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為民
(黑龍江省土產畜產進出口有限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150001)
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前,為了優先發展重工業,降低進口設備等資本品的價格,我國采取了高估人民幣匯率的政策。1953—1972 年20 年間,人民幣匯率一直保持在1美元兌2.46 元人民幣;1973—1980 年期間,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從1973 年的1 美元兌2.46 元人民幣升值到1980 年的1.50 元。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仍然處于外匯短缺階段,通過出口創匯增加外匯儲備仍然是我國外貿的重要任務之一。這期間我國年進口額多于出口額,常常出現外貿逆差。為增加外匯收入,對內實行財政補貼下的“倒掛”財政政策,出口商品的換匯成本往往達到10 元人民幣換匯1 美元,同時逐步實施人民幣貶值的金融政策等具有很強的計劃經濟特色的調控手段。
直到1993 年前后,我國才將“創匯為主”的方針調整為“創匯和效益并重”,匯率補貼改為市場調劑下的“雙軌制”,使人民幣開始對美元大幅貶值,在1994 年從1美元兌換5.7 元人民幣貶值為1 美元兌換8.7 元人民幣,達到歷史最低點,14 年間貶值82.76%。
隨著匯率“雙軌制”的取消,開始實行出口退稅制度。直到2005 年,人民幣價值基本穩定下來,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基本保持在1 美元兌換8.27 元人民幣水準,同期GDP 的增長率基本保持在8%左右。我國的對外貿易在匯率杠桿的推動下,加之低廉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吸引了大批外商,投資于我國外向型加工行業,促使中國對外貿易飛速發展,年均增長率達到25% 以上,在GDP 中的占比亦曾達到75%的高位。
2005 年我國對外貿易額達到了14200 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國,外匯儲備余額8189 億美元,世界排名第一。外匯收支持續保持著順差快速增長的勢頭,經常項目順差達2238 億美元,比2001 年增長3.3 倍;貨物貿易順差1342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128%。這一時期我國的對外貿易戰略可以歸結為“出口創匯和技術引進戰略”。國內外許多經濟學家普遍認為,盡管有著各種原因,爆發式增長的外貿順差和外匯儲備客觀上已經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諸多不穩定因素。同時,與發達國家貿易摩擦頻頻發生,美、歐、日等發達國家一再逼迫我國采取人民幣匯率升值措施。我國從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出發,于2005 年7 月21 日進行了歷史上第四次匯改。人民幣匯率告別了長達十年緊盯美元的固定匯率體制,開始實施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并確定了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取向,從而進入到新一輪人民幣的升值階段。
截至2012 年人民幣累計升值近三成。在規模效應作用下,2012 年我國對外貿易額仍高達38667.6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2%,增速有所放緩,貿易順差2311 億美元,擴大了48.1%。一般貿易進出口額20098.2 億美元,增長4.4%,占我國對外貿總額的52%。其中出口9880.1 億美元,增長7.7%;進口10218.2 億美元,增長1.4%。一般貿易項下逆差338.1 億美元,收窄62.6%。同期,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13439.5 億美元,增長3%,占我國外貿總額的34.8%。其中出口8627.8 億美元,增長3.3%;進口4811.7 億美元,增長2.4%。加工貿易項下順差3816.1 億美元,擴大4.5%。總體上一般貿易的逆差雖大幅波動但總趨勢未改,而加工貿易的占比逐年走低,人民幣升值仍然具有一定空間。
從產業結構來看,我國出口企業長期以來主要是依靠廉價的勞動力和資源,發揮傳統產業的優勢,通過低價來搶占國際市場,很多企業是依靠出口退稅和有關優惠政策才得以維持出口,出口利潤本來就十分微薄,所以人民幣匯率升值會導致這些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低、管理不善、成本高且效益低的出口企業失去在國際市場的價格競爭優勢,最終只能被淘汰出局。雖然人民幣匯率升值對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產品附加值高的企業帶來的影響相對較小,但我國產品的一個致命弱點是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我國出口的高技術產品實際上是境內企業承擔了國際產品增值鏈條中附加值較低的加工組裝環節,只收取少量加工費,這類企業如果不能徹底改變自身現狀,在國際市場遲早會受到匯率升值或市場需求變化的沖擊。
1. 短期內出口企業仍需靈活運用各種金融工具,或順應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采用人民幣作為貿易結算貨幣,規避匯率風險。同時從企業內部挖潛,在經營管理上下功夫,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其實在任何經濟環境下,都要遵循不斷加強管理,尋求降低成本的策略,理順內外部貿易管理流程,充分利用電子商務手段,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利用人民幣升值的機會增大從國外進口原材料的比重,降低生產成本。
2. 從長遠戰略上重新定位布局產業結構,轉變出口貿易增長方式。逐步升級或淘汰受匯率沖擊較大的一些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企業應加大研發力度,把生產和出口高附加值產品作為應對匯率變動的根本途徑。無論是勞動密集型企業還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企業都要積極研發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增加自有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持有比重。一方面把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術滲透到傳統優勢產業,使我國出口產品由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含量高、加工程度深、高附加值的新型產品。另一方面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基礎薄弱,后勁不足,應通過政策傾斜扶植高新技術產業,通過局部領域的突破和跨越式發展,逐步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群體。以我國目前的經濟實力、巨大的消費市場和勞動力優勢,如果抓住世界技術轉移的機遇,消化、吸收、引進技術與自主研發創新新技術同步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將會獲得快速成長,成為具有競爭優勢的出口產業。
3. 打造自主品牌,注重產品質量。從以價格優勢競爭轉為以品牌和質量等非價格優勢參與國際競爭。品牌建設是出口產品的發展重點,以創立中國自主品牌為目標,將品牌戰略融入經營戰略。也許很多企業沒有條件出口“中國創造”,缺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品牌創新,但可以從產品差異化開始起步,例如在產品中融入中國文化元素以區別于其他同類商品。通過媒體廣告、展覽會等途徑樹立中國產品的品牌形象,走高端名品之路,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從而提高經濟效益,降低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負面效應。我國隨著對外貿易額的逐年增加,成為貿易大國,也成為世界反傾銷的重災區。針對一些國家的非貿易技術壁壘,我國應加強防范措施。
4. 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宏觀背景下,出口企業應采取全球化戰略,抓住人民幣升值帶來資本增值效應的有利契機。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更大的市場、更好的資源,出口企業可以有計劃、有步驟地到國外投資辦廠,利用某些國外價格低廉的生產要素進行生產,直接銷售,將貨幣升值的劣勢轉變為對外投資的優勢,維持國外市場份額,同時又可規避反傾銷的風險。除直接投資建設新廠之外,收購兼并也是有效的投資手段。適度加大海外擴張的步伐,建立全球化生產貿易體系,既可以繞開東道國的貿易壁壘,又可以提高對匯率變動風險的抵御能力,減少個別市場波動帶來的影響。
5. 大力開拓新的國際和國內市場。市場多元化可以降低出口企業對國外某些市場的長期依賴。通過出口到新興市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與主要貿易伙伴國之間的貿易爭端,并能實現曲線出口和減少與主要貿易伙伴國的貿易順差,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人民幣升值主要是對美元的升值,出口到非美元區,也是規避人民幣匯率風險的有效手段。為了未來出口貿易的長遠發展,除了繼續鞏固美國、日本、歐盟傳統市場外,企業還應積極尋覓并開拓非洲、東盟等潛力巨大的市場,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發展。國內市場也可作為多元化的組成部分,鑒于國內消費者對出口企業的品質和信譽有著良好的信任基礎,應有針對性地選擇適銷商品,引導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樣會給出口企業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
[1]張雷.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外貿影響的實證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
[2]李可葳. 中國出口企業未來的出路何在? [J].營銷學苑,2007(11).
[3]王中昭. 匯率對產業內貿易的傳導和沖擊效應[J].國際商務,2007(2).
[4]王攀. 從出口創匯到外貿平衡: 見證中國外貿由大變強[EB/OL]. 新華網,2008 -11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