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征收沒有考慮納稅人家庭負擔的實際情況,實行一刀切;單一的個稅征收標準,沒有考慮全國各地生活成本的差異。將現行個人所得稅起征點3500元調整為5000元,各省、市、自治區可根據本轄區財政實際情況最多上下浮動1000元。同時,每兩年進行一次依據宏觀經濟形勢、物價水平、居民收入變動等各種綜合因素的權衡,確定新的起征參考點和浮動范圍,并形成制度化的操作規則。”
——全國政協委員、吉利集團董事長
李書福
“最近,國務院出臺了新‘國五條,其中對二手房交易差額征20%個稅。這導致許多城市都出現了二手房交易爆棚,有的甚至引發了夫妻離婚。咨詢律師后,我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征稅權本不是全國人大的嗎?且不論二手房交易稅應該收多少,我覺得這都是個案問題,立法權的問題才是正本溯源的問題。那么這個權力一放現在已經快30年了,現在我們國家的稅收已經達到了每年萬億以上了,那么在這樣一種形勢下,我個人有個強烈的呼吁,就是把收稅的權力收回到全國人大來。因為稅收關系到我們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公民。”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電影電視劇制作中心藝術副總監
趙冬苓
“其實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轉變政府職能,機構改革包括穩步推進大部制,這都是改革的重要內容,但是最主要的內容、最主要的任務應當是職能轉變。機構是職能的載體,如果職能不轉變,我們一味的調整機構,把這個機構合起來,把那個機構分開,效果是什么呢?實踐證明有兩種結果:第一,把不同類型的機構硬整合起來,導致它運行不暢。因為職能和職能之間沒有必然聯系的機構合起來之后,是一種拼盤式的,運行不多久就又有可能分開。第二,機構是擔負職能的,在一定時期看來,如果他擔負的責任都很繁重,把機構整合起來,結果很容易在運行當中顧此失彼,達不到我們改革的目的。”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王峰
“‘營改增是財稅體制改革過程中的一件大事,應該深入推進。借‘營改增之機,還應該進一步理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財力分配問題。目前,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比例過高,這在損失一部分效率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尋租空間。因此,只有把‘營改增與完善地方稅制結合起來考慮,這項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稅制改革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企業本身。”
——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大連市政協副主席
馬世俠
“房產稅不是‘定海神針,調控房價不可能‘一招鮮。房產稅的開征,主要著眼于調節貧富差距,絕非針對房價。他指出,房產稅和房地產調控綁在一起,對泡沫有抑制作用,會使商品房市場更理性些,但對房產稅的改革效應,應結合收入分配、稅制完善等其他改革通盤考慮。同時,從大方向上看,征收遺產稅和擴大房產稅試點一樣,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相關部門應該積極研究。”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科所所長
賈康
“不同意今年又減了多少億稅的說法。稅收增長超過GDP增速,超過居民收入增速,怎么能說減了多少億稅呢?就拿個人所得稅來說,如果要從800元的起征點上來算,那減的豈不是更多?實際上,現在國家的稅收太多了,我們希望中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稅收多了,我們有錢來辦強大的國防,建立良好的社保、醫療、教育,但不能殺雞取卵。”
——全國政協委員、聯想總裁
楊元慶
“國家對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當重視,近些年來對民生的財政投資很大。中央財政支持地方民生發展的支付,很大一部分是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完成。按有關規定,目前共有287個專項,數目較為分散,在全社會都講厲行節約的背景下,如何把這些專項轉移支付投入用到刀刃上,發揮出最大使用效率,是一個很大的現實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
馮淑萍
“現在財稅體制不盡合理,地方政府事權承擔多,責任較大。地方政府尤其是縣級政府的收支矛盾較為突出,在稅收分成上應更多地向地方傾斜,應改進現行國家財稅征收管理體制,適當提高主體稅種地方留成比例。”
——全國人大代表、遼陽市委書記
唐志國
“我們要采取的措施,首先是提高消費能力,提高消費能力就是意味著要增加居民的收入,讓老百姓有錢花。第二是穩定消費預期,就是要讓老百姓敢于花錢,最重要、最基本的措施就是要完善我們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醫療、養老這一些基本的制度要進一步完善,水平也要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地提高。”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張平
“現在財政部門每年做預算的時候,接待費是必須要列出來的一個,必須要撥多少錢,接待一旦成為公務活動慣例的話,接待費就難以控制了,沒有錢怎么辦?可能轉移到其他預算科目里。控制三公消費,從取消接待費做起。取消招待費完全可以做到。某個單位的公務員出差的所有費用由本單位承擔,財務管理上歷來就應該這樣,在制度上、技術上沒有任何障礙。”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財經大學教授
蔣洪
“從《預算法》征求意見的二審稿來看,依然烙有很深的‘財政部門的印記,這從財政專戶設立、國庫代理制以及否定地方發債等條款就能看出。我的意見遭到了財政部門人士的反對。但我仍希望,《預算法》修正不要再拖過第十二屆人大了。”
——全國人大代表、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吳曉靈
“改變養老金不公平格局分‘三步走建議:第一步,盡快為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讓其工作人員也像企業職工一樣承擔繳費義務;第二步,將現在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退休金分解為‘基本養老保險金和‘職業年金,降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金,使之與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金待遇接近;第三步,放棄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金與工資增長掛鉤的機制,代之以與‘企業職工養老金計發辦法一樣的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鄭功成
“改革呼聲和氛圍從未如此強烈。未來兩三年,是深化改革的最佳時機,只有緊緊抓住、用好這一改革攻堅的時間窗口,才能掌握改革和發展的主動權。一是今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政府的換屆之年,新局面的開創必須靠深化改革;二是我國正處于轉型關鍵期,原有的發展模式無法再延續,經濟發展的新活力和動力需靠改革激發;三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思想的多元,人們對公平正義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利益格局調整要用改革來破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