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宏 陸小麗
(1.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530226;2.中國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廣西南寧530028)
近年來,廣西民營企業境外直接投資活動趨于活躍。在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缺乏金融支持成為境內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走出去”的主要瓶頸。進一步發揮金融的推動作用,提升金融服務能力是加快廣西民營企業“走出去”的關鍵所在。
廣西民營企業對外投資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之后進入緩慢發展期,2004年以后進入快速增長期,在國際金融危機以后實現跨越式增長。截至2012年底,廣西民營企業累計對外投資項目227個,協議投資總額11.74億美元,占全區比重的51.88%,其中中方協議投資額10.09億美元,占比50.78%。2010年以來,在國家大力支持民營企業開展境外投資的政策支持下,廣西民營企業“走出去”呈現跨越式的增長態勢。據統計,2010—2012年三年間,廣西民營企業累計實現對外直接投資項目104個,協議投資總額9.31億美元,中方協議投資額8.27億美元,占全區比重分別為79.30%和81.96%。但從總量上看,廣西民營企業對外投資總量相對較小。據商務部統計,2011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685.8億美元,其中民營企業約占當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44.4%,約304.4億美元,而廣西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額僅為1.83億美元,占廣西對外投資總額的40.67%,占全國民營企業對外投資比重不到1%。
廣西民營企業“走出去”主要區域集中于東盟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據統計,截至2012年末,廣西民營企業累計對東盟投資項目數、協議投資總額和中方投資額分別為150個、6.50億美元和5.20億美元,占全區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項目個數、協議投資總額和中方協議投資總額的比重分別為66.08%、55.37%和51.54%。其中越南是廣西最大的投資目的國,民營企業累計對越投資97個項目,協議投資額和中方投資額分別為2.78億美元和2.07億美元,分別占廣西民營企業對東盟投資的比重為42.77%和39.81%。以發展中國家為主要投資目的國往往容易受到這些國家政治和經濟波動的影響,使境外企業面臨較大風險。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為應對經濟動蕩,越南采取了嚴格外匯管制等多項措施,在越南投資的多家廣西民營企業的生產和經營遇到困難,迫使不少企業只能選擇暫停經營或撤資。
從境內投資主體來看,2004年以前,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先于民營企業走出國門,并長期在對外投資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這一時期廣西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境外投資項目占比超過了80%,而民營企業境外投資項目占比不足兩成。2004年之后,隨著國內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營企業境外投資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并已逐漸成為廣西企業境外投資的主體。數據顯示,2005年民營企業投資項目僅占當年廣西境外投資項目的35%,2006年該比重猛增至76.19%,增加了一倍多,之后幾年民營企業投資項目所占比重也都保持在60%以上。但是由于“走出去”的中小型民營企業居多,規模和質量遠不及大型跨國企業,因此“走出去”的民營企業品牌優勢不強,競爭力相對較差,國外市場所占份額較小。部分廣西企業由于缺乏海外經營的經驗,原有的海外市場份額不斷縮小,競爭優勢逐漸喪失,最后被迫全部退出市場的例子并不少見。
民營企業“走出去”并取得成功的因素很多,但得到金融機構有力的支持無疑是關鍵因素之一。筆者近期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對廣西民營企業“走出去”的金融支持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涉及樣本企業27家,占全區正常經營的民營境外投資企業比重為17.53%,主要覆蓋礦產采選業、食品加工業、機械制造業、農業等行業。調查發現,當前廣西民營企業面臨融資方式單一,渠道狹窄;金融產品創新不足;融資政策利用不足等問題。
從融資方式看,調查顯示,間接融資是主要的融資方式,目前廣西民營企業中僅14.81%樣本企業采用直接融資方式。
從融資渠道看,92.59%的樣本企業開展境外投資的資金來源于自有資金,僅有7.41%來自于國內外匯貸款,說明境外投資企業從境內銀行直接獲得資金支持較少。同時,企業境外投資項目境內融資渠道的穩定性也不高,特別是在緊縮信貸規模的影響下,部分企業“走出去”的投資積極性受到影響。從境外融資情況來看,五成以上企業反映境內銀行在境外的分支機構網點較少且規模偏小,綜合金融服務能力和水平難以滿足境外企業的實際需求。境內銀行主要在發達國家和地區設立海外分支機構,而民營企業境外投資又主要集中在東盟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二者顯然存在一定的錯位。民營企業要從境外銀行融資同樣存在障礙,62.96%的樣本企業“走出去”后,由于在境外銀行缺乏信用記錄,向境外銀行融資難度大,企業只能依靠境內母公司的后續融資來滿足其在境外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
商業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仍停留在傳統業務上,針對境外投資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境外投資的金融創新產品普遍缺乏,對“走出去”企業的多元融資需求支持力度不夠。調查數據顯示,85.19%的樣本企業反映由于國內銀行的境外債權管理尚未明確,對“走出去”企業的金融服務及產品主要停留在國際結算、境外擔保等,無法滿足境外企業從境內銀行直接獲取資金支持的需求。目前,區內商業銀行提供給企業開展境外投資使用的金融產品主要是融資性對外擔保和非融資性對外擔保,而為民營企業“走出去”量身定做的全球授信產品開發滯后。
2009年國家外匯管理局允許符合條件的各類企業經批準在一定限額內使用自有外匯和人民幣購匯等多種方式進行境外放款。2012年為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進一步放寬了境外放款主體范圍,擴大了境外放款的資金來源,允許境內企業使用境內外匯貸款進行境外放款,同時還適當放寬了個人對外擔保管理,境內企業為境外投資企業境外融資提供對外擔保時,允許境內個人作為共同擔保人,以保證、抵押、質押及擔保法規允許的其他方式為同一筆債務提供擔保。這對解決境外企業資金短缺提供有力支持。但是調查顯示,還沒有一家樣本企業運用境外放款政策和個人對外擔保政策。
2009年以來,我國推出跨境人民幣結算政策,可以使用人民幣開展跨境貿易和投資。在跨境貿易和投資活動中使用人民幣結算能夠鎖定投資成本,有效規避匯率風險,并降低財務費用,有利于企業跨境業務的健康發展。廣西毗鄰東盟,作為邊境地區的跨國企業在推動人民幣區域化方面的作用是相當重要的。但是,調查顯示,廣西民營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跨境結算程度不高,僅有37.04%的樣本企業已經使用跨境人民幣開展貿易結算或開展境外直接投資,從意愿計劃上看,僅有33.33%企業計劃使用跨境人民幣開展跨境結算。
民營企業對現有政策運用不足除了企業自身的原因以外,相關部門對政策的宣傳效果不明顯和對企業的指導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
一是加大政府財政、稅收政策的支持力度。二是選取區內符合條件的重點民營企業,鼓勵和扶持部分重點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發行債券,從而提高廣西民營企業通過直接融資方式獲得發展資金的比例。三是鼓勵區內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境外投資企業的信貸投入力度,尤其是對項目資信較好、經營前景較好的中小民營企業適當降低貸款門檻,及時提供信貸資金支持。四是加大政策性銀行的支持力度,鼓勵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境外投資的政策性貸款支持,對重點民營企業應在利率等方面予以適當優惠。五是在廣西培育和發展風險投資基金,通過注入風險投資基金,大力促進廣西本土具有高成長性的民營企業快速發展,實現民營企業的后發優勢。
民營企業“走出去”需要多元化、個性化和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與支持,這要求金融機構要實現多方面的金融創新。金融機構要梳理整合現有產品,探索企業“走出去”的創新型信貸模式,開展具有廣西特色的融資業務,加強買方信貸、流動資金貸款、并購貸款、境外資產或資源抵押貸款、內保外貸、跨境人民幣結算等金融產品創新,積極探索以境外股權、資產等為抵(質)押提供項目融資。通過不斷推出新的金融工具和業務品種,為“走出去”的企業提供深度產品開發和定制化組合,同時簡化審貸手續和操作程序,提升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從而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水平。
隨著民營企業“走出去”的規模不斷擴大,金融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涵蓋國際結算、賬戶管理、信息咨詢、財務顧問等多個方面。廣西民營企業“走出去”主要區域集中于東盟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資源較為豐富,但市場開發程度較低,因此金融需求帶有明顯的屬地化特征。為此,支持符合條件的區內金融機構加快制定海外發展戰略,通過設立境外分支機構、并購等多種渠道到境外開展業務,特別要強化對廣西企業“走出去”較為集中地區的網點布置,如越南、新加坡以及廣西投資的首個經貿合作區印尼雅加達等地設立支行或辦事處,拓展境外服務覆蓋網絡,發揮海外網絡優勢和綜合化經營優勢,為企業走出去提供屬地化的金融服務,從而為廣西企業國際化經營提供金融服務支撐。
一是積極爭取個人境外直接投資政策試點,并適當放寬個人境外直接投資額度,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境外投資活動。二是積極爭取短期外債指標,并合理運用短期外債規模支持民營企業跨境投資,切實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三是繼續推進廣西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推進廣西地方性法人中資金融機構在境外開辦人民幣業務和人民幣金融資產境外發行,鼓勵廣西企業包括大量的民營企業在對外貿易、跨境投融資、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等層面以人民幣計價和結算,并不斷建立完善跨境人民幣結算金融配套服務體系,保障跨境人民幣結算、清算渠道暢通便利。四是加強對外匯形勢和相關政策的宣傳和解讀,進一步增強民營企業對外匯管理政策法規的理解,幫助民營企業用足、用好外匯政策特別是新頒布的與境外直接投資密切相關的外匯登記、短期外債指標、對外擔保、境外放款、境外上市等外匯管理政策以及跨境人民幣投融資等一系列政策法規。五是通過有效開展對商業銀行以及涉外企業的培訓和再培訓,增強銀行代位監管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提高民營企業開展跨境資本運營的效率。六是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努力為銀企牽線搭橋,盡量滿足民營企業“走出去”的真實性業務需求,切實為企業解決實際融資困難。
[1]徐少卿,王大賢.我國企業走出去的特點、問題和金融支持對策[J].金融會計,2012(2).
[2]范家琛.基于金融支持視角的民營企業“走出去”研究[J].中國經貿導刊,2011(22).
[3]韓飛,楊興禮,經海濤.金融支持重慶市企業“走出去”對策研究[J].對外經貿,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