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述強
(中國人民銀行蘭州中心支行 甘肅 蘭州 730000)
數據大集中是指將原先分布在分支機構的電子數據變為集中處理和存儲。銀行數據大集中促使其外匯業務的經營模式發生了革命性轉變,勢必會對外匯業務監管,尤其對非現場監管產生重要影響。針對這種影響,國務院“三定方案”明確要求,國家外匯管理局承擔“完善非現場外匯監管措施,加強外匯檢查”的職責①。
1999年,招商銀行最早實施了數據大集中,自此國內銀行業開始了數據大集中的馬拉松。2000年,工商銀行在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中率先實現數據大集中;2005年,建設銀行實現數據集中,將38個省級數據中心合并為北京和上海2個數據中心;2006年,交通銀行完成歷時4年的數據大集中,將全球數據集中至一個數據中心,實現了全球范圍內的集中清算;2008年,農業銀行完成了全國數據大集中工程,成功上收36家省分行數據中心或信息中心的金融電子數據;2010年,中國銀行將全國業務數據集中到總行信息中心。至此,國內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及一些城市商業銀行基本實現了數據大集中,IT系統較為薄弱的政策性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也不斷加入數據大集中的行列。
數據大集中后,很多銀行以建立數據中心或信息中心為契機,緊接著完成了企業級數據倉庫的建設,逐步開始了業務處理系統和統計分析系統的分離,從而統一整合了外匯業務處理系統,實現了外匯業務集中處理。
數據大集中為銀行業信息化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不僅實現了外匯業務處理系統的整合,而且促進了外匯業務經營模式的轉變。
一是外匯業務處理集中化。以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為例,隨著2006年國際結算系統(簡稱GTS)數據大集中的實現,工商銀行建成國際結算單證中心。國際結算單證中心作為工商銀行全行國際結算單證業務的后臺操作部門,專門負責接受分行委托,集中處理全部國際結算項下的信用證、托收和保函等單證業務。工商銀行國際結算單證中心的成立,標志著該行國際結算業務已開始進入集中化處理階段。2010年,農業銀行自主研發的集中式國際結算業務處理系統成功上線后,農業銀行國際結算單證中心正式成立,也實現了國際結算業務運作模式由“分散處理”向“集中操作”的轉變。
二是外匯業務管理一體化。目前,完成數據大集中的銀行基本實現了外匯業務統一管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統一的處理平臺下,實現了在全行范圍內對賬戶等業務信息的統一管理和實時監控;另一方面,在統一的操作流程中,實現了業務操作一體化,從而有效防范和控制了操作風險。
外匯管理信息化,自1986年開始啟動從無到有,不斷完善,陸續建立了30多個外匯業務系統[1]。隨著銀行業實現數據大集中,外匯管理信息化建設也開始進行系統整合,統籌規劃和統一設計相關業務流程[2]。2012年8月1日起,全國實施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外匯局將貿易收付匯核查系統、貿易進口付匯監管系統、出口收結匯聯網核查系統、貿易信貸登記管理系統、中國電子口岸出口收匯系統以及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管理系統等6個業務系統整合為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并實現了貨物貿易外匯管理信息的全國大集中[3]。
2010年3月1日起,外匯局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用外匯金宏系統開展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管理,境內法人銀行總行及境外銀行境內牽頭行通過基礎信息或申報/核銷信息數據接口程序向外匯局報送數據。2012年12月17日起,外匯局進一步改進和調整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政策,取消了銀行、企業需向所在地外匯局報送的所有直接投資項下各類報表,資本項目業務數據開始由規范化的數據接口程序統一從銀行采集[4]。
目前,銀行外匯業務系統成為監管數據產生的重要來源。數據大集中前,大多數在銀行各分支機構分布運行的外匯業務系統獨立建設,獨立運營。實現對一家銀行外匯業務系統情況的掌握,將涉及至少幾十家分支機構,這是相當浩大的工程。數據大集中后,一家銀行的所有分支機構在統一的處理平臺下辦理業務,外匯業務監管的銀行端數據來源實現了統一。外匯局通過統一化渠道從銀行外匯業務系統采集的數據,統一導入逐步整合的外匯業務管理系統,使得實現對一家銀行外匯業務系統情況的掌握變得現實和必要。同時,由于銀行業已逐步成為國內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行業,以紙質憑證、臺賬為核心的傳統信息載體,已無法全面反映銀行外匯業務經營狀況。而且,隨著銀行外匯業務量的不斷擴大,通過翻閱規模龐大的紙質資料來核實經營的合規性,越來越凸顯出效率低下的缺點。因此,動態了解甚至掌握各個銀行外匯業務相關的信息系統,并逐步建立銀行外匯業務系統調查機制和備案制度,對于全面掌握和有效監管銀行外匯業務,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銀行數據接口程序成為監管數據采集的主要渠道。數據大集中后,銀行按照外匯局統一發布的接口規范開發了數據接口程序,并通過數據接口程序向外匯局報送業務數據。數據接口程序是由銀行根據其當時的外匯業務系統數據結構開發的。隨著金融信息化建設的逐步推進,銀行外匯業務系統會不斷發生升級改造。這種情況下,數據接口程序可能出現失效的情況。因此,及時掌握銀行外匯業務系統的變更情況,從業務和技術兩方面不斷加強銀行數據報送接口程序的跟蹤檢查,嚴格審核銀行數據報送接口程序設計的合規性、報送數據的及時性、完整性、準確性,有利于保障外匯監管數據的采集質量。
目前,銀行外匯業務數據成為實施有效監管的關鍵抓手。2002年,外匯管理轉變監管方式,銀行在辦理外匯業務過程中被賦予了一定范圍內的對外匯資金交易真實性的審核權,銀行代位監管模式由此開始推行。近年來,隨著外匯業務便利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外匯管理手段的不斷優化,銀行代位監管的職責不斷擴大。數據大集中后,伴隨著銀行業信息化的迅速推進,由于外匯業務管理信息系統的整合和外匯業務數據采集渠道的統一,銀行外匯業務數據在外匯監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通過探索和創新銀行外匯業務數據的監測手段和分析方法,不僅有利于直接實現對銀行的非現場監管,而且有利于間接實現對企業和個人的非現場監管[5]。
注釋:
①《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外匯管理局主要職責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09]12號)的規定。
[1]李家琪.外匯管理信息化建設現狀及發展方向探討[J].南方金融,2003(2):37-39.
[2]李家琪,熊偉,孫洪珠,廖敦良.科學利用信息數據提高外匯管理效率[J].中國外匯,2008(1):58-58.
[3]林君,隋健,王慧潔.貨物貿易外匯制度改革對企業和銀行的影響分析[J].中國貨幣市場,2012(11):48-51.
[4]王國建.推動資本項目便利化的思考[J].中國外匯,2012(23):32-33.
[5]戴斌.完善外匯監管手段[J].中國外匯,2012(23):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