●曾憲文
在社會發展和科技活動中,產生了許多與雙有關的概念,比如在博弈論中有我們耳熟能詳的雙贏;在不完全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有價格、政策、體制等的雙軌制;國際貿易中有雙邊貿易,影響世界經濟的有雙輪驅動機制,它包括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管理學中有雙因素理論,保健和激勵因素影響到人們的工作動機;分子生物學中的DNA 雙螺旋結構,揭示了生命之謎;電力系統中有雙電源,當常用電出現故障時,自動切換到備用電源,保障設備正常運轉;微電子中有雙核技術,在一個處理器上集成兩個運算核心,從而提高處理器性能;手機雙卡雙待技術,為往返于兩地的候鳥族提供了便利;新能源汽車中的雙燃料汽車,低碳、環保,適應減排需要;等等。
高等教育中有許多涉及到雙的概念和理念,常見的有:課堂教學中的雙語教學;學歷學位中的雙專業、雙學位;學業評定和技能鑒定中的雙證書;教學方法中的雙向互動;知識結構中的一體雙翼(一體指專業知識,雙翼指外語和計算機);一些高校校際間開展的雙校園學習經歷;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實行的雙導師制;高等學校的雙中心說(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1]等等。
在師資隊伍建設中,國家提出要在高職學校中加強 “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建設”[2]。教師要上得課堂,下得工廠。既能教書,開展理論研究,拈起筆來寫文章;又能做工,一線實際操作,拿起工具上機床。
高校辦學中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實際上也是雙的表現形式,教育部、財政部倡導的“地方政府與行業企業共建高職院校,探索建立高職院校董事會或理事會,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體制機制”[3]體現的是一種雙理念:管理是雙主體,辦學是雙主體,培養也是雙主體。人才培養不僅僅是學校一家的事,而是大家的事,人才培養的邊界趨于模糊,社會角色日益凸顯。
教育部教學質量工程推出的卓越系列人才培養計劃,包括卓越工程師、卓越醫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農林人才等,都滲透著雙的理念。比如卓越法律人才計劃提出要 “探索 ‘高校-實務部門聯合培養’機制。加強高校與實務部門的合作,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共同設計課程體系,共同開發優質教材,共同組織教學團隊,共同建設實踐基地……”。“探索‘國內-海外合作培養’機制。加強國內法學院校與海外高水平法學院校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推進雙方的教師互派、學生互換、學分互認和學位互授聯授。”“實施高校與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劃’”[4],以培養雙師型師資等等,無不圍繞著雙來做文章。
為什么人們喜歡用“雙”?為什么在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中會出現這么多“雙”?為什么在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雙”?這其中一定隱含著深刻的道理。要知道,人們的活動是有目的的,這個目的就是所謂的目標函數,記作f(x)。為了實現目標,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然而受主客觀環境的制約,所需要的條件往往是不完備的,這些限制因素構成的集合記作Φ。人們采取行動實現目標的過程就是在既定約束Φ 之下最大化目標函數f(x)的過程,用數學語言表示就是:

如果要達到更高的目標,需要擴大約束條件Φ所確定的可行解區域。要擴大可行解的區域,就必須放寬約束條件。而約束條件往往表現在人力、資本、技術、信息等資源上面,因此,要放寬約束條件,就要優化資源配置。而雙雙聯合,正是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爭取更多資源,放寬約束條件的渠道——這就是雙的來歷。依照雙的作用的不同,可以將雙分成以下幾種類型:
1.備用型。雙的作用是保持系統的穩定性、連續性。典型的例子是雙電源,一旦一個失效,另一個馬上替補。用數學公式表示就是1+1≡1(1+1 恒等于1)。
2.互補型。人無我有,人有我無,通過雙的作用實現有無互通,如國際貿易中的雙邊貿易。用公式表示即:1+1=2。
3.協作型。通常用1+1>2 來表示。通過聯合、協作、耦合、并行來加強聯系,互相依賴、相伴共生,從而提高系統的整體效能。大部分的雙,屬于這種類型。
4.創新型。以雙為紐帶鏈接創新主體,通過壁壘突破,釋放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活力,進而促進資源和要素的有效匯聚、增長、變化,實現協同創新,達到1+1>>2(1+1 遠遠大于2)的效果。
明確雙背后的原理,就能夠提高人們對雙的認識,特別是對于高等學校辦學和人才培養工作,有助于增強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和理性,促進高等教育的開放、合作與創新。
1.增強開放意識,廣泛交流。協同論指出,對于一個開放的系統,在與外界有著不斷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條件下,“系統中各組成部分不斷地相互探索新的位置、新的運動過程或新的反應過程”[5],經過協同作用,最終系統形成一種新的宏觀結構,達到具有較高有序性的新狀態。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固步自封、因循保守是沒有出路的,必須堅持開放、動態、交流、協作。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不斷地與外界交換著物質、能量、信息,開放促進交流,交流創造機會,機會帶來機遇,機遇成就事業。
2.健全組織機構,建立協作聯盟。一次性的、隨機的、臨時的接觸,只會帶來新鮮感。握個手,吃頓飯,簽個字,達成合作意向,往往淺嘗輒止,流于形式。這不是雙的本意。真正的雙,需要雙方積極、互利、長期、持久的合作,而且這種合作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組織架構之上。“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前高等教育正在推行分類管理,同類院校可以通過加強校際合作,建立合作聯盟,開展跨校選課和校際學分互認,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和人才的協同培養。
3.發揮雙效能,推動協同創新。雙本身不是目的,優勢互補、合作發展、協同創新才是根本。根據前面的分析,只有在把合作雙方當作兩個創新主體,通過組織協同,創新得以實現的時候,才能獲得最高效益。所以,在設計雙、運用雙的時候,一定要把協同創新放在首位,創新體制機制、培養模式、優化結構、培育特色,發揮出雙的最佳效能。比如“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6],提出來要探索四類協同創新模式,從八個方面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4.發展雙文化,增強組織活力。協同創新的過程不單是人力、資本、信息、技術重新優化、積聚的過程,同時也是構成雙的主體的文化交叉、融合、創新的過程,應當發展自由、開放、寬容、包納的組織文化,為協同創新創造寬松的文化環境,因為基于文化建設的雙方合作更有持久性、更具生命力。
5.做好雙整合,掌握主導權。雙只是一個起點,不是終點。由單到雙,由雙到多,由多到網,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校企合作、人才協同培養,一方面,要注意將一個個孤立的雙整合、集成,向著構建高起點、高標準、高層次、高密度、高容量、網絡式的創新協作平臺或產學研發展中心方向邁進,促進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的相伴相生。另一方面,在人才協同培養方面,高等學校要有主體意識,掌握主導權,組成雙的兩個主體的地位、角色看似是對等的,實際上往往有主有輔,要避免在合作中的依賴、依附、盲從和弱化主體的傾向,保障受教育者的利益,促進雙的健康發展。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23.
[2]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2012.3.16.
[3]教育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 號).2010.6.1.
[4]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教高[2011]10 號).2011.12.23.
[5](德)哈肯著.凌復華譯.協同學——大自然構成的奧秘[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191.
[6]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教技[2012]6 號).20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