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芳琴,劉令云
(安徽理工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建立大學生實踐自覺意識無論是強化理論知識,還是針對今后的職業崗位需要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當前高校普遍重視大學生參與實踐的能力時,本文的主題導向又是什么呢.不難看出,其實就在“自覺”二字上.從目前高校所推動的大學生實踐活動來看,往往存在著剛性要求并伴有相應的考核目標.這樣一來,就未能真正激發起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其所實踐的形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應付色彩.
那么如何增強大學生實踐自覺意識呢.對該問題的回答,需要在校園環境營造、課程建設、教師引導等多要素下來展開.可見,從大多數高校當前的校園生態環境來看,則不完全具備以上要素.從而,這也構成了本文立論的出發點.
鑒于以上所述,筆者將就文章主題展開討論.
在對教育模式探究之前,首先需要對大學生實踐自覺進行認識.根據筆者的體會,該認識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改變傳統依賴考核制度下的大學生實踐模式,借以轉變為依靠大學生自主、自愿的實踐形式,則成為實踐自覺的目標定位.具體而言:
1.1.1 自主目標
由于筆者所在高校以理工科專業為主導,因此,在以專業為背景的自主目標則在于,能在課外自主的將理論知識應用化,并通過細節不斷放大這種實踐內容.最后,通過實踐效果反饋又不斷激勵大學生投身于專業實踐中去.
1.1.2 自愿目標
自愿目標本身就植根于大學生的主觀意識中,它實則是推動自主目標實現的基礎.那么如何建立起這種自愿目標呢.問題的關鍵不只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還需要在高校生態中引入鼓勵實踐的氛圍來.惟有建立起了后者,才能喚醒大學生的自愿意識.
實踐自覺的形式依然需要依托大學生的專業背景,這也正是本文教育模式構建的前提.如,具有機械類專業背景的學生,在實踐自覺上能主動關注行業動態,并在專業知識支撐下服務于社區或其它.又如,具有計算機專業背景的學生,在實踐自覺上能借助理論知識為教務、科研等部門編制應用程序,來提升該行政部門的辦公效率.
作為一種教育模式必然需要建立起反饋機制,即實踐自覺的評價.同其它教學中的評價機制一樣,這里需要建立起一系列的考核指標.作為一級指標不僅需要考察學生的實踐自覺效果,還需要考察教師教育引導的效能大小.為此,在認識部分僅對實踐自覺評價做此闡述.
以上三個方面的認識當然無法窮盡對實踐自覺的認識,但仍在總括層面上建立起了相對完善的閉環.不難看出,它為下文的教育模式定位提供了切入點.
在認識引導下的教育模式定位,可從以下三個視角來展開.
從理工科專業大學生的心理特征來看,他們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學習和創新意識,這種意識本能的推動著他們建立起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意愿.但從個體差異性的角度來看,真正能夠做到實踐自覺的畢竟是少數,而且主要集中在男生群體中.為此,針對大部分學生以及女生群體,仍需要將激勵機制引入到教育模式之中.這種激勵機制的實現可以通過高校這一平臺,也可以借助院系這一平臺.通過激勵機制的有效釋放,將促進更多學生建立起自主和自愿意識來.
建構式主要是從教材體系上來著手的,即在教材體例和內容上引入有助于建立實踐自覺的元素,從而在教育模式的主體范圍內實現自主和自愿目標.關于這一點,可以向高職院校學習.其中,“基于工作過程”的教材體系建構模式則值得借鑒.從實施角度來看,可以根據“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原理來展開,即將原來的“章”解構為“項目”,在項目下在細分為相互連貫的任務,這樣一來在理論教學環節就建立起了實踐自覺意識.在配合高校所開展的產學研活動,便能很好的地促進大學生的實踐自主和自愿.
引導式應成為教育模式構建最為本質的方面,之所以這樣說可歸因于,盡管學生最終獲得了實踐自覺,但并不能保證這種自主和自愿形式能促進專業知識的整合.不難理解,前期在沒有教師參與的實踐自覺培養,可能使學生陷入某種盲動狀態,甚至缺少必要的方法論基礎,這就難以將實踐自覺推向符合高校教育層面的目標導向.因此,引導式也就構成了教育模式定位之一.
以上三個方面的教育模式定位,基本概括了教育模式構建的幾大要件.從而,就為下文的論述提供了路徑指向.
根據上文的論述邏輯,這里就需要分別從氛圍的營造,以及課程體系建構和引導方面,來構建增強大學生實踐自覺的途徑.同時,需要明確一點,即:各大學在構建上述途徑的時,應從自身現有資源的角度出發.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途徑構建的有效性.
高校若要建立鼓勵實踐自覺氛圍的長效機制,則需要在相關制度層面進行建構.具體而言,高校主管部門起草鼓勵大學生實踐自覺的文件.文件中,應突出大學生實踐自覺能力培育的重要性,并在獎勵實施辦法上給予明確的規定.在程序上,應采取:院(系)申報、高校主管部門審批的制度安排.因此,高校主管部門還應向各院(系)合理授權.并且,高校主管部門應根據申請,委派專家小組對申報內容的真實、有效性進行評估.評估重點在于,對該院(系)被申報大學生的實踐自覺能力、實踐自覺成果,進行嚴格考察.
為了輔助上述工作的開展,高校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上,可以引入實踐自覺的內涵.如,定期主辦“科技創新周”.該期間通過展板、廣播的形式,對實踐自覺方面表現突出學生的事跡及成果進行宣傳.從而,在全校范圍內營造出一種崇尚實踐自覺的氛圍.
針對大學生實踐自覺能力的培育,高校對專業課程體系的創新,也是關鍵的一環.上文已經指出:課程體系的創新,應從大學生的實踐訓練、理論學習,這兩個方面進行.其中,實踐訓練應充分利用高校的校外資源,即:與相關企業進行產、學、研三結合的訓練模式.只有這樣,大學生在實踐自覺領域的選題才具有現實意義.在理論課程的學習中,高校可以引入“基于工作過程”的思路.即,在必要的理論學習環節中,向學生引入:在實際生產領域需要面對的問題,以及如何進行解決.這樣,就培養了大學生的實踐自覺思維及精神.
理工科專業在教學中有許多時間是處于實訓環節,這一環節便成為教師針對性引導的場所.如,面對機械制造類專業的學生,在金工實訓中教師可以向學生傳遞其中的工藝原理和流程.并在國內、國外的橫向比較中,指出我國在制造類產品加工工藝上的不足,這就能激發起學生的趕超熱情.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結合理論知識強調其中的方法論原則,從而在科學視角下來推動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實踐自覺路徑.
綜上所述,通過軟、硬兩要素的構建;并且,結合各高校自身的資源配置,就能實現大學生實踐自覺能力培育的有效途徑.誠然,增強學生實踐自覺的教育模式還有其它許多方面,但本文仍從獨特的視角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長,注重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業能力.”這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課題.自1998年大學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正經歷著由“精英教育模式”向“大眾教育模式”的轉變,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已達680萬左右.大學招生規模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大學作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體系的基礎,其責任就是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將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入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因此,正確認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尋求對大學生進行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推進素質教育的核心課題.
以上實證材料就為本文立論提供了幾個方面的現實意義:
伴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使得高校教育理念也應發生相應的改變,即從培養科學家、理論家轉換為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上來.為此,培養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問題意識,便成為理工科高校面臨的重大課題.如何形成大學生上述能力和意識的內生動力呢,則需要從增強他們的實踐自覺上下工夫;或者說,應使他們形成在專業實踐上的自主、自愿意識.
眾所周知,目前理工科專業大學生在職業發展上面臨著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專業知識更新過快的挑戰.這一挑戰就意味著,惟有在自主學習意識推動下,才能更好的幫助自己面對動態調整的崗位設置.為此,建立自身的實踐自覺意識,便在于能動的去適應這種變化.從這一點出發便知,教師在教學中針對性的引導將有助于學生去思考這方面的問題;并在外部就業壓力下,推動自身獲得實踐自覺的能力.
我國在建設創新型大國的戰略規劃實施中,不僅需要依賴于高科技企業的物質支撐,還需要為這些企業和各大院所輸送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人才.而對于人才的培養又構成了高校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在教育模式中引入增強大學生實踐自覺元素便成為了應有之義.
從目前各高校所反饋的信息也不難獲知,在增強大學生實踐自覺上仍大量停留于形式,這可能與當前大學生的普遍心態有關.但作為教育單位的高校,就應該首先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營造出激勵氛圍,這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本文認為,目前高校推動學生實踐的形式,未能真正激發起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其所實踐的形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應付色彩.因此,需要在校園環境營造、課程建設、教師引導等多要素下來展開.
〔1〕李凱.大學生專業實踐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1).
〔2〕王升厚.構建第二課堂教學體系.培養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3).
〔3〕郝曉麗.加強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思考[J].科技資訊,2012(5).
〔4〕楊琴.產學研結合視角下培養大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研究[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