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航 李秉坤
(哈爾濱商業大學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28)
我們可以將政治文化歸為主觀價值范疇的重要部分,是大眾對于政治領域的價值取向,主要包括人民對政治的認知、感情、態度、價值觀等政治層次在心理方面的諸多要素,以政治理想、信念、理論等政治化思想作為其表現形式,與物質化的政治物化系統是相互平衡的關系。如果將政治體系分為“軟件部分”和“硬件部分”,那么各類制度化和結構化的政治組織機構形式,就可以說是政治體系的“硬件部分”,而構成“軟件部分”的則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政治文化,二者需要相互配合、和諧一致。
筆者認為,現代意義上的政治文化研究始于二戰之后,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和比較政治學的興起和傳播,逐漸形成了以加布里埃爾和盧西等為代表的政治文化論者。1956年,美國政治學家、芝大博士阿爾蒙德首次提出了“政治文化”一詞。1978年,阿爾蒙德在《比較政治學》第二版里,把政治文化界定為“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感情”。此后,這個概念很快取代了傳統政治學中常見的“民族精神”“國民性格”“民族性格”等難以用實證方法進行研究的術語,并成為西方政治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20世紀60年代后,政治文化成為西方尤其是美國政治學家研究的重要對象。問卷調查、訪談等實證研究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政治文化的學術研究中。
我國對政治文化的研究起始于改革開放初期,一些學者在繼承馬克思主義政治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研究當代西方政治文化,并將其引進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國內眾多主流學者將政治文化概括為:“政治文化是一個國家中的階級、團體,包括個人,在長期的社會文化傳統的影響下形成的某種政治模式、政治觀念和政治心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一些學者對政治文化理論表現出很大的興趣。他們一般認為,政治文化應與政治體系或政治制度相適應,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是構成政治整體框架的兩大要素,缺一不可。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文化代表一定的階級、集團甚至個人的政治觀念、思想、情緒,甚至是政治習慣和政治傳統,并反映其內部的利益和要求。而且不同的國家政治制度、不同的社會層次和不同的社會文化等對政治文化的性質、特點、內容都有相當的影響力,而政治文化又可以通過政治的社會化進程來影響人們的政治感情、政治傳統、公眾輿論甚至政治制度和政治體系本身。
中共十七大指出“當代中國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構建一種能夠引領社會前行的具有先進性的政治文化,是關乎我國政治穩定、經濟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大計。”政治文化作為整個政治體系中的“軟件部分”,對政治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導向作用。政治文化建設只有取得了突破性進步和創新,才能促進我國民主政治健康、穩定發展,才能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跨越式進步。正因如此,如何構建一種先進的政治文化便成為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西方發達國家一直借助于文化產品傳播自己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和思想方式。從音樂到網絡,從文學到體育,從電影到動漫,西方文化擴張的范圍越來越廣。隨之傳播的正是資本主義的政治文化。正是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在我國的盛行,十七屆六中全會于2011年10月做出了文化大發展的決定,甚至有學者提出了“文化立國”的觀點。
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文化中的王權、人治、宗教等觀念以及在大眾心里長期積淀的“清官思想”“權威崇拜”“與世無爭”等政治意識,至今仍極大地影響著民眾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和行為模式,主要表現為對權力的順受崇拜的人治意識以及由于對政治的冷漠感而形成的不強的政治參與意識等。
當然,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傳統政治文化也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政治智慧與創造精神。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基礎,其中也有許多合理的成分和優秀的成果。例如,傳統政治文化思想中注重從實踐過程中去凝練思想,倡導政治實踐與政治觀念有機結合;強調為官者以身作則,體察民心,注重民意;在政治實踐中要重視社會關系調節和人際關系和諧等。這些合理觀念,理應體現在先進的政治體系的構建中并予以積極發揚。如我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德治”“仁政”“仁愛”“和諧”等觀念,盡管這些觀念在歷史上往往與“人治”相結合,具有難以避免的局限性,但在當今條件下,與我們所倡導的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原則并行不悖。我們應將這些政治文化智慧從“人治”中剝離出來,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我國主導的政治文化是作為社會發展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具體就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它以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價值觀念與思想意識為基本要素,以大眾性、科學性、民族性、民主性為基本特征,構建強大的政治意識形態,并通過政治的社會化途徑向社會進行傳播和教育。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首先確立了以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為核心的政治文化。改革開放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人在總結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十年動亂”的歷史教訓和經驗,并在參考其他社會主義興衰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系統地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該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是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茖W發展觀是在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新一代領導集體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根據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需要而提出的關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另外,“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思想同樣在豐富著主流政治文化。
西方政治文化是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而產生的,在世界的歷史長河中起過巨大的推動作用,其必然也存在諸多積極的因素,對于其中的優秀成果,我們要客觀地分析和看待。西方民主精神歷史悠久,從西方民主史發展進程來看,西方民主主要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古希臘民主;第二階段是近代資產階級民主;第三階段是當代資產階級民主。就民主實踐來說,西方民主理論提出的一些民主實踐形式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在政治參與方面,重視利用現代科技成果來實施民主,值得我們借鑒。
分權制衡學說是自古希臘以來,從政治思想和實踐中得出的觀念和理論的總結,是政治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學說本身也處于不斷發展中,通常體現為政府結構必須使各部門之間有適當的控制和平衡。即為了防止權利濫用,實現權利平衡,國家的三大權力相互牽制、相互約束。正如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曾說:“一切權利的掌控者都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從事物的性質來說,想要防止權力濫用,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p>
中國是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大國,積淀了許多優秀文化和政治文化傳統,如仁愛思想、和諧思想、民本思想、德治思想、大一統思想等,這是中華民族歷經千年傳承的文化精髓,也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將民族政治文化發揚光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是我們當代文化研究的題中應有之意。與此同時,我們還應當借鑒西方先進的政治文化思想,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西方的政治文化對其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有其優異之處,如民主精神、自由精神、法制精神、分權制衡思想等,對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積極影響,為世界政治文化建設也貢獻良多。對此,我們應該客觀評價、理性分析、適度借鑒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
我國主導的政治文化是以馬列主義為核心的政治文化思想和圍繞其展開的社會意識形態、政治取向、政治觀念的有機組合。馬克思主義是我國政治文化的主要內容和核心要素,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精神動力。加強我國主導的政治文化建設就必須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一個與時俱進、不斷完善的思想體系,不斷反映著時代要求和特點,其與我國現實情況和具體實踐相結合,產生了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大影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不斷展現著旺盛的生命力。我們只有繼續堅持并發揮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作用,才能保證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的價值導向,也才能使我國政治文化健康發展。
作為上層建筑的政治文化,其發展狀況最終要受到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影響。鄧小平曾指出:“世界上某些國家發生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因為經濟出了問題,沒有飯吃,沒有衣穿,工資幾年不漲,生活水平卻漸漸下降,長期過窮日子,這又不僅僅是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個政治問題。”這說明,沒有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沒有政治和社會的穩定發展,也就沒有政治文化的健康發展。只有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得到實在的物質利益,人民群眾才可能認同和擁護政治制度和政治權威,才能堅定社會主義政治信仰,才能堅信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因此,必須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為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與群眾基礎。
大眾傳媒是公民獲得各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的重要來源,也是公民了解黨的政策和政府活動的主要途經,它提供的政治信息都帶有某種傾向性。大眾傳媒形成的輿論主導著一個社會的輿論走向,從而對公民的政治認知和政治態度產生潛在的意識影響。在西方社會,人們將大眾傳媒視為“第四種權利”(前三種權利分別為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這不僅是因為大眾傳媒的社會監督作用,更是源于其社會信息傳播的本質屬性。我們應該大力促進主流政治文化的傳播,尤其是符合人民政治預期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傳播,并在國際上獲得政治認同,以提高我國的政治地位,建立一個負責任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大國形象。
社會公民是政治文化的承載者和實現者,通過政治參與來接受和認同政治文化。此外,政治參與也是公民自我學習和民主參與政治文化的重要途徑。在各種政治文化的參與實踐中,公民能夠擴展政治知識,增強民主意識,提升對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歸屬感、認同感、政治責任感,還有助于自身民主政治行為能力的提高,并積累政治經驗,從而在政治上更加成熟。發展參與型政治文化,提高公民政治參與水平有利于我國政治穩定和文化發展,加快民主政治發展并完善我國政治體制機制。公民通過政治參與使社會正義得到有效實現,維護社會穩定。
[1]王嵐嵐,寧德濤.當代中國政治文化建設探微[J].學理論,2010(1):47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