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作建 蔣文學
為全面了解煙臺市中小學公民教育實踐的進展現(xiàn)狀,探討中小學公民教育的有效實施路徑,2013年1月,我們對煙臺市區(qū)域內的13個縣市區(qū)部分相關實驗點校教師和3個縣市區(qū)7所公民教育實驗學校學生開展了以“煙臺市中小學公民教育現(xiàn)狀”為主題的師生問卷調查活動。
一是不少學校和教師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而沒有從公民教育的真正深遠意義上認識和解讀公民教育,導致對公民教育的認識不到位。在一些學校和教師看來,公民教育項目研究與實踐活動是在趕時髦、走形式,為了給學校掛牌子、樹形象,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公民教育的深遠意義。因而對于當前的中小學公民教育現(xiàn)狀,大部分教師認為這明顯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占22.64%)或者已經(jīng)引起重視的較多但能夠真正積極踐行的很少(占55.66%)。二是相當一部分實驗教師對公民教育存在一種培養(yǎng)目標模糊、內容過于寬泛的理解,忽視了公民教育與其他教育的區(qū)別,甚至將公民教育活動直接等同于綜合實踐活動,等同于德育實踐活動,導致對公民教育的認識不到位。三是由于宣傳不夠,導致不少學生、家長、社會人士對公民教育缺乏真正理解,缺少配合支持,甚至產(chǎn)生誤解,以為實驗學校和教師在“不務正業(yè)”。同時,在繁重學習壓力的前提下,在缺乏家長理解和社會支持的情況下有不少的中小學生,特別是高中生,不希望因為公民教育實踐活動而增加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公民教育往往處于受排斥的維艱境地。
從目前公民教育的課程內容來看,主要依賴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和思想品德等的學科滲透。當前學校“公民教育”還沒有統(tǒng)編的教材,很多學校也沒有編制適宜的校本教材。對學生進行公民知識、公民技能的教育需要嚴謹且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很多教師在這方面缺乏專業(yè)經(jīng)驗和知識,在沒有教材的情況下,勢必困難和困惑重重,不知如何準確把握。盡管公民教育的實施還可以借助于其他載體,但是要規(guī)范、常態(tài)化地開展下去,就必須有系統(tǒng)、完善的課程體系為依托。調查中大多數(shù)老師認為學校公民教育最恰當?shù)恼n程載體應是以公民教育課為主、各學科滲透。
長期以來,我們的公民素質教育是通過思想品德課程來實現(xiàn)的,在實施上基本依靠的是填鴨式的“滿堂灌”,我講你聽,枯燥乏味。在沒有引進“公民教育實踐活動”的非實驗學校里,對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教育方式落后,方法過于單一,不利于學生接受。大多數(shù)教師采用機械地授課模式開展公民教育,一些教師為片面提高學生成績,仍采用教師講解、學生記憶、考試背誦的方式教授課程內容。這種單純依靠說教和死記硬背傳授公民知識的形式,不能增加學生對公民教育的認同感。
調查發(fā)現(xiàn)“公民教育實踐活動”的“六步操作法”深受實驗學校學生的喜歡,但同時我們看到受“課堂灌輸”等教育方法落后,社會、學校、教師、學生重視度不高,沒有專門課程等因素影響導致當前的學校公民教育實效性不強。雖然大多學校將學生開展公民教育實踐活動的情況納入綜合素質評價,但認為“沒有納入評價”和 “雖納入評價,但形同虛設”的分別占20.25%和16.87%。而實際情況要高于這個比例。
教育主管部門率先高度重視公民教育的價值目標并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是公民教育的必要前提。作為推行中小學公民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門和業(yè)務指導機構,地方各級教育局、教研室等應當肩負起責任,制定出臺相關文件措施對公民教育給予指導和保障。
來自學校管理層面的強力推進,是學校公民教育順利開展的關鍵。校長率先領會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宗旨及其程序、理解項目的意義和價值尤為重要。學校在公民教育實施中:一要組建強有力高素質的公民教育教師團隊;二要加強課程設置與課時管理;三要將實驗教師的活動開展情況納入工作量計算及教學業(yè)績與教師績效考核,并提供必要的資金、設備支持;四要創(chuàng)設良好氛圍,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公民教育活動。
培養(yǎng)和造就一支高素質的公民教育指導教師隊伍,是高水平實施公民教育的基礎所在。作為專兼職的公民教育指導教師:一是要抓住培訓契機盡快提升自身素質,提高公民教育活動的指導能力;二要樹立研究意識,提升研究水平;三要敢于做出表率,為學生做出公民榜樣,在課堂教學、日常生活等多個方面滲透公民教育,并最終指導學生積極投身公民教育實踐,提升公民素養(yǎng)。
同時,要充分利用家長會、家長學堂、家長委員會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學校公民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取得家長的配合和相應;積極與社會溝通,運用校外活動基地、社區(qū)公益活動等形式和機會,與學生生活所在的社區(qū)、校外教育機構和社會組織建立經(jīng)常性的聯(lián)系,贏得社區(qū)民眾、社會團體對學校公民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目前公民教育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游離于課程體系之外,在課表上不占有課時,更沒有規(guī)定需要完成的教學內容,也沒有檢驗質量高低的標準,因此就變得可有可無、可輕可重了。
將公民教育內容納入課程體系,是實施公民教育的必要舉措。在公民教育課程建設上,除了積極開發(fā)課程內容,還必須修訂完善課程計劃,將公民教育及時納入課程體系,為公民教育設置專門的課程課時和必要措施,嚴格按照課程要求開足課時,不得隨意擠占挪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同時要加大督導力度,確保中小學公民教育落到實處。
一要積極構建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學科滲透三位一體的公民教育實施模式。公民教育進學校,不外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學科滲透等三種基本形式。目前課堂教學仍然是公民教育的主要陣地。如思想品德課就承擔了很大權重的公民教育內容。課堂教學應輕灌輸,重交流,注意運用鮮活的實例,向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公民知識和公民技能教育,讓學生在對具體事件的分析、感知中,逐步提高公民意識。實踐活動應輕說教,重體驗,活動的空間應從教室延伸到校園、校外、社區(qū),重視學生在活動中的親身經(jīng)歷、自我感悟,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自己的責任和權利,將公民意識內化提升。同時,拓寬活動渠道,充分利用班隊會、國旗下講話、少先隊活動等形式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學科滲透應輕顯性,重隱性,教師用自身良好的公民修養(yǎng)和學科知識,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受到影響。公民教育涉及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各個學科每一位教師都有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的義務。
二要結合學生學段特點,采取適應不同學段學生的公民教育方法。調查表明,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的學生,由于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對公民教育的接受力和傾向需求是不同的。公民教育課的課程目標應有所側重,方法應有所不同。要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學生能夠接受、樂于接受的形式開展活動,提升公民教育有效性。
要使公民教育常態(tài)化、可持續(xù)開展,有效的評價將發(fā)揮重要的激勵和導向作用。目前,對公民教育的評價沒有及時跟進,尚有很多空白或不完善的地方,直接影響了公民教育的實施效果。逐步構建以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過程動態(tài)化、評價方法多樣化以及評價主體互動化的可操作的發(fā)展性公民教育評價體系,是中小學公民教育實踐的必然要求。要積極探索對學校、教師、學生不同層面的公民教育實施成效的評價辦法和細則,進一步研究創(chuàng)新有利于激勵師生成長的公民教育評價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