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澤
(安陽師范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河南 安陽 455000)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數目逐年增多,其就業形勢嚴峻的問題也逐漸顯現.隨之而來的是畢業生們迫切就業和就業焦慮的心理,這給不法分子帶來了可乘之機.加之,我國的就業環境有待完善,如高校畢業生就業不公平現象非常明顯等,導致這個群體的就業安全存在重大的問題.因此構建高校畢業生就業安全環境與就業安全體制刻不容緩,具體措施如下.
為了更全面地分析高校畢業生就業安全問題,筆者把就業安全主要分為自身安全和環境安全兩個方面.
自身安全又分為人身安全、財產安全、信息安全、心理安全四個方面.
1.1.1 人身安全
人身安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住宿安全,大學生找工作時因經濟原因往往會選擇一些價格低廉的房子租住,但是這樣的房子往往集中在魚龍混雜,治安情況較差的城中村或老城區,社會群體成分的復雜性注定其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二是易陷入傳銷陷阱,大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容易上當受騙,而一旦不甚進入到帶有傳銷性質的用人單位,畢業生的人身安全極易遭到不法分子侵害;四是上崗生產安全,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們因為缺乏工作經驗,往往在生產安全的意識上有所欠缺,再加上一些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在生產規定和操作程序上降低要求,使之存在重大安全漏洞,畢業生上崗生產安全情況令人擔憂.
1.1.2 財產安全
財產安全也在四個方面容易陷入陷阱.一是中介陷阱,虛構一些職位引誘大學生上鉤,收取錢款后隨意復制些招聘信息提供給其了事或是卷錢逃走;二是試用期陷阱,試用期是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雙方約定的考察期,在此期間用人單位如感覺不太理想可以單方面辭退招聘人員,但勞動法規定,考察期最多不得超過6個月.且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約定的試用期只能是一次.而很多企業短期用工現象嚴重,在試用期滿時以工作不合格為由辭退畢業生,致使學生試用期間的勞動白白付出,更有甚者,有企業為了顯示自己的“寬宏大量”,在畢業生苦苦哀求下“勉為其難”地給予畢業生第二次試用的機會,而結果卻是畢業生白白辛苦了兩個試用期也沒能“轉正”,時間和金錢同時打了水漂[1];三是培訓陷阱,在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很多培訓機構打著“確保就業”、“高薪就業”等旗號橫空出世,培訓結束后的結果卻是與期望大相徑庭,畢業生們能被安排到一個底薪崗位已是幸運,還有些用人單位要求新成員必須通過某某培訓機構的培訓及考核,否則不予錄用,其間何種勾結不言而喻;四是收費陷阱,部分企業在引大學生進入到試用期后,巧立各種名目收取費用,如保證金、押金、培訓費、體檢費、服裝費等,待其交錢完畢,已無蹤影的企業改頭換面后繼續行騙.
1.1.3 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校畢業生為了盡快找到工作,本著“全面撒網,重點培養”的出發點,把帶有自己基本信息的資料投得到處都是,更重要的是很少有人對人才市場發布的招聘企業的背景作詳細的核查和了解,市場主體的身份復雜性已成為通?。欢钱厴I生在求職的過程中輕易將個人電話號碼、家長姓名、家庭住址、父母情況等私人信息提供給了用人單位,加上擇業過程中簡歷的遺失,使得利用求職者個人信息進行詐騙的案件屢見不鮮.[2]
1.1.4 心理安全
就業壓力的加大促使部分畢業生的心理產生問題甚至是心理疾病.據相關部門統計,大部分畢業生的壓力主要來自就業問題,據資料顯示,90%的學生對自己畢業后的生活沒有明確目標,8.3%的學生曾想過自殺.[3]就業過程中的不順利讓人性負面的心理顯現出來,如浮躁心理、焦慮情緒、攻擊心理、自卑心理、自閉心理以及各種悲觀心理等.
1.2.1 就業公平性欠缺
就業公平性的欠缺在我國表現的非常明顯.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源地域的不公平,很多單位和企業在招聘過程中,因為受到政府方面的壓力或是自身的一些原因.對應聘人員的生源地或戶籍所在地做出限制,一般要求需本地戶口;二是身體差異的就業不公平,雖然法律規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勞動權利,但許多事業單位都在招考中對高校畢業生身高、體重、相貌等方面提出明確的要求,2012年司法考試第一卷的第三個單選題目探討的就是對某家企業明確標出某星座者優先錄取作何看法的問題,可見這一現象是多么深入人心;三是性別差異的就業不公平,雖然關于性別歧視現象相關問題的討論從來沒有間斷過,但是效果甚微.女性同胞在社會中屬于弱勢群體,在就業時往往無法得到平等的對待,許多企業因女性需要照顧家庭,生育兒女及哺育兒女為由在一些崗位上拒絕招聘女性員工;四是家庭背景差異的就業不公平,家庭背景也被稱為“綜合家力”,有調查顯示,父親職業為專業技術人員、經理人員、行政管理人員的畢業生們的工作的落實率和升學率均高于平均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則是那些父親職業為個體工商人員、商業服務人員、農民以及離退休、失業、半失業人員的大學生.這份來自34所高校的調查結果,讓人惋惜讓人憂.[4]
1.2.2 網絡求職安全隱患多
所謂網絡求職,是指求職者通過登錄人才網等就業網站查看招聘信息,并根據個人意向投遞、發布個人信息,以獲取就業機會的求職方式.網絡求職雖有查詢方便,信息量大,可選擇面廣的優點,又可以免去奔波之苦.但隨之而來的安全隱患也不容忽視.如大多數人才市場都無法對發布信息的企業的資質真偽作出有效的鑒定,虛假招聘信息防不勝防.此外,許多網站提供高校畢業生求職登記簡歷,且在不需要任何身份認證的情況下任何用戶都可將求職者個人資料一覽無遺.
為了保障大學生就業,給大學生提供一個相對良好的就業環境,需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逐步完善企業的招聘管理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并加大監管力度.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網絡媒體的出現,社會上各種招聘信息多如牛毛,參差不齊.其中不乏存在虛假信息.大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容易掉進不法分子的招聘陷阱.這就需要政府部門自身對企業的長期發展和內部情況進行監控,時刻掌握企業的動向.也可以對招聘網站進行監管,認真辨別招聘信息的真偽性.另外政府要通過加強懲處力度威懾犯罪分子,嚴厲打擊對大學生就業的欺詐行為,切實維護高校畢業生的合法權利.[5]勞動行政管理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以及公安部門等政府部門要嚴厲打擊和處罰非法企業和不良招聘單位,同時應加大宣傳勞動法的力度,盡量深入群眾,依靠先進群體,如大學生和社區干部,共產黨員等加強在群眾中宣傳勞動法,并設置獎勵機制,鼓勵群眾檢舉違法招聘單位或涉嫌就業欺詐的企業與個人.
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相關工作一般是由高校就業指導中心負責,由于普通高校經費有限,就業工作經費捉襟見肘.所以極大的限制了高校就業工作的開展.部分高校對于就業工作重視不足,很少或者沒有配備專職就業指導課教師,大多由輔導員或相關專業的老師兼職就業指導課.而且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課沒有購買專業教材.一些高校甚至沒有開設就業指導課,即使開設也是作為選修課,沒有得到重視.以致大多數學生認為就業指導課是一門無足輕重的課程.而從教育體制改革的方向快來看,重視就業是高校今后任務的重中之重,是高校長遠發展的基石.高校首先必須加強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視和投入,從經費、教師配備上給予充分保證.其次要逐步把就業指導納入高校的一項日常教育內容,同時,要建立健全就業信息服務,使就業指導科學化、系統化.[6]此外,要在大學生中加強網絡求職安全意識的宣傳,引導學生注意網絡求職安全,努力消除、避免網絡求職中的安全隱患.[7]如果說教學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那么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就是高校發展前途的晴雨表.
大學生就業一直是整個社會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標志著一個國家的政策先進性與法律的公平性.我國的大學生就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維護大學生就業的法制環境尚不健全.國際上,美國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就相繼頒發了反對就業歧視的民權法案第七章、公平工資法、懷孕歧視法、美國殘疾人法等法規,[8]法律規定任何人,任何企業和單位不得以種族、宗教、性別的理由歧視應聘者.目前,我國還沒有具體的闡述有關就業公平方面的法律.如有遇到不公平待遇的勞動者,最多向勞動部門投訴,但是往往因為沒有法律作為依據,最終得不到很好的解決.現如今,我國各個城市,每個企業自己制定用人規定與招聘規則,無法保證就業的公平性,因此流失了大量的優秀人才,對我國的發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實現公平就業需要國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構建良好完善的就業法制環境.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國家要想更好的持續發展,就一定要推動關于就業公平的立法工作,從根本上完善公平就業的法律保障,營造公平就業的職業舞臺.
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許多大學生因不熟悉勞動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時由于缺乏法律意識,沒有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導致自身權益收到損害.因此,畢業生一定要加強對我國勞動法律法規的學習,增強法律觀念和維權意識,權利受到侵害時要勇敢依靠法律武器與違法現象作斗爭,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具體做法有以下五點:一是如果發現違反勞動法的情況及向勞動主管部門舉報用人單位的不法行為;二是提請勞動爭議仲裁部門進行勞動爭議仲裁;三是如果仲裁結果沒有合理保護畢業生權益還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四是可以依靠媒體的力量,向社會尋求幫助,得到廣大群眾的輿論聲援;五是一旦發現違法犯罪事件,一定要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1〕馬金廣,李文勝.高校畢業生就業安全問題分析與對策[J].科技信息.
〔2〕寇全強,唐笑,陳麗麗.大學生就業安全分析及應對策略[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9(3).
〔3〕郭瑜.大學生求職中不安全因素淺析[J].科技信息,2010(3).
〔4〕張金麟.論我國大學生公平就業環境的構建[J].經濟問題探索,2006(1).
〔5〕汪華.論我國就業安全體系的建構[J].南方論刊,2007(12).
〔6〕冷青峰.美、英、日的大學生就業及其啟示[J].觀察與評析.
〔7〕陳英,胡緒,向本科.高校學生網絡求職安全意識及其培養[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7).
〔8〕王子杰,文麗,曲濤.大學生擇業安全現狀透析及應對探究[J].前言探索,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