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

中國夢,聽起來是一個很空泛的名詞。
但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有非常明晰的時間表。那么作為組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個體,所擁有的也不應該是一個空泛的,不切合實際的夢想。陜西省財政廳財政科研所所長,陜西省政協委員武永義說,他理解的“中國夢”,實質上應該說是一個相對長期的,有秩序和階段性的計劃。而作為財政人,或者說是一個財政研究者來說,“中國夢”是一種財政“輔政”“憂民”“修己”的有機結合體。
輔政之夢
《新理財》:武老師您好。正值“兩會”期間,中國夢幾乎成為了每個地方都能聽到的一個詞匯,您考慮過這個問題嗎?
武永義:什么是財政人的“中國夢”我們要這么說,我是一個財政研究者,我只能從一個財政研究者的角度去說一下這個夢想。因為研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那么我想說的是三個方面:財政的以財輔政夢想,財政的公共職能夢想,和財政的自身升級夢想。
那么首先我說一下我理解的財政“以財輔政”方向的夢想。“兩會”一直是一個會讓各階層財政人深受鼓舞的會議,原因就是它讓我們看到了這種“促進”的意識。我們說中國夢,所有的夢想都要有一個推動力,就是民眾想讓這個國家富強起來的愿望。我們現在還能看到這些愿望,我認為是一件好事。
而作為財政部門來說,它的首要夢想,就是盡其可能的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那么它的責任,我認為就是輔助政府決策。說官方語言,就是促轉型,促改革。其中促轉型是根本。我們用了促這個字,就說明了財政的工作本質,是促進政府的決策方向。
但在此之前我們要承認,我們的政府工作方向,現在確實也是逐漸在向一個更加明朗的方向發展。財政的工作,更多的是偏向于為了這些發展,去夯實一個地方的財政基礎。我想說的是,這些經濟基礎,實際上是和地方發展相一致的,并不是單純的為了增收,為了賺錢而去做一些事情。
《新理財》:所以財政工作也并不是單純的賺錢?
武永義:當然不是單純的賺錢,也不是單純的管錢。這就是我說的促轉型之外的一種促進,就是促進改革。財政作為政府資金的預算者,必須要告訴政府決策者,量入為出,把所有的錢花在刀刃上。我們經常詬病地方政府的錢沒有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作為政府來說一定是想把錢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的,但因為很多信息不暢通,在財政做預算的時候和政府部門銜接的還是不夠緊密,所以會出現這種信息失衡的狀態。
憂民之夢
《新理財》:那您認為這些“刀刃上的錢”應該投到哪些方面?
武永義:我認為首先還是要給財政下一個定義吧。從財政的狀態來分,我們現在的很多財政還是吃飯財政,當然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就是他們的夢想。拋開生存層面的問題,我們現在需要的是向讓財政的力量,或者說政府的力量向普通民眾傾斜。一直在說科學發展,什么叫科學發展?我認為,當一個地方政府大部分的錢都投入到老百姓身上的時候,這種發展就科學了。
幾年前很火的一個財政定義叫公共財政,現在又有了一個民生財政的新說法。這兩個說法其實都來源于西方國家曾經對財政定義為“福利財政”的說法,福利財政是直譯,我認為,公共財政的定義比民生財政要寬泛,所以我推薦用“公共財政”來定義未來的財政。
《新理財》:您的意思是財政要為公共服務買單。
武永義:不僅僅是這么簡單。應該是我們要致力于發展成果轉化為群眾的幸福指數。現在我們群眾的幸福指數有報告,實質上是一直在及格線左右徘徊。而按照常理說我們的城市發展的這么先進這么有水平,我們的幸福指數應該很高才是。
所以這之間就存在著一個發展和民生之間的悖論。民生投入,是一個不能一蹴而就的投入,每年投入幾個億,很長時間可能才能看見效果。其中有沒有我們現在的政府好大喜功,不能沉下心來做這些事的原因?有,但我認為,主要的原因還是民生政策缺乏一個頂層設計的推動。而我們的頂層設計面向的是全國,我認為可以再細化一下。比如教育投入占GDP的4%,有些地區實際上是沒有地方花的,而有些地區這點錢未必夠。所以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頂層設計的細化和向下的及時推動,我認為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也是我們所說的“夢想”。
《新理財》:地方政府經常提一個口號,叫“集中財力辦大事”,這個口號實際上落地的時候,都落在了大拆大建的一些發展項目上了。但有些人說,公共財政中,民生的事才是最大的事。您怎么看待這種矛盾?
武永義:這一點我需要澄清一下。集中財力辦大事這句話的本身沒錯,說民生是大事也沒錯。但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即民生是一個花錢的項目,而不是賺錢的項目。既要顧及民生又要保障財政收入,對財政來說本身就是個難題。所以我認為這兩方面都是大事。
那怎么保證這兩方面的平衡?我認為,現在的財政首先顧及發展這是正確的,但不應該每年像滾雪球一樣,所有的錢都放在發展上,也應當有一個長期的,硬性的規劃,把一些錢投入民生工程上來。所謂發展是路徑,民生是結果。這才是一個正確的發展規劃方式。不過究竟落地的時候怎么做,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所以對于現在的財政研究者來說,這也是我們的“憂民之夢”。
修己之夢
《新理財》:我們關注了太多財政對政府,對百姓應當如何做。那作為財政自身,是不是也有一些改革的“夢想”?
武永義:我們說“打鐵還需自身硬”,財政的自身發展是我們前面說到的兩個夢想的基礎。說句大話,財政需要以自身改革引領社會改革,從實際上來說,許多財政政策也是通過基層實踐的成功,最終上升到頂層設計層面的。
《新理財》:您說“打鐵還需自身硬”,那么現在我們的財政工作差在哪里?
武永義:既然是一個夢想,可能要說的遠一點。近的,說轉作風,接地氣,完善財政在基層的一些職能。在技術上我們認為這個并不難,難就難在我們中國地大物博,基數太大,很多工作不能簡單粗暴的照搬國外經驗。我前面說西方的“福利財政”,現在在西方也已經遇到了危機,那么中國借鑒他們所做的公共財政,也要避免可能出現的這些問題。
那么相對比較遠的夢想,可能就是財政的績效體系建設。我們現在已經有了很多地方的先行者,比如江蘇,浙江,河北,廣東等等,這些東部發達地區已經在開始用實際操作來幫助財政績效工作的開展了。但是這種基層實踐,反映到頂層設計層面,最終在全國得以推廣,我認為這是一個革命性的工作。但根據未來財政的工作模型,績效工作是一個必須開展的工作。所以說它是一個長期的“夢想”。當然這僅僅是我作為一個財政研究者的一家之言,不能完全的概括所有財政人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