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前柏
2013年全國“兩會”召開,歷史已經翻開新的篇章。
回首上一個執政周期的十年,我們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接下來,我們又將要尋找一條怎樣的道路與夢想?
“中國夢”不期而至,這也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定義了“中國夢”——實現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而且滿懷信心地表示這個夢想“一定能實現”。
我們說,有夢想的人是幸福的。有夢想的國度,同樣如此。
夢想,它猶如黑暗中的燈塔,指引著我們前行;它猶如寒冬里的火把,溫暖著我們心田;它猶如經歷百般曲折后的蒼然一笑,簡單而又有力。
但是,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又發現夢想竟是如此遙遠,談及夢想卻成奢侈之事。
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這趟高速列車呼嘯而至,絕大多數人還沒有做好十足的準備跟上這趟列車。在“GDP至上”的發展理念下,GDP經濟總量占世界第二位的地位,足以證明這些年我們在經濟方面取得的成績,但是也帶來了更多的問題。比如國人信仰缺失、環境惡化、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對于這個古老國度來說,還有比經濟發展更重要的事情。
成功從來沒有捷徑可走。要實現“中國夢”同樣如此,需要我們認真正視這些一個個存在的問題,動真刀子解決這些問題。
“改革是最大紅利”的歷史號角已經吹響。如何去釋放
這些紅利?未來中國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如何改?中國的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設如何走?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道路到底如何走?
“中國夢”是豐富的,也是有質感的。不僅僅是我們這個經濟體總量的不斷攀升,更是全方位的提升,讓每一個公民都能尊嚴的生活。
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提出了實現“中國夢”三部曲,頗有見地。首先要解決希望和夢想的問題,一個社會最大的失敗就是大多數人對社會、國家、體制失望;其次要解決道路問題,要設計出能走100年的長遠的路;最后要通過改革建立一種體制,從而確保沿著設計的道路前進,這種體制下底層人可以向上流動,任何個人通過勞動都可以致富。
本期封面報道《夢想照進現實》,報道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關注2013年全國“兩會”熱點。“中國夢”究竟是什么,如何實現它?文中提及到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實現“中國夢”路途中需要去攻克的難關。第二部分關注個體夢想,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居廟堂之高,還需思江湖之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