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瑋珊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在課堂內外各種英語交際活動中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交際任務,覺得英語學習很吃力。對其中一些人進行訪談后,我們了解到,這些學生在語言輸出之前,腦海里出現的大多是漢語,只有經過漢譯英這個語碼轉換過程之后才能說出英語。由于在交際場景中沒有充足的時間允許他們進行翻譯,最后導致的結果是學生的英語表達往往詞不達意,無法準確地表達他們的所想所感,造成一定的表達障礙。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在他的語言習得理論中提出“語言習得與語言學得”的概念,幫助我們闡釋這一障礙形成的原因:語言“習得”是一種無意識的過程,它深受環境影響;而“學得”是一個有意識的掌握語言規則的過程,主要方式是課堂教學,語言習得和語言學得雖同為獲得語言能力的過程,但“學得”獲得的知識和語言規律不等同于“習得”獲得的語言能力。根據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每一個人的大腦中都有一個天生的“語言習得裝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在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發展的同時,這個“裝置”會幫助他們逐步完善大腦里的語言規則系統,使其真正擺脫母語的束縛,實現語言能力的發展。培養和訓練英語思維能力是獲得語言習得的途徑之一,英語思維是指在使用英語表達時排除母語作為中介產生的干擾,直接用英語思考和表達的能力。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說,就是培養學生使用英語母語人士的思維模式來組織語言的意識。二語習得中學生習慣于把聽到的信息先譯成母語,然后經過理解分析再譯成英語,在這個語言轉碼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母語的干擾。根據美國語言學家Odlin的觀點:“學習者的母語對于其二語習得的影響即母語遷移。學生在英語習得中受到母語的干擾即產生了母語遷移。母語遷移包括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即當母語和二語存在語言共性時,母語會對二語習得產生促進作用;和負遷(Negative Transfer),即如果二者存有差異,母語就會對二語習得產生阻礙作用。”母語負遷移直接影響著語言“習得”的過程,這種影響既有語言因素上的,如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等;也有非語言因素上的,比如思維模式。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的目的就是要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減少學生對母語思維的依賴所產生的負遷移,從而促進英語學習的效果。
王初明教授①提出的補缺假說以 “語言離不開語境”這一命題為基礎,認為正確流利的使用語言的前提是把語言和語境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他認為:“由于外語環境與外語表達方式缺乏相匹配的真實語境,在外語理解、習得和使用過程當中,大腦中母語語境知識介入補缺,進而激活與母語語境知識配套的母語表達方式,母語遷移由此發生,從而影響外語的學習。補缺不是指外語表達方式的欠缺而由母語結構去替代,替代的發生是語境知識補缺的結果。”
上述表述可以看出,語言的使用依賴于語境,在母語環境里學習外語,缺乏跟外語表達式相匹配的真實語境,學生只能借助大腦中已經存在的母語語境知識來填補這一缺失,這便是母語語境的補缺。在補缺的過程中學生又不可避免的受到母語思維和表達方式的干擾,造成母語遷移,這種母語遷移可能對外語的學習產生消極作用,即負遷移作用,那么外語學習的效果自然就不理想了。
雖然補缺假說并沒有直接定義語境,但是它圍繞著“語言的使用離不開語境”這一命題,列舉出了語境的諸多構成要素,并把語境分為外部語境和內部語境。外部語境也稱為語境因素,它是指說話人在交際活動時所處的環境,其中包括交際活動的參與者、時間、地點、話題、談論方式、正式程度及周圍的物體等等。內部語境也稱語境知識,它是指說話人腦海中已經形成的語境知識以及與之相匹配的表達方式。外部語境會隨著交際活動的進行內化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內部語境并以知識的形態體現出來。換言之,英語表達需要在其外部語境的作用下進行,否則,母語語境知識就自動補缺,結果導致學生說英語時不可避免地感覺不知如何表達,變成“啞巴”,或者只能采用“中式英語”。但是,目前對大多數中國學生來說,要實現在真實的純英語環境中學習英語并不太現實,雖然很多英語教學活動是在模擬的英語語境下進行的,但是如果學生仍然習慣于母語思維,即便是在模擬的外部語境中他們也很容易聯系自己的母語語境知識,然后將與之相應的母語表達方式套用到英語表達當中去。
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有三種水平,即記憶、理解和思維水平,其中思維能力的培養被認為是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智力發展的最高層次。發展智力的核心是提升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的提升不僅要求教師傳授給學生知識和技能,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而培養創新意識的關鍵恰恰是思維能力的培養。一直以來,思維能力的培養被認為只是理科教學的任務,而作為文科的語言教學與思維能力培養間的關系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種觀念在英語教學實踐中表現為教學主要集中于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訓練上,老師似乎只把教學重點放在記憶水平、理解水平的提高上,而沒有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盡管越來越多的老師開始意識到為提高學生的交際水平,要把語言作為一門交流工具來教,但不注意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思維能力的訓練是不能夠充分開發學生的智力,真正提升其交際水平的。
中外英語教育專家普遍認為英語思維能力的提高可以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在中國這樣的漢語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英語思維是否可以培養? 有些人認為英語思維的培養是不可能的,理由是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學會用英語來思考問題。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那么用英語思維確實不切實際,別說是用英語思維,即使是漢語,我們也未必可以一直拿來用作思考工具,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思考不是以語言的形式來進行的。我們通常會問:“為什么我能學好漢語這種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而學了多年英語,卻還不如英美國家幾歲的孩子表達得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幼兒在學說話時,最大的好處就是周圍的人都在講同一種語言,這是最好的語言習得環境,所以很容易就學會了。正是這種自然的語言習得環境,使得語言學習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語言思維的形成有賴于這種環境。英語思維能力培養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理解,其核心概念就是,在使用英語表達時使用英語母語人士的思維模式來組織語言的意識。因為英語思維與語法意念、價值觀、語言文化、西方社會文化價值觀直接產生關系,實踐中,學生需要采用“語言基本知識+英語思維”的模式,即“外部語境因素+內部語境知識”,在交際和交流訓練中解決面臨的實際性問題,即語言思維的問題。
我國應用語言學者文秋芳和郭純潔②針對中國學生英文寫作過程和母語思維對其影響的研究也表明,母語思維對二語習得起著負面作用,這主要體現在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沒有養成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不同語言的詞匯所概括的概念、內涵和外延都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如果按漢語語言的概念體系去運用和理解英語肯定是不合適的,甚至會鬧出笑話、造成誤解。國內外很多語言學家認為在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學中,必須減少母語的負遷移。那么,只有在大量接觸英語、沉浸在其使用當中、通過外部語境的介入補充英語語境知識的前提下,良好的英語思維方式才能培養起來。由此可見,遷移現象與思維的概括過程密切相關,有效利用語境,減少母語遷移,這對英語思維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語言和思維是密不可分的,語言學習的關鍵是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英語學習亦是如此。如何在非純粹學習環境中盡量避免母語負遷移造成的消極影響,有效利用母語正遷移幫助提高英語思維能力?必須強調的是,承認母語遷移在英語學習中有著消極作用,培養用英語思維的能力是英語學習的關鍵。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依據英語所承載的表象、內容及概念進行分析、判斷、綜合和推理,使學習過程遵循英語表達的規律和規則。一般說來,這些英語使用的規則和規律由語法、語境、思維模式等諸多方面構成。語法是譴詞造句的法則,是考量句子正誤的尺度,也是用英語思維的基礎;語境揭示著英語語言行為與其使用環境之間的關系,是用英語思維的一個基本環節;而英語母語人士的思維模式就像一只無影無形的指揮棒,指引著學生如何去通暢地表達思想,是用英語思維必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正確有效地用英語表達思想所必須的。
母語的遷移對使用英語思維的影響體現在各個層面上,既然語境是英語思維的基本環節,那么教師可以從改善環境入手,利用語境,創造一定的情境,在一定語法和詞匯積累的基礎上,進行情景導入,即營造語境。通過語境的引導,啟發學生在一定的英語語言氛圍中從使用英語進行思考、聯系,到學會運用英語解決問題等方面進行英語思維能力訓練。在具備英語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即學生掌握一定的詞匯和語法知識,教師通過英語情景導入(可以是歷史、習俗、宗教等),營造與其語言認知水平相當的語境,在情景中引導學生使用英語進行思考、聯系等思維活動,促進英語思維的形成。同時,應該注意的是,如果學生能在英語語境中及時發現因語境知識的缺失而造成的語法詞匯缺失,進而補充更新語言基礎知識,那么其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運用可以形成良性互補,從而避免因語境知識缺失而尋求母語補缺,造成母語遷移,形成不地道的語言表達。當然,思維發展有一定的層次性,低層次能力為高層次能力的發展提供基礎,高層次能力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低層次能力不斷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方向發展。因此在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中語境的設置要按照學生的思維能力層次循序漸進。通過語境由淺入深地導入英語自然、人文知識,補充英語語言知識的缺失,避免母語語境知識補缺的干擾,從而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和英語表達能力。
筆者認為,正確的漢英表達為跨文化交際提供必要的基礎,英語思維能力培養的目的就是讓中國的學生能夠準確表達英語,為漢英跨文化交際的成功提供基礎。通過語境進行英語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對英語的一般文化差異的敏感性、理解性和適應性,從而發展其跨文化交際能力,這是英語教學中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注釋:
①王初明.補缺假說與外語學習[J].外語學刊,2003.(1).
②文秋芳,郭純潔.母語思維與外語寫作能力的關系[J].現代外語,1998.(4).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sition[M].Oxford:OUP,1994.
[2]Krashen,S.D.Second Language Acqu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3]Terence Odlin,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Kern,R.G.The Role of Mental Transl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sition,199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