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禮 李 哲 王 玲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自1999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擴大招生,高等教育逐步進入大眾化階段。但是,正如美國學者馬丁·特羅教授指出的那樣,高等教育大眾化既包括量的增長,又包含質的變化。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化教育階段的轉變,不僅是毛入學率的提高,更意味著高等教育觀念、功能、學校類型與規模、質量標準、入學與選拔方式、教育內容和學科專業設置、教學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變革。若從大眾化階段“量”的指標來衡量,我國已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門檻,但若從“質”的方面來講,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還遠未實現馬丁·特羅所言的大眾化階段的若干特征,不管是在教學理念、培養手段,還是在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抑或是管理模式、評估體系等方面,都遠不能滿足大眾化階段的基本要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山東省啟動了高等教育名校建設工程,該工程旨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增強為山東省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提升山東省高等教育在國內外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形成類型層次清晰、學科專業結構優化、區域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山東省高等教育體系。
2012年11月5 日,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財政廳公布山東省特色名校工程首批立項建設單位名單,確立了基礎應用型高校5所,應用型高校10所,特色名校工程正式啟動,該項目被譽為“山東省版211 工程”,它是我省深入貫徹國家和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精神,全面落實《山東省高等教育內涵提升計劃》的一項重要舉措,旨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形成層次類別清晰、具有山東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增強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和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實現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強省跨越的重大決策。
在精英階段,“知識就是力量”是高等教育質量觀的典型特征,教育的任務主要圍繞著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廣度和學科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來衡量教育的質量。而在大眾化時代,高等教育更加關注的是社會發展需要怎樣的高級專門人才,這些人才不僅要學會學習,學會做事,還應學會做人;既要具備科學素質,又要具備人文素質,形成包括知識、能力、素質在內的全面的綜合能力。可以說,知識的內化和能力的外化,尤其是后者,是大眾化時代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因此,應用能力的培養是人才培養更高階段的類型,是對高等教育更高層次的要求,它以利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為目的,注重知識的有用性,注重學生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山東省名校建設工程實施的出發點正是基于這種高等教育模式轉型的迫切需要,圍繞如何提高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引領高等學校的未來發展。
如果說精英時代高等教育的培養模式是知識本位,那么大眾化時代,高等教育的培養模式則應該是能力本位。
圍繞能力本位的培養模式,大眾化時代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應該體現以下特征:
1.以需求為導向。大眾化時代,社會需求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導向。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規格的標準和要求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出發點和前提,如果僅僅從學科的角度,以學校的視角去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結果只能是閉門造車,脫離實際。因此,大眾化時代高校要積極與用人單位溝通交流,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了解社會對各類人才的基本要求,把握人才培養的發展趨勢。
2.以學生為中心。人本主義教育觀提出了教育的中心要圍繞學生展開,教育應該充分尊重個體的特點,充分發展每一個個體的優勢,一方面把他們培養成符合社會需求的有用人才,另一方面還要讓他們能夠體會到自身的價值,體會到人生的意義。因此,學校應該充分尊重個體的差異,因材施教,通過外擴結構、內增潛力,全方位地滿足多元教育對象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教育需求。
3.以知識為基礎。大眾化高等教育雖然走出了精英教育知識本位教育觀的局限,但科學完整的知識體系仍然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堅實基礎,特別是現代經濟是以科學技術為支撐的知識經濟,它直接依賴于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應用,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仍然要把知識的傳授作為教育的基本內容。
4.以能力為本位。知識的傳授是教育的手段和途徑,學生能力的培養才是教育的核心和目的。能力是通過學習和實踐逐漸積累起來的對知識的綜合應用水平,知識是死的,而把死的知識轉變為活生生的應用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價值所在。高等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的專業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新創業能力、持續發展能力等,即不僅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事,還要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創造。
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需要高等學校轉變教學觀念,豐富教學手段,拓寬教學資源,提高教學質量,應該說應用型的人才培養在實踐環節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每個學科專業針對自己的特點拓展實踐教學平臺,將課堂傳授的知識落實到具體而生動的實踐環節,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這方面,我們以法學學科為例,探討一下如何深入和提高實踐環節的教學質量。
在我校被列為山東省應用型特色名校之后,法學專業成為我校名校建設工程的重點支持專業,為應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法學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為了完成山東省名校建設工程的建設目標,我們在從事法學教學與研究的過程中,針對未來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做了廣泛調研,大量走訪畢業生和用人單位,認識到傳統的法學教育重課堂理論教學,輕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重法律知識的傳授,輕學生司法實務能力的訓練,學生應用實踐能力、司法實務能力較差,畢業后較長時間無法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基本素質和能力需要在工作崗位上培養。走訪調研中我們了解到,未來社會發展不僅需要大量的法律理論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應用型法律人才,需要能夠正確處理法律糾紛且具有一定職業技巧的復合型律師人才,因此,法學人才的培養模式必須根據社會發展需求予以改革。
為適應多樣化法律職業要求,突出法學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自2010年開始我校在法學教育中設立法學專業(律師學方向),科學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優化專業培養方案,構建面向社會的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革專業培養模式,重視對學生法律職業道德和職業技巧以及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實現法律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需求的緊密銜接,學生畢業后能直接適應律師業務工作需要。
為此,我們成立了由校內外法學專家學者、司法實務部門領導人和校友組成的法學專業與課程建設指導委員會,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全面規劃專業與課程建設。在堅持教育部確定的法學專業16 門核心課為主的前提下,增加了司法實務課程模塊和律師學課程模塊。從實施情況看,司法實務課程和律師學課程深受學生歡迎,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法學專業(律師學方向)開辦順利,學生選擇踴躍,認可度較高。除此之外,我校還加強了與司法實務部門的合作,成立了山東省首家律師學院,雙方在合作培養法學專業(律師學方向)本科生,共建教學、科研、就業實習基地,為法學專業(含第二專業)及相近專業學生開展法律實務訓練,合作開展法律疑難問題、前沿問題研討等方面達成廣泛共識,開展全面合作。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深化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加大實踐性教學,切實增強教學的現實性、針對性、實效性。根據專業課程性質和教師專業方向,我們組建了4個教學團隊,定期開展教學研討和說課評課;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緊密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社會需要,采取案例教學、專題講授、診所式法律教育等方式和啟發式、參與式、研究式、辯論式多種教學方法[1],加強對學生的法律分析與推理能力、法律方法調研能力、法律信息收集與利用能力、溝通和談判能力、協調和解決爭端能力的訓練,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辦好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突出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通過“案例論壇”、“庭審現場”、“以案說法”、“社區服務”、“頂崗實習”、“熱點問題調研”等多種形式,加強與社會和司法界的聯系,使學生在現場操作、角色模擬中鍛煉素質,提高能力。
教學科研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基礎平臺,我校先后與各級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展開合作,建立了一批高質量的實習基地,加大了合作交流的力度和廣度,共同探索法律職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很好的鍛煉了學生的司法實務能力。在建立實習基地的同時,我校還建立了教學研究基地,開展法學理論和司法實務問題的深度研討,為應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提供不竭的動力。學校還聘任知名律師事務所的主任和多名法官、檢察官作為兼職教授,為律師學專業的學生每人聘請一名實踐導師,由實踐導師一對一指導學生的大學四年實踐活動,取得了很好的實踐效果。在請進來的同時,我們也讓自己的老師走出去,深入司法實務部門,在實踐中增長真知才干,豐富社會實踐經驗。不僅通過在司法實務部門掛職的形式,也通過派出交流學習的形式,豐富和提升了教師的業務素質和實踐教學能力。可以說,在不斷的探索中,我校法學專業積極適應社會需求,提高了實踐環節的教學質量,有效的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應用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梢哉f,每個學科專業都能夠針對自身的特點找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具體路徑,切實提高實踐環節的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付出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教技〔2012〕6 號)[EB/OL].http://www.mon.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16_zewj/201204/13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