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菊(江蘇省漣水縣婦幼保健所,江蘇 漣水 223400)
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日益發展和剖宮產手術指征的不斷放寬,婦產科臨床上剖宮產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已成為婦產科最為常見的手術方式,是解決各種高危妊娠、挽救產婦及圍生兒生命的最有效手段[1-2]。本研究比較改良新式剖宮產術與非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對產婦術后盆腹腔及腹壁粘連的影響,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9年8月~2012年8月行二次剖宮產手術孕產婦共350例,距首次剖宮產手術時間均為2~13年,年齡均為27~37歲,孕周均為37~42周。將所有孕產婦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75例,其中對照組平均年齡(33.23±3.22)歲,平均孕周(40.11±3.65)周;觀察組平均年齡(32.67±3.43)歲,平均孕周(39.87±3.34)周。兩組產婦均知情且簽署同意書,且在年齡、孕周及剖宮產指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較性。
1.2 手術方法:對照組產婦采取非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即于恥骨聯合上約3~4 cm處腹壁行半月形切口,切開皮膚后采用撕拉法進行鈍性分離皮下組織、脂肪、腹膜、筋膜以及腹直肌等組織,膀胱腹膜反折于子宮肌層,不縫合膀胱腹膜反折和腹壁腹膜,用大網膜遮蓋子宮切口;觀察組產婦采取改良新式剖宮產術,即吸收新式剖宮產術的下腹部橫切口撕拉開腹法,另外為避免術后粘連采取生物高分子可吸收材料進行縫合,縫合膀胱腹膜反折及壁層腹膜,不以大網膜遮蓋子宮切口,皮下和皮膚一起用4號絲線間斷縫合3~4針,以組織鉗鉗5 m in左右,大大減少了二次開腹手術腹腔粘連的發生率。觀察并比較兩組產婦素后粘連發生情況。
1.3 粘連程度判斷:粘連程度判斷標準為[3]:Ⅰ度為未粘連,即子宮與膀胱膜間無粘連發生;Ⅱ度為部分粘連,即子宮與膀胱膜間部分粘連或重疊;Ⅲ度為那個全部粘連,即子宮與膀胱膜間均有粘連。粘連率=(Ⅱ度+Ⅲ度)/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17.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由臨床結果可知,觀察組未粘連129例,而Ⅱ度粘連30例,Ⅲ度粘連16例,粘連率為26.29%,而對照組未粘連84例,Ⅱ度粘連59例,Ⅲ度粘連32例,粘連率為52.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后粘連情況比較(例)
近年來多種因素造成婦產科剖宮產率不斷升高,而二次剖宮產率也隨之升高,剖宮產術后盆腔粘連、盆腔疼痛等并發癥也逐年升高,嚴重危害婦女的身心健康。腹腔粘連是剖腹產手術最為常見的并發癥,其形成與纖維蛋白沉積或纖維蛋白溶解速度不均有關,已成為剖宮產二次手術開腹的難題之一[4]。
新式剖宮產術已廣泛應用于婦產科臨床,具有手術操作簡單、時間段、恢復快、痛苦小、出血少、損傷少、切口美觀及術后康復快等優勢,深受廣大婦女的歡迎,但術中鈍性分離致使腹直肌機械性損傷而形成腹腔粘連。因此,選擇良好的手術方式以減少術后粘連的發生是目前婦產科臨床關注的重點,改良新式剖宮產術采用生物高分子縫合線避免異物刺激,可有效防止縫合引發的缺血性壞死,降低粘連的發生率[5]。文獻報道,新式剖宮產二次開腹手術時腹直肌粘連發生及大網膜、腹膜、膀胱腹膜反折粘連方面優于傳統術式[6]。本研究對我院2009年8月~2012年8月行二次剖宮產手術的孕產婦采取改良新式剖宮產手術效果滿意,產婦粘連發生率明顯降低,且粘連發生程度與非改良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改良新式剖宮產二次手術可明顯減少盆腹腔及腹壁的粘連率,使得二次剖宮產的手術難度有所降低,有利于減少新生兒的窒息發生率,保證胎兒和產婦的生命安全,是臨床首選的剖宮產術式。
[1] 劉曉英.不同剖宮產術對二次剖宮產的影響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97.
[2] 王光蓉.新式剖宮產與Pfannenstiel切口剖宮產后二次開腹臨床比較[J].中國保健營養,2012,12(2):280.
[3] 任 敏.改良新式剖宮產二次手術后粘連的臨床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5):630.
[4] 葉 茵.不同術式剖宮產術后二次開腹手術時盆腹腔粘連情況比較[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122.
[5] 張曉芬.新式剖宮產術術后腹腔粘連情況100例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0,7(30):76.
[6] 馬彥彥,祝新利,董 悅,等.不同術式剖宮產術后二次開腹手術時盆腹腔粘連情況比較[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5,40(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