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艷芬 曲鐵華
人是教育活動中的關鍵要素。尤其是受教育者,他們的意愿、需求、狀態、目標等因素都是影響甚至是決定教育效果的決定因素。選擇是他們諸多訴求的集中表達。按照人力資本的觀點分析,選擇教師教育是一種人力資本的投資行為。它是個人通過對教師教育投入和收益關系的綜合分析得出的一種結果。然而這一行為不僅具有個體價值,更是具有社會意義。個人的選擇意愿不僅是對教師教育投入效益的一種預判,同時也是對當前與教師培養相關的系列制度、政策合理性的受教育者立場的評判。因此對受教育個體教師教育選擇意愿的分析,既能夠客觀描述出教師教育發展的現實狀況和未來走勢,也可從教師需求和職業發展立場為教師教育制度變革提供有效借鑒。研究將從教師職業魅力、師范①院校招生、師范專業就業三個維度對影響個體教師教育選擇意愿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
教師教育是通往教師職業的關鍵通道,對大多數人而言選擇了師范專業,未來的職業就以教師為首要選擇。因此,受教育個體對教師教育的選擇基本上就隱含著對教師職業的選擇,社會公眾對于教師職業的態度就關系著他們對教師教育的選擇意愿。雖然對教師職業的態度不能作為教師教育選擇意愿的決定性因素,但它卻是決定個體能否選擇教師教育的關鍵性因素,在此首先對當前公眾對待教師職業的態度進行相關分析。
下表是中國最大的求職招聘信息網站智聯招聘在2004年教師節前后面向網絡公眾開展的意向調查,2000多名求職者參與了調查。

教師職業吸引力調查表[1]
從數據呈現的結果看,教師職業似乎成為了一個具有吸引力的職業,超過半數的受訪者愿意成為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成為職業吸引力的主要來源。然而,有一個細節不可忽略,2004年的中國互聯網絡覆蓋地域有限,這就決定了這一調查方式所面向的調查對象有限,所反映的狀況也只能是互聯網通訊比較發達的以大中城市為代表的公眾的意愿。
民盟北京市委的調研驗證了這一調查的局限。他們對750位社會公眾進行了關于“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的調查,雖然有86.7%的公眾對農村教師職業評價很高,認為“農村教師職業很崇高”“令人欽佩”,但對“您是否愿意從事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的從業意愿進行調查,則僅有13%的公眾愿意嘗試,58%的公眾從未考慮過,還有29%的公眾則明確表示不愿意從事農村教師職業[2]。
以上調查結果表明,社會公眾對教師職業的認可度比較高,普遍對教師職業評價很高。但從從業意愿上來看,則呈現出兩極的態度。從超過半數的調研對象愿意走上教師崗位,到不足15%被調查者僅表示愿意嘗試,兩次調查結果的巨大反差背后隱藏的是城鄉二元結構下城鎮教師與農村教師在工作強度、職業待遇、社會地位方面的巨大差異。
那么教師本人對自己的職業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在對自己職業的意義與價值給予了充分正面的肯定后,幾乎所有的教師都將工作壓力大作為對自己職業特性的評論,這種壓力不僅來自于精神壓力,往往還有來自身體上的壓力。根據中國青年報所作的“中國教師健康狀況”的調查,在多行業都實行8小時工作制的時候,54.5%的老師每天工作8~10小時,26.2%的老師工作時間甚至超過10個小時,只有19.4%的老師每天工作時間少于8小時。[3]因此,巨大的職業壓力為教師帶來了身體或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是職業倦怠。
教育部認為農村教育及教師問題是教育工作亟待改進的地方。教育部師范司司長管培俊強調:“教師職業真正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離這個還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農村教師?!盵4]在農村和貧困偏遠地區,教師的狀況與城市教師相比有明顯的差別。沉重的工作負擔和低下的物質待遇使得教師無法真心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也無意堅守崗位。為此,“30.8%的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想換職業。”西北師范大學調研組在對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流失意向的調查得出這一結論,“在西部廣大貧困地區的中小學,教師資源奇缺,常見的現象是一位老師既帶四年級語文,又帶五年級數學,還要帶三年級的英語,還兼帶音樂、美術課,一周課時大多在12節以上。一個極端的例子是一位小學老師的課程表上竟被安排了36節課。繁重的教學任務,加之物質待遇低,使得教師對自己的職業失去信心,產生職業倦怠?!盵5]
由此可見,雖然當前社會公眾對于教師職業普遍給予了正面評價,并且從職業選擇的角度看,教師已經成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職業。然而,從從業者的角度來看,教師是一個身心壓力都比較大的職業。對于城市教師來說,由于教師工作具有相對穩定性和相對合理的薪酬待遇,絕大多數教師都愿意在教師崗位上奮斗終生;然而對于廣大農村地區、偏遠貧困地區的教師來說,他們所承擔的巨大的精神壓力和身體壓力,以及貧困的生活狀況和惡劣的工作條件已經讓他們紛紛產生倦意,從而無力堅守自己的教師崗位。
師范院校的報考狀況是個人對于教師教育選擇意愿的最直接與真切的反映。這一信息不僅反映了個人對教師教育的基本意愿和需求,更能夠預示教師教育事業與教師職業的未來發展走向與趨勢。
近年來,教師教育事業發展最有力度的變革莫過于免費師范教育的重新回歸,它不僅意味著師范教育重新回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也意味著國家教師教育改革序幕的拉開,但同時免費師范教育的再次回歸也向我們傳遞了一個明確而危險的信號——師范教育的發展面臨著邊緣化的趨勢。免費師范教育之所以重新回歸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師范院校招生質量的逐年下降。據報道,近年來的師范生報考呈現數量、質量齊跌的趨勢,不僅數量有所下降,而且師范報考學生的排名多為“方陣”的末尾,未能吸引到優秀人才。醞釀師范生免費制度,就是為了扭轉師范教育收費并軌以來所呈現的師范教育邊緣化的趨勢,從而吸引更多優秀的貧困大學生進入師范院校。
從師范專業高考報考狀況來看,近十年來師范專業的報考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上世紀90年代的中后期,師范院校和師范專業的發展開始進入了一個“小春天”,填報師范專業的考生不僅大幅度攀升,而且生源質量也逐年提高。然而2001年成為師范院校招生“由熱變冷”的分水嶺,此后師范院校的報考總體呈現低位震蕩的態勢。從學校的層次來看,其中呈現的狀況又不完全一致,概括來說就是:一本師范報考熱,二本以下師范報考冷。
2007開始實行的免費師范生教育受到了廣大考生的追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師范院校生源。具體表現為:“生源質量良好,中西部地區尤為明顯。六所部屬師范大學師范生提檔平均高出重點線約30分,在各省錄取的免費師范生平均成績高出省重點線41.7分?!盵6]08年免費師范生的報考狀況持續火熱?!皬膱罂记闆r來講,生源質量總體較好,考生報名比較踴躍。從錄取的分數線看,重點線上考生達到招生計劃數十倍以上,平均成績高出重點線40多分,高分考生比例比去年略有上升。[7]
由此可見,免費師范教育政策的實行帶來了師范專業報考格局的變化。首先它吸引了一部分因家庭貧困而負擔入學費用困難的優秀考生報考免費師范教育,其中農村生源比例的提高就說明了這一點;其次,它還對師范生生源的性別比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節,提高了男生生源的比例;再次,改善了師范生源質量下降的狀態,六所招收免費師范生的學校報考狀況良好,考生成績無論是從錄取分數上看還是從平均成績上看都較往年有了很大的改觀。
然而,六所部屬師范院校的報考狀況對于中國師范院校的報考狀況不具代表性。多數的普通師范院校在近幾年的招生中還是遇到了一些問題,表現為師范專業報考生源的數量、質量齊跌。這一困境在二類本科以下師范院校中表現的尤為明顯。根據2008年的招考信息顯示,河南省的”師范類有75所參加錄取,只有8所第一志愿報考人數超過計劃數”。[8]而河南省的遭遇在其他各省的招生中絕不是個例。
總的說來,雖然師范院校招生遇到冷遇,但是其中也不乏熱點:第一,一類本科師范院校的報考情況未受過多影響,能夠保持較合理的報考比例和錄取分數;第二,免費師范生政策的實行促進了師范院校報考的回暖。六所部屬師范院校免費教育的回歸,提升了師范專業錄取競爭的加劇,但由于免費師范政策實行的范圍和招考人數的限制,這種拉動和刺激的作用也有一定限度,未能使整體狀況進行改善。
總而言之,近幾年師范院校的招生和報考狀況表明個人對師范專業總體上缺乏選擇意愿,主要表現為師范院校的招錄“冷”境,但是在這種“冷”境中又呈現一絲暖意,總體說來是亦冷亦熱,冷中有熱。
專業的就業狀況往往是專業選擇和報考的重要風向標,教育個體通過專業的就業狀況了解目標專業的當前狀態、評判未來的走向,從而做出選擇。研究者也可以通過專業的就業狀況分析和觀測教育個體的選擇行為,預估個人選擇的意愿,從而作為專業選擇意愿評判的指標??傮w而言,師范專業的就業狀況呈現出供需失衡、冷熱不均的狀況。
伴隨高等教育的擴招和教師培養領域的開放,教師職業的供需關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相對于改革開放初期教師數量的整體性不足,當前我國的教師供求進入了局部結構性短缺的階段。從學校級別來看,主要表現為小學教師的總體超編,初中教師的區域飽和,高中教師的嚴重缺乏;從學校類型來看,主要表現為普通教育教師飽和,職業教育教師匱乏;從地區的分布狀況來看,主要表現為城鎮教師超編,農村教師缺編。根據《國家教育督導報告2008》顯示,義務教育領域教師配置的學科結構性矛盾和地域性矛盾突出。2006年,全國有508個縣每縣平均5所小學不足一名外語教師;中西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初中音樂、美術、信息技術三門學科教師平均每校不足一人。根據中西部9省的學校數據統計,2006年,3萬所村小的班師比平均僅為1∶1.3,4萬多個教學點的班師比僅為1∶1,均遠低于全國小學1∶1.9的平均配置水平[9]??梢娺@些地區學校的教師數量嚴重不足。
這一數據不僅表明當前我國教師需求出現結構性失衡,而且這種結構性的短缺狀況同樣將引起師范生就業的矛盾狀況。近年來關于師范生的就業主要呈現兩種版本,以大中城鎮就業為版本的師范生就業難的報道頻頻出現,崗位緊缺、數百人競爭幾個崗位,甚至是博士碩士畢業生應聘小學教師崗位。東北師范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劉志列舉了一個數字:全國師范類市場需求總量約為30萬,每年畢業的師范生超過60萬,供遠大于求[10]。
另一個版本則是國家積極出臺政策鼓勵師范生畢業前往基層農村和偏遠地區就業,以及農村中小學校教師匱乏、引進困難的報道。相關信息表明,師范專業的就業難是一種區域性、結構性的狀況,師范專業就業的激烈競爭主要體現在以大中城市為主的城市就業狀態中。整體而言,師范專業學生呈現出城鎮就業競爭激烈,農村崗位無人問津的狀態。
另一個不能忽略的狀況是,非師范生對于師范生就業形成的擠壓。教師教育領域的開放和教師資格制度的實行為非師范生走上教育崗位開創了條件。雖然從目前情況來看,非師范生所能進入的教育領域的范圍很小,其數量也相對有限,但是他們對于固有師范生的就業體系還是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沖擊。陳經綸中學的書記王世元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就曾強調,師范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有所欠缺。他認為,學校對教師的聘用越來越冷靜了,不再惟學歷惟師范生了,從2005年開始,學校將開始考慮招聘綜合院校的非師范畢業生。
與王世元具有同樣想法的還有北京育才學校的王建宗校長。他表示,當前教師崗位競爭激烈,這種競爭不僅體現在師范生之間,如今也要看到非師范生對這一格局的改變,雖然育才學校在錄用教師時仍然是師范生優先,但不可否認的是非師范生在知識整合能力方面相對于師范生的相對優勢。
相對于師范生在教育領域就業的穩固優勢而言,現在言說非師范生對于師范生的就業沖擊還有一點言過其實,然而,師范生相對于非師范生特點與優勢的弱化的趨勢卻已十分明顯。除去免費師范生之外,師范生的就業定向和減免學費措施的取消使得師范生在培養和就業方面相對于非師范生而言已無任何突出優勢。而近年來醞釀的師范生的招生改革更是意欲從身份上解除師范生與非師范生的差別,對此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司長曾說,“2015年—2020年我國基本實現中小學教師本科化,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實現教師教育從定向培養向非定向培養轉變,取消師范專業和非師范專業招生規定等6大轉變?!盵11]
師范生就業形式的冷峻狀態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既因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形成的師資供需格局的轉變,又由于指令性計劃分配轉向指導性計劃就業的師范性分配方式的轉變,還有師范生自身觀念和意識轉變的問題。但是不管出于怎樣的原因,其嚴峻的形勢的確是無法忽略的。對于以就業為風向標的師范專業的報考和選擇,也同樣會受到冷峻就業形勢的影響,個人對于教育的選擇勢必會將這些因素和狀況納入到其綜合考慮中,成為作出決定的一個關鍵要素。
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從職業評價、報考意愿還是從就業狀況來看,個人的意愿分析都呈現冷熱交織的狀態,即在呈現正面的肯定性意愿的同時,往往又呈現負面的否定性意愿,然而這看似矛盾交織的個人意愿背后呈現的實際是否定意愿的主導。
首先,從職業評價來看,輿論觀點所表達的只是社會公眾對于教師職業的旁觀態度的表述,他們更多地是從外在特征來衡量和評判這一職業,帶有趨同性和外在性的特點,同時他們更多地將討論的焦點集中在收入、穩定性、假期等顯而易見的優勢上,對于職業付出、職業性質等問題則明顯關注不足。所以他們對教師職業的態度只能作為印象性評判,不足以作為對教育選擇和投入的充分理由。
其次,農村教師(或教育)的問題,更能代表中國教育的現實。中國是一個具有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特征的國家,在這樣一個社會中,許多問題的產生、表現和結局在城鄉之間是有很大差異的。以教師的教師職業評價為例,在城鎮由于教師具有穩定的、合理的收入,良好的工作環境,因而教師職業是一個被從業者普遍正面肯定的職業。然而在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貧困地區,由于待遇偏低、工作辛苦、環境惡劣,教師不但是一個不能令人羨慕的職業,還往往是一個不能令人堅守的職業。教師在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上不僅無法獲得內心滿足和事業成就,更嚴重的是缺失了為之堅守的理由與動力。農村教師高流失率和補充困難的狀況就是對教師職業的非常直接和明確的反應及評價。中國普通中小學有1000萬的專任教師,其中農村教師超過一半;在全國有37.9萬名代課教師,其中31萬名分布在農村學校[12]。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將農村教師問題視為首要問題,將農村教育的需要視為真正的教育需要,而農村教師的感受絕對是我們應該切實關注、不能遺忘的。
再次,普通師范類院校的報考狀況更具有代表性。雖然師范院校的報考遭遇免費師范熱,自費師范冷,一類師范熱,二類師范冷的狀況,但是我們有理由認為,二類師范院校的報考狀況更能代表整個師范院校的報考狀況。因為從目前師范院校的構成狀況來看,二類師范院校在學校數量和在校學生數量上都占有絕對的優勢,是中國師范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因而二類本科師范院校的報考狀況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同時免費師范教育作為一項特殊待遇的教育政策,受教育個體的積極參與顯然更多地在免費待遇上而非師范教育性質之上,因此對于免費師范教育熱絕不能簡單地視為師范熱的回歸,更不可擴展性地推廣到整個師范教育的發展范圍。
注釋:
①師范教育是2001年以前,我國對于培養師資的專業教育的稱謂。2001之后,在終身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按照教師專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將教師的職前培養、入職培訓和在職研修等連續的一體化的教育稱為教師教育。從“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體現的是基礎教育師資培養的制度、模式、方法等各層次的進步。本文個別地方提及的師范院校、師范專業并不是將傳統“師范教育”稱謂的回歸,而是為了區分師范院校與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師范專業與非師范其他專業。
[1]教師職業吸引力如何.[EB/OL].http://www.sdada.edu.cn/wxc/content.php?id=4446,2004-10-16.
[2]北京民盟調研:農村教師聲望高 自身職業認同感低[N].人民政協報,2008-02-28.
[3]李濤.9萬公眾調查 85.3%齊聲說教師真辛苦[N].中國青年報,2008-09-09,(4).
[4]教育部.教師離令人羨慕的職業還有很大差距.[EB/OL].http://news.sohu.com/20070827/n251807849.shtml,2007-08-27.
[5]狄多華.30%的教師想改行[N].中國青年報,2006-10-25(5).
[6]2007年免費師范生招生計劃完成生源質量良好[J].湖北教育(時政新聞),2007(9):56.
[7]教育部.免費師范生生源質量核結構保持穩定上升.[EB/OL].http://www.gov.cn /jrzg/2008-09 /03 /content1086744.htm,2008-09-03.
[8]本科二批志愿分布不均衡 農林院校熱 醫學師范冷[N].河南日報,2008-07-20(5).
[9]國家教育督導團.國家教育督導報告2008(摘要)——關注義務教育教師[J].教育發展研究,2009(1):2.
[10]就業現狀 師范生就業冰火兩重天[N].新京報,2010-9-6,D03版.
[11]黎寧.師范院校招生改革值得商榷[N].中國改革報,2005-04-29(1).
[12]薪水微薄工作超負荷 代課教師出路在哪?[N].人民日報,200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