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斌
(湖北民族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民族傳統體育指的是世界各族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創造的以滿足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身心發展所需要的體育活動方式,是認識和研究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現象及其規律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她運用教育學、體育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經濟學、文化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來探討和解釋民族傳統體育各領域的矛盾問題,符合現代社會對健身、娛樂、休閑、康復的要求.周偉良在《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中認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指在中國近代之前產生發展、由中華民族世代實踐并流傳或影響至今的體育.
胡曉明從文化的角度對民族傳統體育定義為民族傳統體育是歷史沿襲而來的中華民族體育活動,在中國人居住的地方開展的,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體育活動的總稱.
王鋼、王鐵新等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體育,而在中國除民族體育以外的各少數民族本土體育,稱為“中國少數民族體育”.
張繼雄、江月蘭提出,民族傳統體育是指我國56個民族的傳統體育,是我國個民族傳統體育的總稱.
在白晉湘主編的《民族民間體育》一書中認為民族傳統體育的概念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獨有的、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質的共同體所創造,并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積淀、保存和延續下來的具有民族特特征的體育文化.
劉少英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是指特定的民族在一定的范圍內開展的、從傳統社會沿襲下來、具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的、對人體生理特征進行改造的各種身體活動的總稱.
也有專家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指的是世界各族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創造的以滿足人們在不同歷史時期身心發展所需要的體育活動方式.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流傳著100多種體育游藝活動,有競技類如“射弩”、“搶花炮”、“蕩秋千”、“踩竹馬”、“扳手勁”等;有游藝類如“蹺蹺板”、“蒙蒙狗”、“偷營”等;有健身類表演:如擺手舞、銅鈴舞等;有祭祀類如“撒爾嗬”、“耍夏”等;還有武術氣功等.恩施市作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中心,根據自身地域特色鮮明,民族特色濃郁及其他的具體特點實施著《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內容和要求,使之起著無可比擬的作用.這不僅為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體育和文化有著現實的意義,更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發展形成了不竭動力.
本論文借鑒體育學、養生學、民族傳統體育學、全名健身導論的相關理論,主要運用文獻綜述的方式全面而系統地對恩施市城區內民族傳統體育開展的方式及其主要項目進行探討,并透過全民健身的視角淺析本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前景及作用.
“是指全國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全體人民增強力量,柔韌性,增加耐力,提高協調,控制身體各部分的能力,從而使人民身體強健.旨在全面提高國民體質和健康水平的“全民健身計劃”以青少年和兒童為重點,倡導全民做到每天參加一次以上的體育健身活動,學會兩種以上健身方法,每年進行一次體質測定”.
體育的萌芽和藝術的萌芽一樣,與勞動、軍事、生活、娛樂有關.中國體育史上貫穿始終的有兩種活動——武術與養生.
恩施城區小學、中學、中專、高中、高等學校(隨機各選一所)學生(每所學校所選學生各80名),共400名;社會人士100名;共500份.
3.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的要求,在導師的指導下,查閱了大量的有關恩施全民健身及恩施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文獻和資料,為論文的分析與討論奠定理論基礎.
3.2.2 問卷調查法
3.2.2.1 問卷調查
本文對恩施城區內的小學,初中,高中各抽取一所并分批對各年級的學生及社會人士進行問卷調查.
3.2.2.2 問卷的信度和效度檢驗
信度檢驗:根據人數的比例隨機抽樣的辦法進行重復調查,從調查——再調查結果估價計算其內部一致可靠性,對已調查對象再進行抽樣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具有一致性,該結果達顯著性水平,證明該問卷所調查得來的結果具有可靠信.
效度檢驗:問卷設計初稿后,對問卷采用了調查研究中常用的效度評價方法進行效度檢驗,征求指導老師的意見,根據指導老師的建議進行修正而制定出來的.
3.2.2.3 數理統計法
對回收問卷數據,采用SA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
3.2.2.4 比較分析法
對問卷調查所得的結果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比較,使整個研究過程和結果更趨嚴密、科學,符合實際.
可以看出,在學校教育中對于恩施民族傳統體育的了解程度是由基層學校向高等學校呈遞增趨勢.由此也可以知道,教育程度越高的學校,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愈加重視.社會人士與學生總體相比,大部分人對恩施民族傳統體育是有一定了解的,這也與他們的生活閱歷有很大關系.
關于對恩施民族傳統體育的推廣,無論是學校中的學生還是社會人士,對其推廣的支持率均達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小渡船中學學生對推廣恩施民族傳統體育的支持率甚至達到了百分之百.也可看出,在校學生對恩施民族傳統體育知識的渴望是及其迫切的,這與恩施城區豐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民風民俗分不開的,由此說明恩施民族傳統體育在恩施市區推廣是有相當大的群眾基礎,這也為日后恩施民族傳統體育的推廣與宣傳打下了堅實基礎.
恩施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的產生和發展,受到本民族地區政治、經濟的制約,它的特點以養生、衛國和娛樂身心作為目的,同時它注重形神兼顧,尤重形與精、氣、神的結合,以個人修煉身心為主,注重動靜結合,同時,體育與德美結合,寓德美于體育活動之中.
4.3.1 民族傳統體育的傳統性推動全民健身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底蘊厚重、格調高雅、哲理深邃、意境高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給人以巨大的藝術享受或深刻啟迪,從而產生共鳴,在不知不覺之中,達到陶冶情操、砒礪道德、擺脫庸俗,提高境界.一個人的傳統文化素養,往往與精神氣質、語言舉止、儀表風度密切有關,如果對于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知之甚少那是莫大的遺憾,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群體中倍受青睞,人們自覺、積極參加這些活動成為很多人的選擇.
4.3.2 民族傳統體育的娛樂性推動全民健身
截止到2011年9月,我國已經成功的舉辦了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縱觀這些運動會的項目我們可以看出,運動會遵循“平等、團結、拼搏、奮進”的宗旨,充分展示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特色和運動水平,鍛煉和培養優秀民族體育人才,為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促進民族團結,建立和諧社會,進一步推動我國少數民族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人具有自然和社會兩種屬性,人在社會性的要求下必須存于某個群體,從狹義上講,一個民族作為社會的一個群體,它有同一信仰和文化,為了讓民族內人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追求和增強共同的群體意識,就必須通過一種手段,民族傳統體育就是這樣一個具體手段.如賽馬、斗牛、摔跤、珍珠球、賽龍舟等體育項目.
4.3.3 恩施民族傳統體育的群眾性推動全民健身
恩施民族傳統體育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民族傳統體育同其他文化藝術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是我國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說來,民族傳統體育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產生和生活的需要,在勞動和戰斗中創造出來,內容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形成了傳統,有益于身體健康,為群眾喜聞樂見,與民族風俗緊密相連,成為民族節日慶典的重要內容,愈來愈多的人民群眾開始認識、接受和參與,并得到廣泛傳播和長久流傳,形成了相當穩定的群眾基礎.
4.4.1 黨和國家的政策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是中國56個民族共同創造出的精神財富,是由各個民族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以及風俗習慣等匯集而成的,是我們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歷史、文化、經濟等一系列的原因,長期以來,在西方體育文化思想的主導下,西方體育占據著我國社會體育和學校體育的主要陣地,而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卻被排斥和忽略,一直得不到全面發展和廣泛傳播.
我們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最大愿望是要融入到體育全球化的浪潮中.但是,將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入到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也不能將自己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納入到西方體育文化的軌道中,更不能使民族體育的精神迷失在這種融入中.我們要堅持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的自我立場和自我身份,尋求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之路、創新之路.
4.4.2 恩施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內在條件
民族體育資源豐富且有良好的分布條件,這就為民族體育產業化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4.2.1 民族體育旅游資源豐富,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體育,而且每個民族都有幾種乃至十幾種民族體育活動項目,因而其進行產業化的資源十分豐富.
4.4.2.2 廣泛的地域性.民族體育是對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活動的總稱.在我國,可能是因為漢族人口眾多,地域性和民族色彩不明顯,所以“民族”往往用來稱呼少數民族,“民族體育”常常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
4.4.2.3 良好的配套性.一是民族體育活動與民族節慶融為一體,很多活動都融入美麗的自然景觀和民族文化之中,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族風情旅游資源.
4.4.2.4 多功能性.在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從產生到發展,始終與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它作為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內容,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4.4.2.5 參與功能.民族體育活動起源于勞作之余的娛樂活動,因此,簡單易學,使人能很快模仿而參與其中.總之,恩施民族體育集娛樂、健身、藝術、參與等多功能于一體,具有廣泛的民俗性、娛樂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不僅是中華民族體育中的瑰寶,也是廣西民族體育產業、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良好資源.
4.4.3 恩施地區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外在條件
恩施地區特殊的民俗風情和山區地理地貌,山水資源以及優越的氣候條件為該地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發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條件.
4.5.1 競技化發展
第一屆民運會 1953 年天津市 競賽項目有:舉重、拳擊、石鎖、摔角、擊劍和步射.
第二屆民運會 1982 年呼和浩特市 競賽項目有:射箭邀請賽和中國式摔跤.
第三屆民運會 1986 年烏魯木齊市 竟賽項目有:摔跤、射箭、賽馬、叼羊、射弩、搶花炮、秋千.
第四屆民運會 1991 年南寧市 競賽項目:龍舟、搶花炮、秋千、射弩、珍珠球、木球、摔跤、賽馬和武術.
第五屆民運會 1995 年昆明市 競賽項目有:搶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摔跤、秋千、武術、射弩、龍舟、賽馬、打陀螺.
第六屆民運會 1999年北京和西藏 競賽項目有:搶花炮、珍珠球、木球、毽球、蹴球、秋千、武術、射弩、龍舟、打陀螺、“押加”、民族式摔跤、馬上項目.近年來隨著民族傳統體育的日益興起和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的開展,恩施地區的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列入民運會項目,通過民運會這座橋梁,逐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4.5.2 以恩施市為中心建立和完善民族傳統體育基地
“恩施州投資修建大型的民族體育館,恩施市也修建了屬于自己的民族體育運動中心.從2003年起,恩施市區周邊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基地不斷修建并完善,同時選取優秀的師資與后備力量集培訓與訓練于一體,逐步完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基地”.恩施城區人口較為密集,它是恩施州文化、經濟、政治的中心地帶,并以此便捷在城區周邊建立了相應的民族傳統體育基地,以此推動著該地民族傳統體育的后備力量,有助于提高該地區的競技水平.
5.1.1 民族傳統體育為全民健身提供更多的方式,而全民健身則為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5.1.2 恩施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可行性與潛在性,蘊含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充分反映著當地的民俗風情.
5.1.3 恩施民族傳統體育對全民健身有著無可比擬作用以及其本身所存在顯著的民族性、集體性、娛樂性、養生性等功能.
5.2.1 要充分利用本地的旅游資源,將民族傳統體育與當地旅游相結合,形成新的體育旅游產業,推動該區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
5.2.2 加大宣傳力度,采用多種途徑促進社區體育與民族傳統體育的相互發展.多方籌集資金,培養專業性人才,完善社區體育服務系統,走特色的社區傳統體育發展之路.
〔1〕李相如,蘇明理.全民健身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2〕倪依克.論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J].體育科學,2004,24(11):55.
〔3〕端武.民族傳統體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D].廣州體育學院,2007.
〔4〕但雪蓮,段輝鵬.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前景初探[J].科教文匯,2007(上旬刊).
〔5〕王杰,蘇聰慧.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覺下的恩施民族傳統體育[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1,(19)12.
〔6〕趙赳赳,劉辛田.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1,23(2).
〔7〕馬慶娟.恩施州土家傳統體育項目類別、流變特征及發展對策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