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崇文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
近年來,我校以特色創建為目標,以文化建設為引領,開展“師生成長共同體”課題研究與實踐,逐步形成了“師生共同成長,人人追求卓越”的學校文化,學校被評為全國百所普通高中特色項目學校。
學校是傳播知識、傳承文明的殿堂,文化管理是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要想引領師生關系走向親密和諧,僅靠硬性的行政命令和制度規范是行不通的,它需要有一個和諧、包容的學校文化氛圍。為此,我校在不斷繼承和弘揚學校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構建以“和”“容”文化為核心的“師生成長共同體”:
“和者,諧也”(三國·魏·張揖《廣雅》),有和睦諧調、和衷共濟之意,是一種相輔相成、共榮共生、互助共贏的狀態。“和”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范疇。建設“和”文化,就是要堅持師生共同成長的理念,充分發揮人文內涵的教育功能,營造寬松和諧的綠色生態環境,給教師一個成長和樂業的空間,給學生一個發展和幸福的人生,給學校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容者,盛也”(東漢·許慎《說文》),有胸懷寬廣、包納容蓄之意,是一種兼容并包、涵納萬物的氣魄。“容”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范疇,是一種“兼容并蓄”的文化。建設“容”文化,就是要引領學校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追求卓越的精神,構建兼容并包、多元共生的文化,引領教師塑造人格魅力、積淀學術素養,引領學生胸懷天下、志存高遠、蔚為大器。
“和”“容”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我校多元文化的核心精神,“和衷共濟”、“兼容并蓄”,二者和諧共生,相得益彰,共同撐起了學校的文化大廈。
“師生成長共同體”是指具有共同愿景的師生在共同體中通過有效互動而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教育活動組織。“師生成長共同體”是多維的、開放的、生態的,涵蓋學校德育創新、校本課程創新、課堂教學改革創新等多個方面。
“師生成長共同體”,按照“兼容差別、優化組合”的原則,采用“體內異質,體間同質”的方式進行編排,以行政班為基礎構建,每個行政班組建不超過9個“共同體”;每個“共同體”由6名學生和1名教師組成,設負責人1人,協助指導教師管理“共同體”日常事務。
在“共同體”內,事無巨細,均有分工,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件件講規范、項項抓落實的局面,也使每個成員都得到了應有的關注和發展。
在“共同體”中,師生一起研究探討共同體的重大事宜,如共同體的名稱、標示,設立“共同體園地”,編印共同體小報,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共同體”文化。
1.學校德育創新
我們創新實施了“師生成長共同體”——“三步五環節”德育主題教育活動模式。三步是:設計—實施—評價;五環節是:主題設計—情景體驗—感悟交流—內化踐行—總結評價。具體實施:一是師生根據自身實際,制定成長的長期計劃和階段計劃。二是師生對照成長計劃,定期交流與反思日常行為表現。三是教師定期與家長交流,共同研討學生的成長問題。四是根據基礎素養評價要求和學生實際,開展系列化的德育主題活動。五是根據省中學生基礎素養評價要求,設計實施 《學生德育評價量表》;根據教師專業化標準,設計實施《教師專業精神評價量表》,對師生共同成長情況進行多元化、發展性評價。
例如,我們舉行法制安全主題班會,首先在活動前由“共同體”成員一起進行主題設計,確定好活動目標、活動過程、活動重點等;然后創設活動情景,如舉辦模擬法庭或組織學生到看守所實地觀看,師生一起在情景體驗中感悟交流,懂得知法、學法、守法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提升思想道德素養,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最后師生一起對這次活動進行總結評價,形成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法制安全主題教育活動模式,為今后開展類似活動提供經驗和借鑒。
“師生成長共同體”每個成員都是主體、主角,大家相互交流、彼此鼓勵,親如家人。“共同體”的同學為方便學習、討論和活動,經常聚在一起,對此,家長們也非常贊同。因為,活動有時在城里,有時在農村,城里豐富多彩的信息可以打開農村孩子的眼界,而農村孩子愛勞動、肯吃苦的精神也在無形中帶動、影響著城里的孩子。為更好地組織活動,很多“共同體”還成立了家長委員會,每個委員會設有一個秘書長,負責指導老師與家長之間的聯絡;許多班級還開辦家長論壇,開通家校通信息平臺,設立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參加“共同體”活動。假期里,很多“共同體”去了海內外許多地方考察、交流、學習,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指導教師和學生一起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提升了道德素養。
2.校本課程開發創新
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校本課程是學校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我們在落實國家課程方案的基礎上,以“和·容”文化為主題,整合校內外課程資源,構建了“3+X”模式的校本課程體系,其中“3”為學生共同選擇的必修內容,包括地方文化、法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個系列;“X”為學生可以任意選擇的課程,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四類:人文素養類、科學素養類、藝術素養類、體育健康類。此外,學生還可以在“共同體”指導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潛力以及今后的職業需求繼續學習若干選修模塊或專題。指導教師在研發和開設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充分征求了“共同體”學生的意見,促進了師生素質共同提升。
3.課堂教學改革創新
我們在“共同體”文化的引領下,創新實施了“三步五環節”課堂教學模式。三步是:自學—對話—評價;五環節是:定標自學—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精講點撥—課堂評價。具體實施如下:
一是建設高效學案體系。發揮教師集體智慧,精心編制新授課、復習課等不同課型的學案。二是學生參照學案自主學習,使“先學”落到了實處。三是規范課堂流程:“共同體”成員之間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相互討論、交流,通過同伴互助解決問題;各“共同體”推選代表對合作探究結果進行展示分享,使思維得到碰撞和升華;教師精講點撥,當堂對各“共同體”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計入班級對各“共同體”的量化考核。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是開放的、互動的,更加注重的是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探究,學生以“共同體”為單位對學習任務進行分工合作、探究啟發,更好地發揮了團隊的作用。“三步五環節”教學模式,將課堂智慧生成與道德滲透融為一體。在這個過程中,不但學生在德與智方面都有了收獲,教師的育人理想也得到了更好的實現。整個教學活動,師生一起探索、彼此尊重、相互啟迪,共同完成對自我的發現和超越,實現共同成長的目標。
“師生成長共同體”的研究與實施,較好地調控了教育場各要素的關系,使教與學產生了諧振效應,實現了學生、教師、學校三位一體的和諧發展。
學校通過“師生成長共同體”為學生提供了親情化、全方位的教育服務,將原來的班級管理“大班制”變成了如今的“小班化”,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了人文關懷,有了個性化的交流機會,使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夠充分地展示自我,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學校連續兩年獲得北京大學招生中學校長實名推薦資格,獲得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招生推薦資格。在全國學科競賽中,近3年有2人獲國家金牌,2人獲國家銀牌,2人獲亞太地區銀牌,38人獲全國一等獎。學校在全國健美操冠軍賽暨全國健美操聯賽總決賽中獲得六人操比賽全國第一名的好成績,田徑隊1人奪取全省田徑冠軍賽男子400米、200米冠軍,達到國家健將級運動員標準,以體育專項測試和綜合素質測試雙第一的成績被清華大學保送錄取。
在“師生成長共同體中”,廣大教師在教書的同時積極主動地承擔起育人的職責,由“經師”逐漸成長為“人師”。通過與學生互動交流,指導教師發現了自身專業成長的薄弱環節,增強了提高教學水平和育人能力的迫切感,積極主動地讀書學習、研修培訓,綜合素養得到提升,師生關系明顯改善,幸福指數得到提升。
我校“師生成長共同體”經驗在中美高中特色辦學研討會、海峽兩岸三地校長學術研討會、濰坊-日照名校長論壇、山東素質教育論壇、全國中小學校長論壇上受到與會代表廣泛好評,我校“師生成長共同體”科研成果獲得山東省“十一五”地方教育創新成果獎,《中國教育報》、《山東教育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網站等多家新聞媒體多次進行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