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前柏

《新理財》:城鎮化是“兩會”熱點議題,對于每一位市長來說,恐怕是今年的工作重點,搞好城鎮化,有沒有比較清晰的思路?
楊曉波: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著名學者斯蒂格利茨的預言,中國的城市化和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將成為影響人類二十一世紀的兩件大事。當前中外皆把中國的城鎮化放在了歷史的高度。
城鎮化發展要把握好兩個關鍵:一是要充分發揮產業發展在城鎮化建設中的先導和推動作用;二是城鎮化的推動要有選擇、有重點,不能平均用力,撒胡椒面。
《新理財》:這兩個關鍵究竟該怎樣展開?
楊曉波:城鎮化建設中,首先要充分發揮產業發展在城鎮化建設中的先導和推動作用。產業在吸納就業、聚集人口、提高收入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城鎮化發展的誘因、動力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支撐。產業發展是因,城鎮化發展是果。只有產業發展了,人有事做、有收入,對城鎮化的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有了需求,城鎮化才有了必要、可能和基礎。
掌握這個認識規律后,促使我們明了城鎮化發展的推動點和著力點,而縣域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鎮域經濟的發展對推動城鎮化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應該得到更高的關注和更多的重視。
其次,城鎮化的推動,要有選擇有重點,不能平均用力,撒胡椒面。產業發展慢的鄉鎮,人口不能增長不能聚集,無法實現人口聚集的作用。重點應對那些產業發展基礎好、人口聚集程度比較高,達到3至5萬人規模的鄉鎮,有可能、有必要去推動和發展。
另外,要重視規劃在城鎮建設中的引領、管控和統籌作用。關于建設標準的問題,不能照搬縣城和城市的標準。比如說,有些建設標準中,多層住宅的6層以上要裝電梯。在小城鎮建設中,為了減少建設成本帶來的阻力,應該允許放寬到8至10層。在小城鎮土地出讓金中,不再提取各種和各級的截留,全額返還鎮政府專項用于小城鎮建設,增加地方政府專項財力。另外,以縣為單位統一征收的城市維護稅、配套費、電力附加,應該足額及時返還給城鎮,專項用于城鎮的管理。
《新理財》:城鎮化過程中,如何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最終實現“人”的城鎮化?
楊曉波:小城鎮化的核心是轉移農村人口,并使之城鎮化。當農民在城市中安居之后,隨之而來的還有戶口和身份的問題。
當前承包地、集體資產份額、惠農政策都與農民的戶口直接掛鉤,而當農民進城轉變為城市戶口后,其在農村享受的既有利益將受影響,這使得農民不愿意放棄農村的身份。
所以在推進農民進城過程中,要保留農民在農村的既有利益,包括政策利益和財產利益,讓農民進城既能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務,又能保留農村既有的各項利益,“甘蔗兩頭甜”。
《新理財》:如何警惕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一輪投資熱潮?
楊曉波:作為地方來講,希望有關融資支持政策能夠延續,同時有所創新,比如支持更多有條件的地方政府自行發債。
《新理財》:大部制改革牽扯到很多人的利益,您覺得新一輪的改革,應該需要尊重哪些規律?
楊曉波:機構改革的目標不是簡單地合并部門,壓縮編制,精簡人員,而是政府內部責任體系的建立、政府內在關系的理順。關鍵在于提高行政效能、轉變工作理念。
同時,如何建立統一的食品監管體系,讓老百姓吃得更放心?如何更好地改善和保障民生,應是機構改革過程中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