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尚榮 李 森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與深化,教學改革備受關注。誠然,多年來的教學改革在教學理念、內容和方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輝煌成績,但仍然存在諸如學生悟性培養缺失等問題。學生的“悟性”品質在學生的健康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有鑒于此,本文擬在對當前教學改革反思的基礎上,討論學生的悟性培養及其對當下教學改革的基本訴求。
“科學技術史上的無數事例都告訴我們,許多科學體系和人造之物的創造者,當初都不是靠邏輯的推理完成創造的,而常常是借助直覺、想像、猜想、幻想等認識能力類的非理性因素領悟到某種客觀邏輯,或‘瞎想’、‘亂編’出某種東西來,然后在研究中逐漸認識到這種客觀邏輯的存在,或創造出某種東西來。”[1]事實上,這里所指的直覺、想象、猜想、幻想等非理性因素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人的“悟性”。悟性是人的基本屬性,人人有之。正如明末清初學者陸世儀曾說,“人性中皆有悟”。[2]然而,究竟何為悟性?有學者認為,“悟”是對對象本性或內蘊的一種直覺的、明澈的關照和透察,而“悟性”則是對對象本性或內蘊的一種直覺的、明澈的洞察或領悟能力。[3]還有學者更形象地闡述了悟性的基本內涵,認為“悟性”是一種近似于“靈感”的心理現象,它是指某一瞬間,對生活、對事物突然有所感悟,是一種靈性的表現,其實質是對人對事物的分析與理解能力,其特征是豁然性和突變性。[4]可見,悟性是人認識事物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領悟能力,是對事物的整體認知和感受。這種領悟能力能使人更容易接近事物,更容易在人的思維活動中形成跳躍式的拓展,產生新穎的想法。衡量悟性優良的兩個最基本的指標是“悟點”和“悟感”。所謂“悟點”,是指人能領悟到事物之理的最低狀態,悟點越低,越容易領悟到事物之理,說明人的悟性高;悟點越高,表明越不容易領悟到事物之理,即悟性較差。所謂“悟感”,是指人對領悟對象的敏感性程度,猶如常說的“語感、樂感、快感、美感、色感、靈感、情感、數感、幸福感”,等等。一個人對領悟對象的敏感性強說明其悟感好,即悟性好:反之,悟性差。每一個人的悟點和悟感都是有差異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對不同事物所產生的悟點和悟感也是有所不同的。這就決定了人的悟性表現出很強的個體性特征。悟性受人的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更多隨著后天環境刺激或教學培養等方面的變化而受影響。也就是說人的悟性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而得以提升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托曾說:“所有的人都有驚人的創造力。”[5]這不僅表明了“創造”是人的基本屬性,而且說明了人的“創造力”是巨大的。同樣,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在《人論》中論述道:人是符號的動物,人性本不是一種實體性的東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種過程,真正的人性無非就是人的無限的創造性活動。[6]顯然,這進一步表明了“創造”是人得以存在的基本方式。然而,何為創造呢?有學者認為,創造有真創造和類創造兩種。所謂真創造,是指科學家和其他創造發明家最終產生了對人類來說是新的知識和有社會價值的成品的活動。所謂類創造,是指類似于科學家的創造。這種創造對個人來說是新的,而對人類來說是已知的,所以這種創造性活動稱為類創造。[7]這里的真創造實指科學家對新事物的發明創造活動,他們的活動領域通常是開闊的、真實的現場,且接近的是自然狀態下的事物,而類創造主要是指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活動帶有明顯的間接性,通常是在虛擬現場(教室)通過教材的呈現而間接地認識事物。雖然對人類而言,學生認識的對象是已知的(教材中已呈現),而對于學生個體而言卻是未知的。[8]因此,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也是一種創造性活動。而人類的創造性也正是通過不斷間接或直接的學習與實踐的方式培養起來的。當然,科學家和發明家不是一生下來就是,也要經過不斷學習、探索和實踐,在經過多次的失敗體驗之后,由希望成功到嘗試成功,再由嘗試成功最終到真正成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的創造性培養是必須要經過學習的過程(主要是經歷教學活動的過程),或者說教學活動是培養人類創造性必不可少的活動。這就內在地決定了教學是追求教學主體創造性發展的活動。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需要具有創造性的人才。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堅持教育創新,深化教育改革,……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這在一定意義上為教育教學改革劃定了目標任務,要求教育必須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而這一目標任務的最終落成還得具體到每個教學活動環節之中。因此,我們認為,創造性是教學活動的自覺追求。
悟性和創造性都是人在與外部世界互動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力和特性,都是人賴以存在的基本屬性。但悟性更多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即人的精神領域的領悟、明了和理解,其目的是在人的精神世界產生一種豁達、明了的感覺,這種感覺是由于對事物有著整體、全面、深入的認識,形成的一種較為清晰的事物形象以及事物與事物間所蘊含的深刻事理的認識;而創造性更多指向外部世界,即改造事物的面貌,其目的是生成新的東西。表面上看,悟性和創造性相差甚遠,但二者卻有很大的內在關聯性。比如,海納特(Heinelt,G.)博士曾說:“我們一般把創造力理解為某種能力、力量和才能,用綜合的并非十分精確的概念來說就是:直覺、想象、靈感、富于想象力、發明天賦、獨創性或(更科學的表達)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的幻想力”。[9]顯然,這其中的直覺、想象、靈感等就是悟性的主要表現形式。另外,悟性和創造性的關聯性還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悟性是創造性的基礎和前提
創造是產生新事物的過程。因此,根據創造性發揮過程中所創造的新事物與已有經驗的關系,可以把人的創造性活動分為連續性創造、跨越式創造和突發奇想式創造。所謂連續性創造,是指所創造的新事物與已有經驗之間,就其本質內涵而言是沒變的,只是事物本身的一種外延式突破。比如,從必須要人駕駛的飛機,創造出無人駕駛的飛機,這二者之間,就內涵而言,沒啥變化,其工作原理相同,但就外延式上而言,則有了極大的突破,由超大型變成微型、由必須要人駕駛改造成無人駕駛等這些都是歷史的創舉。所謂跨越式創造,也稱為類比式創造,是指所創造的新事物與已有經驗在本質內涵上發生了變化,即二者分別處于兩種不同的物群。如魯班根據帶齒的野草發明了鋸子。所謂突發奇想式創造,通常是指一種偶然的發現,如擊石生火、憑靈感創造等。在這三種創造模式中,邏輯理性式思考固然十分重要,但是每一種創造模式都離不開人的悟性,尤其是跨越式創造和突發奇想式創造更是需要良好的悟性參與。如果沒有悟性的參與,即使手被野草劃破再多次也不會啟發魯班對鋸子的發明;如果沒有悟性的參與,偶爾的擊石現象也不會引起人類祖先對擊石取火的關注。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悟性是創造性得以發揮的基礎和前提,沒有悟性的參與,創造性難以發生。
2.悟性可以在創造性活動中提升
悟性是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悟性的內在表達通常是通過直覺、想象、領會、覺醒、靈感等方式在人的精神世界達到一種豁然之態或融會貫通;悟性的外在表現卻難以描述,以致悟性通常不容易被人所理解而被認為是一種玄乎莫測的東西。事實上,悟性通常是以創造性的方式表現出來,同時悟性也可以在創造性活動中得以提升。首先,從表現方式來看,學生的悟性固然有很多諸如覺醒、領悟、理解等方式可以表達,但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造性活動也是表達悟性存在的不可或缺的方式。比如,學生在其悟性的積極參與下對所學知識進行重新理解、整合,使知識與知識之間融會貫通,從而更好地感悟知識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意義。然而,學生在進行積極感悟的過程中必須突破已有思維習慣,產生一種新的認識,顯然這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其次,從提升悟性角度來看,創造性是提升悟性的比較有效的方式。學生在進行創造性學習活動中,需要豐富的靈感、想象力等,正如成尚榮研究員所說,學生進行創造性活動之前提是需要一個“胡思亂想”的過程。這里的“胡思亂想”實質上就是學生在嘗試進行信息資源重新匹配的過程,或者說是積極調動學生悟性參與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必須持續不斷地進行,以致有人認為悟性的實現(即悟有所得)之前總是要經歷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過程,再經過多次嘗試得以啟悟之后,靈光一閃,心領神會,豁然開朗。因此,可以說學生進行創造性活動的過程,也有效地訓練和提升了其悟性素養。
上述表明,學生的悟性與其創造性的發揮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學生的創造性又是當前課堂教學的一種內在的、自覺的追求。因此,把培養學生的悟性視為課堂教學的應然追求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現實教學中,受科學理性主義的強勢影響,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幾乎都染上了“科學”的色彩,認為經得住推敲的、符合邏輯的、可以重復驗證的即為科學的,否則是不科學的。更致命的是把學生接受科學的知識當作理所當然,而接受非科學的知識則是不可理喻。這樣一來學生的邏輯理性思維得到了極大的訓練和發展,而悟性思維則嚴重缺失。教學中學生悟性缺失還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教學中師生的悟性意識不理想。訪談中發現,很多人都認為,悟性很玄不容易理解。其實,人的悟性與諸如創造性之類的屬性一樣容易被人接受,只是人們對創造性提得多也就更習慣而已。二是有關師生悟性的研究處于有待進一步加強的境地。目前的研究成果還只是一些零碎的小論文,還缺乏一個比較系統、完整的論述。三是有關學生悟性能力的培養還缺乏一個相對明確、系統的實施方案。這就為今后的教學改革提供了較大的思考空間。
雖然悟性思維方式是雜亂的、無序的,或者說是“不科學”的,但學生的悟性是最不應該忽視的。其理由有二:第一,就教學活動本身而言,它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人都是帶有主觀感受和情緒色彩的個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可能完全按照邏輯推理進行,就像夫妻之間的吵架,從邏輯學角度而言,簡直是無理取鬧、不可理喻。顯然,解決類似夫妻吵架這類“無邏輯”的教學問題,是需要考慮師生個體的主觀感受和情緒狀態的,這在交往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推理。第二,人在認識事物的時候,是期望通過主觀認識發現事物的客觀真理。人的主觀認識不僅僅需要邏輯理性的參與,還需要更多非邏輯因素的積極配合。比如,地球有引力導致蘋果往下掉,這是事物間的邏輯聯系,但是蘋果掉到千千萬萬的人頭上只當一個平凡的小事,偏偏掉到牛頓頭上則激發了他對地球引力的思考,這卻是偶然的、非邏輯的。這至少說明一個問題,牛頓對該問題的悟點很低,其悟性良好。顯然,悟性在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十分重要。但是,現有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悟性又存在上述缺失現象,這就客觀決定了當下的課堂教學必須使學生的悟性得以復歸。同時,這也為當下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務和挑戰。
針對如何使學生悟性復歸的問題,我們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思考。在教學目標上,培養學生科學理性的同時,應強調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比如道德、修養、藝術、審美等人文精神的解讀和領會,需要的更多的是學生悟性的積極參與。就教學內容而言,以學生興趣為契機,革新那些陳舊、死板、繁瑣的教學知識,增添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悟感。在教學實施方面,首先是體驗積累,降低“悟點”。莊子在《庖丁解牛》中談到,“道進乎技矣”。沒有規矩和技術的嫻熟,也無所謂巧;沒有數千頭牛宰割的實踐,也無從感悟。“道”乃是積學累功所致。[10]這其實就是通過拓展學習范圍,積累豐富經驗,為學生處在較低的悟點而啟悟作準備。這里的“準備”意味著兩層含義。一方面,增強學識、提高修養和增加閱歷,可以降低“悟點”。比如,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分享真實的感受和體驗。陸世儀認為,“悟頭始出,必有功夫不斷”,“得悟亦不難,須繼之以躬行”。[11]這就是說“不斷實踐,親身躬行”是培養學生悟性的必經途徑。另一方面我們也應明白:學識、修養和閱歷只是“悟”的基礎,而不是所有的人具備了一定學識、修養和有了一些閱歷就能“悟”出些什么。這還需要結合一定的悟感,方能有效產生悟。其次是啟發誘導,培養“悟感”。即通過適時啟悟、養成學生感悟的習慣,在長期的實踐體驗中增強學生的悟感。這里的啟發誘導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抓住悟機、把握悟緣。①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注”云:“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云未能之貌,必待其如此乃啟發之。作為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憤”“悱”之機巧妙暗示,指點迷津,使之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二是提供訓練機會,多讀多練。葉圣陶先生曾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因為,書讀多了,背得熟了,學生對書中的文與道則會產生憤悱之心。此時,只要教師加以啟發誘導,漸漸地就會產生如朱熹所說的豁然開通的效果,既領悟了道,也掌握了文,文道結合、融會貫通。其三,養成質疑習慣,發展求異思維也是必要的。教師的點撥和誘導還只是一種外在的影響因素,要想有效訓練學生的悟性思維,還得需要學生發自內心的、積極主動的參與,這就需要學生形成一種長期質疑的習慣和發展一種開放性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就教學評價而言,要多組織發展性評價。這里的“發展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以學生的整體水平(或平均水平)為參照而衡量學生的發展狀況;二是通過對學生個體的前后兩個階段進行比較而得出其發展狀況。后者比前者更容易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特別是針對發展相對滯后的學生,更能促進其發展的內在動力。
教學中學生的悟性培養對其創造性的培養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然而,現實教學中學生的悟性培養正面臨著諸多的困境或遮蔽,這就為當前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訴求。
首先,責任意識上,增強教師對學生悟性培養的意識。教學是傳遞人類文化知識的活動,但教學不能僅僅是教師把大量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單項活動,教學還應為培養學生能力擔當起應用的責任。也就是說,教學中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把吸收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素質或能力,更重要的是充分激發學生悟性和創造性,這些是影響學生當下學習質量以及將來進一步更好地學習的關鍵因素。因此,在今后的教學改革中應增強教師對學生悟性的培養意識,以便教師能更好地把學生的悟性與創造性的開發活動有意無意地貫穿于每一個教學環境中。
其次,教學態度上,需要同等對待學生的悟性培養與創造性培養。這就是說在今后的教學改革中,無論是教學目標的確定,還是教學內容組織的選擇,都必須做到在大力倡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同時,重視學生悟性的開發與培養,特別是科學理性處于強勢地位的今天更應該牢記,不能厚此薄彼。對學生而言,缺了創造性,其悟性的發揮難以盡興,可以說,對事物整體理解使其蘊含的事理在人的精神世界形成 “融會貫通”,這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行為。缺了悟性,學生的創造性也難以發揮,特別是跨越式創造和突發奇想式創造根本就沒法進行。
其三,教學方式上,把對學生悟性的培養融入到具體教學實踐活動中。新課改指出,要改變過去單一的講授式教學法,應使啟發式、體驗式、探究式等多種教學法相結合,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能力。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努力,當前的課堂教學有了一定的改觀,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也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教師講授仍然占主要地位。這樣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相對較少,學生的視野不夠開闊,缺乏真實的實踐體驗。然而,學生悟性的發揮,一定是需要進行積極地實踐感受和體驗的,只有在親自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產生諸多的體驗和靈感。因此,在未來的教學改革中,應增加活動課程的比例,要多讓學生走出教室,用實踐行動真實地感受世界,體驗生活,學生的悟性只青睞于真實的實踐體驗,而不是封閉在虛幻的象牙塔里。
最后,教學環境方面,進一步為學生創設寬松、自由、愉悅、和諧的學習環境。一個寬松、自由、愉悅、和諧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創造性活動。[12]因為學生處于自由放松狀態時,其思維更傾向于活躍、更容易發散,其直覺、遐想、靈感等悟性思維更容易被激活。正如有學者認為,“創造就是標新立異、標新立異的前提是胡思亂想,胡思亂想的前提是給他一個自由狀態。創新有時就是朝前走幾步,往后退幾步;朝左走幾步,往右走幾步。”[13]當然,給學生自由關鍵是給學生思維上的自由,思維自由是其精神世界豁然的重要表現。只有學生的精神世界處于豁然狀態,其想象、靈感、領會、覺悟、洞察等悟性思維方能“自由飛翔”。
注釋:
①所謂“悟緣”,即產生“悟”的機緣。悟緣既包含產生悟的機會,也包含引起悟的先在事物。
[1]何玉靜.時代精神與學生創造性的發揮[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3):29-32.
[2][4][11]閻一飛,薛秋江.語文教學與悟性培養[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8(3):66-67.
[3]侯才.論悟性——對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和特質的一種審視[J].哲學研究,2003(1):27-31.
[5][6]吳濤.論創造教育的本質[J].海南師院學報,1995(4):88-93.
[7]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129.
[8]李森.現代教學論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7.
[9][德]海納特(Heinelt,G.)著,陳鋼林譯.創造力[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6:8.
[10]高洪智.論“悟性”[J].常州教育學院學報,1997(3):33-37.
[12]李森,張家軍,王天平.有效教學新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126-132.
[13]成尚榮.對草根研究的期盼[A],載于教育科研大家談[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