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新珍 葉良均
校園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是衡量高校管理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它已成為校園管理、決策者提高管理效能的普遍訴求和師生群體發揮校園文化建設主體作用的前提要求。決策、管理者的制度選擇應從師生群體利益出發,體現師生群體的主體地位,使制度規范得到校園師生群體的普遍認同和接受,并內含著校園精神追求和群體價值觀念。制度有了靈魂,才能促使個體發展、優化管理路徑,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推進校園文化健康發展。
高等教育進入了大眾化的階段,社會化、市場化特征日益突出,培養更多應用型人才已成為絕大多數高校的重要使命。這些應用性人才作為社會實踐一線主體將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們的整體素質和文化素養也是建設現代文明的重要條件。其次,市場經濟環境下,社會服務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一樣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更多辦學主體、決策主體、教師主體和學習主體都受到了功利主義的影響,大學是校園主體的精神家園這一內在文化特質,卻被人們逐漸淡化。所以,發揮大學文化功能的回歸和改變高等教育不健康的發展趨勢,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校園文化建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
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那些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得以傳承的反映大學精神理念的校園精神是純粹的意識形態,它不可能抽象地發揮引領作用。校園的建筑物、教學科研設備、圖書資料以及各種基礎設施等作為校園物質文化形態也需更多的精神文化浸潤。因此,各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基本上都認識到校園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抓手,但對校園制度文化的認識誤區往往導致制度文化建設制度化。校園制度文化是基于制度而形成的文化形態,而校園制度作為靜止的規范準則,不能自動調節校園內各主體社會關系,它一般包括兩個層面:一是靜態的層面,即作為“要求成員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辦事的規程或行動準則。”[1]它可以是單純的規章制度,也可以是被賦予了精神理念的。二是動態的層面,即附著精神理念的制度內化為體制內主體潛在價值傾向和普遍共識后傳承并深化校園精神文化,從而保障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動態文化表現形式。所以,制度是具體的,文化卻是抽象的,當制度與文化結合時,制度文化又不僅僅是制度本身,更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一流的學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學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學校靠權力管理,”是教育界曾廣為流傳的一句話,但是作為文化形態之一的校園文化在內涵上十分豐富和復雜,這為具體的建設帶來了很多困難,所以關于校園文化的研究也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始并逐步成為教育理論研究的一個熱點。基于二十多年的研究,校園制度文化作為連接校園精神文化和校園物質文化的紐帶,已被看成是校園文化建設程度的重要標志。創新學校文化、實現學校變革,往往都要從制度創新并實現制度文化更新上做起。[2]我國校園文化建設的實然狀態還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制度化的傾向,即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傾向于單純的制度建設。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制度化的認識論根源體現在:一是校園決策、管理主體不能正確把握師生主體在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及其利益訴求,從而在制度設計中不能體現和關照校園其他主體的價值和核心利益;二是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師生群體,不能正確理解決策、管理主體所采用的校園制度規范在本質上是否代表他們的利益,因此在認識論上產生誤解和困惑,影響校園制度文化的形成和作用發揮。事實上,校園文化建設不同主體對制度文化內在價值的片面理解導致了他們認知差異。決策、管理主體沒有把師生等主體的需要作為制度設計的出發點,而是基于自上而下的管理權威需要來進行制度選擇,這是主要方面;校園其他主體也存在著從自己的私利為基點來審視校園制度和個體之間關系的現象,從而不能做出正確的評價,影響校園制度文化的建設。
基于文化管理的強大效能,校園制度文化建設問題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校園文化研究開始后就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并被各高校在建設和發展中提了出來。校園制度文化研究和建設的討論多是基于管理者的視角,因為目前我國一些高校決策、管理者在制度文化建設中并未體現大學的本質,沒有把“被管理者”主體利益納入自己的認識視野,純粹以“權威”為價值目標,各管理組織部門之間也缺少溝通和理解。
首先,制度文化建設目的模糊導致制度文化建設不協調。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因為強調制度管理和制度約束,各管理組織部門從各自管理便利出發分別制定本部門的規章細則,對于制度建設的根本目的沒有形成共識,“制度文化建設到底為了誰?為學生、為教師、為管理者、為領導?思路混亂。”[3]因此,制度文化建設目的不統一,導致制度文化建設不協調。其次,管理組織團體間缺乏溝通,導致大學制度文化建設關聯性差。部門之間存在“小團體”意識,分工過于絕對,嚴重排外,忽視管理組織共同的任務,導致了整體組織領導能力減弱,制度文化建設的關聯性差與溝通不暢。這主要是由管理者對部門內部之間協同并進關系認識偏差引起的。[4]再次,官為本的價值取向,導致對制度文化建設主體認識不清晰。“以官為本”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很突出的價值取向,至今還是一種比較有影響的思想意識。“以官為本”的認識不僅體現在一些為官者中,還體現在普通人當中,這也是校園文化決策、管理者會在領導管理中凸顯個人意識和管理權威的重要原因。大學唯官是上的氛圍必然導致“學術人才爭做行政領導,仿佛謀了一官半職,便是對人才、對知識的最大尊重。”[5]這種制度安排如向行政利益傾斜,校園文化必然要蒙上濃厚的行政化色彩。行政化太濃形成不了大學求真育人的共同愿景,學校行政的決定和制度安排未必為廣大師生所認同,因此,就形成不了統一的學校文化。[6]
校園制度的構建根本目的是為師生服務的,只有制度得到校園主體普遍認同和接受時,制度才能成為文化,才能發揮引導、規范和約束功能并塑造人的心靈。制度要成為制度文化就要讓師生群體意識到制度是以他們為主體的,并以體現他們共同價值為出發點的。制度文化建設制度化的表現,是不少學校的規章制度制定非常全面,可校園主體對制度的認同和接受程度不高,而群體認同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應該來源于社會存在。學校管理者既是管理者,更是服務者,學校一切制度的建設都是服務于師生的,如果背離這一方向,以官為本,一切決策都從個人主觀意志或管理團體利益出發,制定出違背大學辦學宗旨和師生意愿的制度,那就喪失了作為管理者的資格。正是在學校制度文化建設中部分決策、管理者與師生群體保持距離,關系疏遠,加上普通群體也存在的“官本位”的思想,對為官者存在官崇拜現象和依附心理,所以產生了師生群體對學校制度建設的誤解。他們往往認為制度文化建設與己無關,忽視在制度文化建設中自己主體地位及制度文化建設本質與師生群體利益的一致性,結果使他們感覺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的設計不過是管理者用來約束被管理者的工具,在心理上很難形成共識。這些都必然導致制度文化建設的制度化。
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精神化的認識論機制,一方面是指校園決策、管理者通過深入師生群體生活進行調查,并把握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師生主體需要;另一方面是指師生群體對學校制度規范的理解和掌握。第一方面最為重要。因為決策、管理者為主體的制度文化建設活動的出發點的選擇就是整個認識論的關鍵和核心,所以,正確的認識活動的前提是決策、管理者必須把師生群體的需要和利益作為認識活動的出發點,體現大學求真育人的本質,從而基于此點來遵循認識活動的一般規律。
首先,決策、管理者要準確定位。真正理解和形成管理就是服務的思想。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管理中堅持為師生群體服務的理念。制度是決策、管理者進行領導的重要載體,但決策、管理者不應占有制度,而應是各校園主體共建制度。制度建設只有以共同的需要、利益和價值觀為基礎,成為校園相關主體共同的任務,才能為學術研究、追求真理、創造知識和人才培育提供優化的精神文化環境。
其次,決策、管理主體要能動反映師生主體需要。管理者要主動深入師生群體當中,準確地了解師生群體的內在需求,為開展管理工作提供前提和基礎。只有深入群眾掌握大量直接和間接的第一手資料,才能克服領導與教師學生互不溝通,互不交心的現象,避免在學校、學科和專業發展上一切決定都由行政會議決定,忽視學校建設中人這一最重要財富和資源。同時管理主體對收集到的師生真實需要的材料進行理性分析,把握群體需求變化及其特點,并把這些需要充實到現有的制度當中去,并把完善后的制度進行實踐,本著以人為本的觀念再進行修訂完善,這樣的制度才是有生命力,充滿人文精神的,也是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不斷向前推進的過程體現。
首先,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學者把這個過程分為以下幾個階段:萌發期、成長期、成熟期和發揚期。[7]這項系統工程是由校園所有主體共建的,所以師生群體對自身主體地位的認識和理解至關重要。“理解就是創造”心理學家皮亞杰的這一概況不僅適用于學生學習領域,也適用于校園的管理方面。師生群體對管理制度本身的理解、接受和認同將直接決定在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中他們作為主體的能動性的發揮。所以決策、管理者還要通過溝通和宣傳等渠道讓師生群體能夠理解和認同現有制度。只有他們認識到這些制度設計在本質上代表了絕大多數主體的利益,才能形成共識,實現內化。
其次,師生群體有了制度文化建設的主體意識后,還要組織和協調,改變他們被管理的狀態,實現全員參與管理。要將師生個體的利益和學校的整體利益有機結合起來,使校園主體認識到學校的發展和個人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要采取各種措施,充分調動師生群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他們的自我管理意識,提高自我管理水平。[8]“管理不是領導一個人的職責,也不是幾個人的事情,管理是全體師生的責任”。所以,如何判斷管理者工作是否積極、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是否有效,校園所有主體在工作中是否煥發較強主動性與自覺性是重要的標志。[9]
“辦學理念就是大學辦學者在自身對教育思想、大學理念認識的基礎上,對長期辦學實踐中所形成的優秀辦學經驗的理性認識、追求和哲學思考”,[10]是全校師生共同的精神旨歸。只有在明確辦學理念的指引下,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才能沿著既定的道路前進,才能真正實現精神化,從根本上促進大學的發展。學校制度文化建設和校園精神理念的凝練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對校園文化建設來說兩者都十分重要。一方面,我國幾乎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校訓,雖然其中不乏雷同,但可以看出我國大學并非缺乏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理念,并非不知道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關鍵在于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的缺失使自己的理念無法落實,文化精神難以得到傳承。另一方面,我國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中,除了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不足的問題外,校園精神文化凝練的問題也很突出,如“211”大學中有6所校訓都是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等詞,像嚴謹、求實、團結、創新、勤奮等詞在許多大學校訓中僅僅是排序差異而已。[11]試想這些作為校園精神理念概括的校訓,僅僅以這種“口號”的方式怎么能夠內化為校園主體內在的價值追求。所以校園制度文化建設的過程應然的表現是校園多數主體基于正確的認識,以校訓為靈魂,以學風校風等為出發點和歸宿,彰顯學校辦學理念和特色,逐步形成校園主體無形的規范和價值凝練,從而實現制度精神化的過程。
[1]夏征農主編.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2197.
[2]張軍鳳,張武升.基于師生本位的學校制度文化建設[J].中國教育學刊,2011,(05).
[3][4][5][9]李長吾,李莉等.綠色管理理念——大學制度文化建設的新視角[J].中國高教研究,2008,(04).
[6]顧明遠.大學文化的本質是求真育人[J].教育評論,2010,(01).
[7]趙中建.學校文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6,322-323.
[8]王曉梅.略論高等學校管理者應秉持的管理理念[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7,(08).
[10]王均強.大學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研究[J].黑龍江教育,2007,(12).
[11]唐智松.我國重點大學校訓價值取向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