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翔
(安徽財經大學統計與應用數學學院,安徽蚌埠233030)
筆者認為銀行體系運行穩定的涵義是銀行體系在運行過程中,宏觀經濟運行狀況良好,尤其是銀行業整體財務表現穩健,金融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公眾對銀行業信心充足,金融監管完備有效的運行狀態。
根據銀行體系運行穩定的涵義,并在借鑒國際經驗和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基礎上,按照選取指標的科學性、層次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從影響銀行體系運行穩定的宏觀經濟運行狀況、中觀金融市場運行狀況兩個外部系統和銀行業經營水平微觀系統出發,建立一套分層次和系統性的評估指標,達到既考慮到銀行體系穩定運行的內部因素,同時也可顧及外部條件的目的。本文指標體系總體框架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銀行體系運行穩定水平評估指標體系框架
(1)選擇評價標準和指標的無量綱化
本文所選用的指標既有效益型指標,也有成本型指標,指標量綱不同,因此,評估前對指標進行正向化和無量綱化處理。處理方式如下:

(1)式中,aij為評價對象的相應指標值,max(aij)和min(aij)為相應指標的目標規劃值或標準值。
(2)確定指標權重
指標權重的處理一般采用主觀賦權法或客觀賦權法,為了克服兩者的不足,本文采用組合賦權法,其中客觀賦權法采用變異系數賦權法。
計算變異系數權數體系的步驟如下:
第一步,計算各個指標的標準差σj,該值反映了各指標的絕對變異程度。

(2)式中,yij為經過正向化和無量綱化處理后的指標值是指第j個指標的平均數。
第二步,計算各個指標的變異系數vj,該值反映了各指標的相對變異程度。
其中

第三步,對各個指標的變異系數進行規一化處理,得到各指標的權數βj。


根據以上方法,對我國的銀行體系運行穩定性的宏觀經濟運行系統、銀行業經營狀況微觀系統和金融市場中觀系統的指標權重進行計算(數據主要來自2007—2012年《中國金融統計年鑒》《中國金融穩定報告》)。具體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銀行體系運行穩定性指標權重分布
(1)我國銀行體系運行穩定的三個系統評估值的計算
用式(1)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然后將無量綱化后的數據作為各指標的得分,根據表1中各指標的權重求出2007—2012年各年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系統、銀行業經營微觀系統和金融市場中觀系統的評估值。具體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2007—2012年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系統、銀行業經營狀況微觀系統和金融市場中觀系統評估值
(2)我國銀行體系穩定狀況的計算
根據模型以及所得計算值得出我國銀行體系穩定狀況的評估值,由于這三個系統在數據搜集和描述上的復雜性和模型的可操作性,對三個系統的權重采用主觀賦權法,權重分別是宏觀經濟運行系統的40%、銀行業經營狀況微觀系統的30%、金融市場中觀系統的30%。
由此得出2007—2012年我國銀行體系穩定性的評估值,如表3所示:

表3 我國銀行體系運行穩定性評估值
上述分析數據顯示,我國銀行體系運行穩定狀況基本處于上升趨勢,僅2008年銀行體系的穩定狀況相對上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這主要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銀行體系運行狀況從2009年以后基本穩定,其中2011和2012年穩定性更好,一方面得益于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為銀行體系的穩健運行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在安全度過國際金融危機后,國有銀行的經營狀況得到了較大改善。另外,隨著我國逐步放開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境外投資額逐年增加,人民幣升值也加速了境外熱錢的流入,促使外匯儲備愈加豐厚,這使得我國貨幣安全性和抗外部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銀行體系的宏觀經濟運行、銀行業經營狀況微觀系統、金融市場中觀系統的發展水平總體上呈上升趨勢。特別是銀行業經營狀況系統和宏觀經濟狀況系統變化比較一致,這體現了宏觀經濟運行良好時,為銀行業的良性經營提供了外部經濟保障。盡管我國銀行體系運行穩定狀況總體良好,但銀行業經營水平還相對較低,2008、2009年取值都在0.5以下,這說明我國銀行業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的抗風險能力比較低,還有待提高。加入WTO后,我國利率和匯率管制的逐步放開給銀行體系帶來很大沖擊,一方面,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深化擴大了銀行的自主權,有利于銀行拓寬業務渠道,給銀行業發展帶來了更多機遇;但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的放開使得銀行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國有銀行不僅要面對制度更加靈活的商業銀行的競爭,還要面對外資銀行的競爭,這對于“以存款立行”的銀行經營模式而言,造成了資金壓力,對整個銀行體系穩定運行非常不利。表3所示,2012年我國銀行體系運行穩定性評估值為0.681,為2007—2012年的最高值,這表明銀行體系穩定狀況仍有待提高,在預防銀行業危機和防范銀行體系系統性風險方面任重道遠。
[1]汪祖杰.現代貨幣金融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