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方
(新疆財經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2)
影子銀行系統又稱其為“平行銀行系統”,最早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麥卡利提出并被廣泛采用,它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等非銀行金融機構。這些機構通常從事放款和抵押業務,是通過杠桿操作持有大量證券、債券和復雜金融工具的金融機構。
影子銀行在頂尖科學家們的協助下,利用數學與物理模型破解金融市場的難題,憑借所發明的金融產品和工具,在經濟鼎盛時期獲得巨額收益。風險和收益是相對應的,影子銀行發明的各種風險管理模型為其冒險提供了“安全保障”。在經濟繁榮時期,企業破產之類的風險事件發生概率極低,也使得各類風險模型在日常操作中表現得近乎完美。影子銀行這臺暴利機器以短期資金批發市場為依托、投資高收益證券的新模式,以特別目的載體為核心,利用表外工具和避稅天堂買賣資產,在各個中間環節收取手續費;利用最新技術和模型開發的交易策略投機、套利,并不斷加大杠桿,博取更大的回報;通過證券化和信用衍生工具和產品,圍繞著風險轉移,在交易中賺取保費。證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成為華爾街發展速度最快、利潤最豐厚的業務。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并擴散蔓延,到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進入漫長曲折的復蘇期,各國政府學者不斷努力探尋危機發生的根源,最后得出結論:影子銀行體系的過度擴張和監管缺位是導致此次金融危機爆發的罪魁禍首。
沒有操作平臺證券化,也就沒有 CDO、ABS、MBS、ABC等機構性產品和信用衍生品。作為影子銀行的主戰場,證券化在過去的十年間為影子銀行帶來的利潤貢獻度達到20%以上,在為影子銀行帶來巨額利潤的同時,證券化成為影子銀行系統最重要的操作平臺,證券化開辟了轉移風險的先河。然而,隨著證券化市場的火爆,其性質也發生了變化,證券化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從報表中轉移新發放的貸款,而是根據現有債券做投資組合套利。有關證券化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2008年金融風暴后,證券化再次受到關注。一些輿論認為證券化助長了金融機構的過度冒險,導致了金融體系中的系統風險。
證券化是風險轉移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又派生出一大批產品與工具,信用衍生品就是其中之一。信用違約互換(Credit Default Swap,簡稱CDS)是信用風險中最具代表性、最火爆的產品。
影子銀行研發設計的暴利工具都離不開化解風險的功能,針對市場風險,華爾街已經設計一大批對沖工具和產品,而長期以來信用風險一直讓金融機構傷透腦筋,因為信用風險是無法準確估計和控制的。信用衍生品就是分離和轉移信用風險的各種工具和技術的總稱。信用衍生品的發明,改變了華爾街的競爭格局,顛覆了銀行的經營模式,為銀行管理貸款組合提供了新手段。
CDS是信用衍生市場最流行的產品,占市場份額的一半以上,CDS曾逼倒雷曼公司,讓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AIG命懸一線,被許多經濟學家和媒體稱為2008年金融風暴的元兇之一,CDS會有如此大的威力的原因在于:首先,CDS市場解決了銀行在處理客戶關系時的一切困擾。如果銀行認為某家企業存在著違約風險,在發放貸款的同時,可以買與這家企業相關的CDS,從而達到降低信用風險的目的。如果這家企業倒閉,銀行會找交易對手清算,得到這家企業違約資產的標準價值。所以,銀行完全不用擔心企業會違約。相反,在某種程度上CDS的買家可能更希望對手違約或者破產,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CDS賠付金額遠高于貸款或債券的償付。可以從通用汽車(GM)倒閉的案例中感受到CDS炒家扮演著加速企業破產的詭異角色。
由此可見,創造CDS工具的最初動機(對沖信用風險)已經被弱化,更多CDS買方動機還是從企業倒閉中獲利。
既然CDS買方在交易中占優勢,那么,誰愿意充當CDS的賣方呢?CDS賣方憑借著信息不對稱的優勢,穩收CDS保費。從CDS發明一直到金融危機爆發前,由于美國經濟長期繁榮,大規模違約事件相對來說極為罕見,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只是CDS買方向賣方支付保費。事實上,CDS賣方更像是保險公司,只要投保公司不出意外,賣方就可以坐收穩定的保費。
目前,對CDS的評述一直存在爭議,一方面,許多學者和金融學家認為CDS對金融市場的貢獻不應該被抹殺。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家達雷爾·達菲認為CDS遭到濫用,但他還堅持認為其是非常有效的工具,不應該被封殺,即使封殺了CDS,金融工程師們也會再發明出其他產品應對金融監管。另一方面,多數人還是視CDS為毒瘤。盡管反對者眾多,但在沒有更好應對信用風險的工具出臺之前,CDS仍有其強大的生命力。這就要求監管部門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讓CDS市場流動性更強、更透明、更干凈,抑制干擾市場的過度投機行為。
由于不受金融機構的監管,無需繳納存款準備金,沒有資本充足率要求,影子銀行資本運作的杠桿率很高。高杠桿率對金融機構的影響是雙向的,經濟繁榮時意味著股東能夠獲得更高的權益和報酬;危機發生時意味著能用來補償損失的資本更少,抗風險能力更差。因此,一方面,企業應該合理使用CDS工具,避免杠桿率過高;另一方面,監管部門應該進一步規范金融市場,適當干預信用衍生品市場,從而更好地防范信用風險。
CDS往往經過多次打包分解,即使最為精明的投資者都無法識別其復雜結構下所存在的風險,投資者會在這種過度包裝的掩蓋下進入市場,隨著證券化環節增多,風險隱蔽程度提高,信息不對稱程度加深,最終導致風險的累積和蔓延。所以,應當適當簡化衍生產品的結構。
期限錯配是影子銀行體系固有的缺陷。影子銀行通過發行資產支持票據從短期資本市場獲得融資,來購買貸款人發起的期限更長的資產,并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信用的無限擴張。當一些不穩定因素造成市場出現資金潰逃時,影子金融機構面臨類似商業銀行的擠兌,此時的影子銀行無法將其長期資產立即變現,于是就出現了流動性嚴重不足的局面。更重要的是影子銀行在出現了“擠兌”和去杠桿化之后,由于自身具有系統重要性,可能產生系統性的流動性危機。因此,應謹防信用衍生工具被盲目濫用,切實加強對存貸款錯配現象的謹慎性管理,實行差別化定價,提高議價能力,篩選優質中長期貸款項目,加強主動負責管理。
1.加快推動銀信合作產品由表外轉表內,完善相關統計制度。針對目前我國銀信合作產品主要面向房地產的特點,建議相關監管部門將銀信合作理財轉表內監管。
2.推進金融創新。影子銀行的實質就是采用各種復雜的技術手段進行金融創新。金融創新只能轉移和分散風險,不能消除風險,而且隨著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程度的不斷提高,其累積的風險程度也會不斷提高。目前我國金融市場基礎相對薄弱,過快開展金融創新會對市場形成較大壓力,增加市場的投機性,因此,應在風險可控的基礎和前提下,循序漸進地推進金融創新,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將其負面效應降到最低。
3.建立健全新型影子銀行金融監管體系。逐漸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對于小額貸款公司,在屬地化管理基礎上,加快制定全國性的小額貸款行業發展協調機制,進一步明確行業發展趨勢與監管方向,嚴厲打擊小額貸款公司違規經營行為,引導小額貸款行業有序健康發展。對于網絡信貸等新型影子銀行,鑒于其對信息技術要求較高等特點,建議金融監管部門實行注冊地屬地管理,完善網絡信貸的信息披露制度;對有資金沉淀的網絡信貸模式,明確資金沉淀的風險管控要求以及利息歸屬。
[1]賀麗麗.影子銀行體系的特征與監管[J].現代商業,2011(24).
[2]李志輝,樊莉.影子銀行體系的脆弱性分析及對中國的啟示[J].未來與發展,2011(11).
[3]陸暢.影子銀行對銀行經營的影響及風險分析[J].時代金融,2012(3).
[4]辛喬利.影子銀行[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
[5]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課題組.我國的影子銀行及其監管對策[J].海南金融,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