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輝,馬 媛
陰道炎是婦女生殖系統最常見的疾病,而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則是發病率最高的陰道炎,其致病菌為假絲酵母菌,為條件致病菌,常寄生于外陰及陰道,妊娠婦女是患病的高危人群。當妊娠期機體抵抗力下降,陰道內糖原增加、酸度增高時,假絲酵母菌大量繁殖引起炎癥,出現各種臨床癥狀[1]。現就門診治療妊娠期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談談筆者的護理體會及相應的健康教育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門診孕婦患者53例,年齡20~35歲,病程一般1~2個月,主要癥狀為:外陰瘙癢、腫痛,嚴重時坐臥不寧,白帶增多,呈白色凝乳狀或豆渣樣。婦科檢查可見外陰皮膚抓痕,小陰唇內側及陰道黏膜附有白色膜狀物,擦除后露出紅腫黏膜面。實驗室檢查:陰道分泌物涂片鏡檢找到芽孢和菌絲。
1.2 治療方法 一般采取局部用藥,在確診為假絲酵母菌病后,采集陰道分泌物,用稀釋后的0.05%碘伏棉球擦洗外陰及陰道,將分泌物擦洗干凈后,塞入制霉菌素陰道栓1粒,每天1粒,7 d為1個療程。
1.3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外陰瘙癢消失,分泌物正常,白帶鏡檢無菌絲及芽孢;顯效:外陰瘙癢減輕或消失,白帶鏡檢偶見假絲酵母菌;無效:外陰瘙癢無改善或加重,白帶鏡檢假絲酵母菌呈陽性。
經1個療程治療和相應的健康教育,48例痊愈,5例顯效,增加1個療程用藥后均達到痊愈。
3.1 外陰護理 外陰沖洗時動作應輕柔,沖洗速度宜慢,以免引起宮縮造成流產。嚴格無菌操作,防止醫源性感染。告知患者經常更換內褲,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遵醫囑用藥,不用刺激性藥物或肥皂清洗。清洗干凈的內褲用開水燙洗或煮沸5~10 min或用專用藥液浸泡消毒,以防止重復感染。外陰瘙癢時不可用手撓抓,以免造成外陰皮膚破損,可適當涂擦皮質激素軟膏以止癢。平時穿純棉寬松內褲,增加透氣,減少皮膚摩擦。
3.2 用藥護理 妊娠期患者用藥主要目的是殺死假絲酵母菌,恢復陰道正常pH值,保持陰道自凈功能。在用藥時要選擇對胎兒毒性小、較安全的藥物,一般采用局部用藥為主,盡量不選用口服藥[2]。護士要教會患者掌握正確的陰道沖洗方法,指導陰道塞藥及其注意事項。堅持療程用藥,避免性交。配偶有癥狀者應一同治療,堅持用藥,用足療程,防止交叉感染。告知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時,應及時向醫生反饋,作出相應的調整,以免影響胎兒正常發育。
3.3 心理護理 由于此病位于女性私密處,一旦出現癥狀,患者擔心是否患上性病而出現恐懼、憂慮心理,同時又害怕此次患病會影響腹中胎兒,心情抑郁、焦躁,思想壓力大。就診時護士要主動熱情,態度溫和親切,關心、體貼患者,理解患者的情緒反應。尊重患者隱私,耐心傾聽患者傾訴,及時告知患者患病情況,認真、科學地向患者解釋發生陰道炎的原因,解除其顧慮,減輕心理負擔,堅定治愈信心[3]。告知患者家屬多陪伴,發現孕婦及腹中胎兒有任何異常情況,及時來院就診,以免貽誤病情。
3.4 飲食護理 進食清淡易消化飲食,多吃水果蔬菜, 保持大便通暢。平時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增強患者食欲,保證胎兒營養供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因其食后能使外陰瘙癢加重,不利炎癥消退。不宜過多食用甜食,避免血糖升高造成陰道環境發生改變而有利于假絲酵母菌的繁殖[3]。
女性陰道有自凈功能,雖然在妊娠期陰道分泌物會增多,但是不可濫用陰道沖洗液,破壞陰道正常pH值。一般情況下用溫水清洗,保持干凈即可。護理人員應當對患者加強宣教,幫助其糾正不良生活習慣[4],孕婦平時應多注意外陰清潔衛生,勤換內褲,內衣與外衣要分開洗滌,內褲洗后應置于太陽下暴曬。宜穿寬松純棉內褲,不可穿吸水性、透氣性差的化纖內褲。不宜久坐,要勞逸結合,加強身體鍛煉。多喝水,陰道分泌物多時也要少用衛生護墊,少用含香味的衛生用品,保持外陰清潔干燥。
總之,妊娠期VVC患者要正確認識陰道炎癥,積極配合醫生各項檢查與治療,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同時戒除不良習慣,保持開朗樂觀心態,孕育一個健康活潑的寶寶。
[參考文獻]
[1] 孫艷玲,劉晉榮,馬曉晉.妊娠期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的臨床研究及護理干預[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7):33-34.
[2] 卞愛清,楊緒芬,邵桂艷. 陰道炎癥病人的護理[J].中外醫療,2009,16(1):161.
[3] 張麗娟,顧桃榮,喬思璐.霉菌性陰道炎藥物治療臨床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34):4998-4999.
[4] 何曉玲,田艷云,李華.紅外生物效應治療儀治療復發性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海軍總醫院學報,2011,24(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