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洪 黃博卿
(中國計量學院現代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安全穩定工作一直受到國家、政府和相關單位的高度重視。在近幾年,國家陸續出臺了《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公安機關維護校園及周邊治安秩序八條措施》等行政法規,并在《侵權責任法》、《民法通則》對高校學生的人身財產安全做了明確的法律規定,通過法律形式來保障我國高校學生的校園安全。其實學術界一直在關注我國高校的校園安全穩定工作,通過制度的構建和管理模式的創新為高校的安全穩定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意見。
高校的校園穩定是一個相對模式的概念,需要有相關管理指標和管理標準作為管理模式的重要依據,因此需要構建校園安全穩定保障體系標準化體系。(石加友,2011)這種標準化體系的構建是需要基于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行為主體基礎之上的。因此,從人員分配上需要考慮社會安全力量的介入,并在自我安全管理機構的構建過程中考慮專門的安全穩定工作小組,建立集監控、報警、消防、調度為一體的監控報警系統。
高校的安全穩定工作已經提到了很高的高度,也受到高校的管理者的高度重視。這有利于我國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有序開展,但綜述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缺少有關的安全穩定的實踐討論,缺乏有效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體統的構建,本課題就希望通過實踐管理在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
本文以杭州下沙某高校為例,因為該學院在我國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該學院18個二級學院為調研對象,共發放問卷500份,實際收回問卷480份,有效問卷為475份,占問卷總數的95%,符合之前的問卷發放的要求,并通過對其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問卷的信度達到0.948符合問卷設計之初對其的信度要求,因此問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能較客觀的反應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管理現狀。調查主要集中于三方面:(1)安全穩定主體的分析和安全穩定意識的調查;(2)安全管理模式的調研;(3)安全穩定控制模式的調研。
首先,通過調研我們發現高校行為主體對高校的安全穩定工作意識不高。在對高校行為主體的組成的調研過程中,有30%的調查者對安全穩定的主體不清楚,有60%認為高校安全穩定的主體是高校行政管理者,只有10%的調查者認為高校安全穩定的主體也包括了行為主體本身即高校的學生群體。可見我國高校的安全穩定的主體意識并不高,對安全穩定工作的行為主體的自我主體意識并不清楚。在調查過程中,在問及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自我保護意識時,47%的調查者認為學校負主要責任,認為高校中如果發生事故時高校是行為主體和責任主體,40%的調查者認為自我的安全應該由高校來負責,而自我保護意識相對缺乏。這主要表現為高校學生群體對高校的安全穩定工作并不認知,對自我安全保護的意識并不高。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對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主要內容,有37%的調查者也并不了解。高校的安全主體學生群體對高校安全穩定的意識淡薄就成為了高校學生群體安全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就有必要加強高校安全主體的安全意識教育。
其次,高校安全穩定管理模式存在缺陷。對高校安全管理模式的調查,主要是集中于:(1)高校的安全主體學生的安全穩定的主觀意識;(2)高校的安全主體學生對高校的安全穩定工作的評價;(3)安全穩定工作的有效性檢驗。安全的主觀意識指標主要為:高校日常生活中是否出現了可能危害高校安全穩定或者自我安全的事件。在調查過程中,有近45%的學生選擇了存在這樣的安全隱患,并認為有近12%的事件可能會出現比較嚴重的影響后果,但60%的學生認為相關管理機構并未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來制止這種事件的發生。因此在對高校安全主體對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評價調查中,反應出了安全穩定問題,即高達48%的學生認為缺乏一定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可能是與高校周邊的環境和高校的安全管理模式具有直接的管理,有近52%的學生對高校的安全管理模式表示效果一般。安全管理模式需要有一定的管理有效性檢驗。通過安全穩定事件的整理和相關安全因子的檢驗,發現從安全預警機制到安全處理能力我國高校的處置能力一般相關檢驗只有0.745,并未達到之前預期的0.835的預警范圍之內,屬于有效性一般。
再次,我國高校的安全穩定控制模式效果一般。安全模式的控制能力的衡量指標主要包括了:(1)安全預警控制能力;(2)安全管理模式的實踐控制能力;(3)程序性的安全控制能力等。因此,對安全控制模式的效果調查就主要集中于:(1)事前預警機制控制能力調研;(2)安全事中控制能力,即安全事件處置能力和反應機制有效性;(3)安全控制的程序性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習慣形成現狀。調研的主體主要是安全管理的相關部門和各學院的安全管理機構。對安全預警機制的控制能力的調研中,我們通過對高校之前發生的安全事故整理發現有近43%的安全事故時發生在預警控制發生之后之前,從側面反映出高校的安全穩定的預警機制存在的安全漏洞,其預警機制缺乏有效性。57%的安全事件可以被安全預警機制識別,但是在安全管理過程中,即安全事件控制過程中28%的事件不能有效的被安全管理機構處理,并缺乏相關的安全聯動和管理協調。其中的72%的事件處理過程中,并未形成一定程序性的管理經驗或者管理實踐將其顯性化,可見程序性的管理控制和管理習慣并未形成。
高校的安全穩定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共性和個性之間的關系。共性表現在:系統性安全管理模式的形成;共性的管理目標的制定和執行;安全控制機制的完善。個性表現為高校符合自身管理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
首先,高校需要形成系統性的安全管理模式。系統性的管理模式包括了:(1)管理主體的形成及管理分工體系的形成;(2)安全管理聯動機制的形成;(3)安全管理預警和控制機制的形成。安全穩定工作的系統性需要制定從安全管理目標、管理控制指標到管理聯動等多角度的管理模塊,并通過管理線來有效的進行串聯。第一,需要明確安全穩定的管理主體,其應該包括了高校主要的行政管理主體即安全管理部門,也要將高校周邊的相關的政府行政部門納入到高校安全穩定工作的行為主體中來,并通過相關的社會輿論宣傳來提高安全管理意識。提高高校中的安全管理主體即學生群體的安全意識。這種安全意識包括了安全教育中的人身安全,也需要進行安全心理教育,提升高校學生自我處理安全事故的能力和主動性。第二,安全管理聯動機制的形成,這種聯動機制是多方的管理聯動和協調,其中包括了安全管理人員的安全事件處置能力和素質提升,和管理渠道中的信息暢通和信息共享等。第三,預警系統的形成和預警控制能力的提升。預警是高校安全管理系統的情報識別系統,需要提高其工作的敏感性和敏銳性,并通過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為高校管理者及時提供有效的安全事件信息。
其次,注重事前處理,加強事中處理的有效性。在安全事件處理過程中要掌握一個原則,即早發現早處理,將事件處理在萌芽狀態,因此高校安全管理相關部門需要注重安全事件的事前處理過程。事前處理機制包括了信息的及時收集和整理,關鍵在于構建合理有效的安全預警系統,提升安全預警系統的預警有效性。預警系統構建需要配備相關的管理人員,其中包括了輔導員、社區安全保安和校園內的安全管理人員等。其中高校輔導員主要為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觀察學生群體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這種安全隱患也包括了高校學生群體中的心理安全隱患,需要構建基于高校學生群體的安全心理相關檔案時刻關注學生群體中的重點人群。作為高校中的安全保衛,保衛處就需要時刻關注高校周邊及高校校園內的安全隱患,主要為高校中的非本校人員和可能產生安全隱患的社會人員等,定期對高校環境進行評估,通報社會安全管理形式和高校內部自身的管理模式穩定性,提升管理人員的基本素質,完善安全管理網絡。
再次,強化安全事件的控制環節。安全事件的控制包括了事件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為高校的安全穩定的預警控制系統,能有效的識別事前的相關信息,及時進行有效的處理,其關鍵在于信息的發現和整理,信息的重要性的有效篩選和通報,并及時采取相關的安全事件處理行為等。事中控制表現為:安全事件相關部門的管理協調;事件處理的程序和合法性問題;多方利益群體的協調和管理等。這期間的控制就需要制定相關的事件處理的原則和目標,提高處理過程中的客觀性,關鍵需要掌握人身安全這第一要務。事后控制主要為:高校相關安全事件管理過程中的經驗反思和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過程等。需要對事中控制的管理處理進行反思,發現其中可能導致事件處理出現偏差的原因,并形成一定的程序性的管理控制模式應用到一般的管理過程中,提高安全事件處理的有效性。
[1]任海濤、王延偉.論高校安全穩定的輿論引導體系構建[J].前沿,2010(10).
[2]周元武.維護學校安全穩定是高校黨委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01).
[3]萬玉剛、史立偉.高校安全穩定預防預警體系的制度建構[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4]徐桂珍.民族高校安全穩定前饋控制模型及其評估指標體系[J].未來與發展,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