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蕾 史文雷 彭學君
(衡水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河北 衡水 053000)
2011年5月,河北省提出了“環首都經濟圈”的概念,積極承接首都經濟圈發展布局。2012年7月,國家“首都經濟圈”規劃出臺,2012年11月,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研究編制課題組前往河北省衡水市調研,衡水市積極推動納入首都經濟圈,并在2013年4月提出,將河北衡水打造成首都經濟圈南部物流基地的發展思路。
2012年國家首都經濟圈規劃出臺,核心區域為北京市,下設三個層次,分別為緊密協作區、聯動支持區和主要擴展區。其中緊密協作區主要涉及河北省環繞北京的14個縣市和天津市;聯動支持區主要涉及河北省石家莊、滄州、衡水、邢臺和邯鄲四個地級市;主要擴展區涉及環渤海的內蒙古、遼寧、山西和山東四個省的部分地區。
現階段,首都經濟圈主要在其緊密協作區規劃建設“4區6基地”,并探討拉動聯動支撐區的方式和方法。其中,4區指高層次人才創業園區、科技成果孵化園區、新興產業示范園區和現代物流園區,6基地指養老、健身、休閑度假、觀光農業、綠色有機蔬菜和宜居生活基地。
目前,首都經濟圈的經濟影響還局限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省范圍內。
從產業規模上看,影響力度稍欠缺。2011年,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合計,其區域國民生產總值占全國GDP的比例僅為11.01%,同國際上著名的都市圈相比,差距巨大。以日本大東京都市圈為例,其創造的GDP差不多占日本全國的三分之一。因此,中國首都經濟圈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產業結構上看,已經初成體系。經過近年來區域經濟的發展,目前京津冀產業帶已經形成了鋼鐵、能源、化工、建材、機械、汽車等產業集群。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等已成為京津冀的主導產業。
從產業轉移上看,急需實施。首都經濟圈的核心在北京,如圖1所示,從2010年到2011年,10年間北京市工業占GDP的比重在逐步萎縮,累計下降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中的信息傳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服務產業穩步上升,累計增幅均在3%左右,信息產業更是達到3.99%。這說明北京市一直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未來會加大向其周邊地區的轉移力度。

圖1 北京市GDP分行業百分比構成2010年與2011年變化圖資料來源:根據《北京統計年鑒2012》整理得到
2012年北京市地區國民生產總值17801億元,但受限于過度膨脹的人口、擁堵的交通、居高不下的房價等因素影響,再加上改革滯后的制度因素的阻礙,如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等,北京市經濟可持續發展后勁乏力,急需周邊地區協助構建一個可以支撐其大城市發展的空間。
衡水位于河北省東南部,現轄兩市八縣一區,一個濱湖新區,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總面積8815平方公里,2012年末全市總人口442.4萬。
衡水區位交通優越,被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稱為"黃金十字交叉處"。它東與山東德州市毗鄰,省內與石家莊、保定、滄州、邢臺接壤,處于環京津、環渤海的重要位置。目前,衡水已納入京津雙核的2小時生活圈,以及石家莊、濟南的1小時生活圈,衡水火車站被譽為“京南第一大站”,境內有京九、石德鐵路貫通交叉,還有在建的邯黃鐵路和太青高鐵,使衡水成為河北省和周邊省市貫通南北東西的鐵路交通樞紐。
目前衡水境內有石黃高速、大廣高速、衡德高速等3條高速,G106、G307共2條國道和12條省道。伴隨著大廣高速京衡段的通車,衡水市由次干交通位置躍升至主干交通位置,真正成為了“東出西聯、南北通衢”的重要節點,成為河北省第二大交通樞紐。
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衡水經濟具備了一定的特色和優勢。一是土地和農副產品資源豐富,是全國、全省的糧食生產基地、棉花生產基地和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市,也是京津重要的農副產品加工供應基地。二是民營經濟起步早、發展快,涌現出一批規模企業和知名產品。三是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已經形成絲網、玻璃鋼、橡塑制品、工藝美術、采暖鑄造、皮毛皮革、通訊器材、金屬櫥柜、農產品加工、汽拖配件等十大特色產業。
另外,衡水的旅游資源也比較豐富。境內有中國華北單體最大的淡水湖泊——衡水湖,湖泊面積75平方公里,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水利風景區,也是極具稀缺性和典型性的國家重要濕地,對于調節京津冀氣候及生態質量具有直接影響,被譽為“京南第一湖”。
此外,衡水具有獨特的教育資源優勢,擁有榮獲“全國十佳高中”稱號的衡水中學,每年吸引大批省內外學子和相關教育單位前來求學取經。
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首先要實現的就是區域內部的貨物、人員和資金的自由流動。衡水市區別于河北省其他地市的最主要優勢就是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系統,物流產業發展迅速。
首都經濟圈的緊密協作區被劃分為京北城區、京東城區、京南城區三個小區域,在地理位置上分別同內蒙古、東北、環渤海區域和河北南部相銜接,在區域產業生產上主要涉及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煤炭、鋼鐵、能源、農產品、等領域。所有進出這三個區域和京津地區的貨物、人員,無論采取鐵路還是公路的運輸方式,向南必需經過衡水市完成南北貫通;而未來其拓展區域(山東省和山西省)的煤炭、鋼鐵、能源、農產品和人員的流動,也必須經過衡水市的實現東西貫通。因此,衡水市雄霸首都經濟圈的南大門交通樞紐位置,其他地市難以匹敵。
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還要做好區域內產業的承接與轉移工作。如前所述,核心區域北京市正在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淘汰轉移落后工業,而衡水市作為河北省經濟發展落后地區,急需進行傳統工業產業的升級換代和相對先進工業產業的補充完善,這正好同北京向外輸出的產業類型相一致,從經濟發展上能夠做到產業的有效銜接。同時,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也有助于生產所需的原材料、工業制成品和技術管理人員在兩地之間的運輸和流動,因而借助便利的物流網絡和通信網絡平臺,衡水市將有效實現同北京地區的產業對接與轉移。
衡水鄧莊的無公害蔬菜,饒陽大棚蔬菜,深州蜜桃,冀州天鷹椒,百萬畝優質棉等遠近聞名,可以依托衡水現有綠色農業基礎,圍繞首都地區日益增長的綠色有機蔬菜消費需求,在鐵路、公路沿線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蔬菜產業,在衡水建設千萬畝綠色無公害農產品供應基地和高標準的蔬菜發展基地。
衡水湖歷史悠久,相傳是大禹治水留下的“禹跡”。衡水湖內物種豐富,是北溫帶動植物聚集地。國家和河北省一直高度重視衡水湖的保護與發展。衡水市依托衡水湖統籌“一湖三區”,展開了以打造“生態湖城示范區、旅游度假名勝區、統籌城鄉先行區”為主的建設活動,成為河北省“十二五”時期培育經濟增長新優勢、加速冀中南經濟區崛起的戰略重點城市。
利用衡水湖濕地特色資源和便捷的交通網絡優勢,可以在衡水湖畔建設首都經濟圈的生態養老基地,圍繞衡水湖濕地和衡水湖國際馬拉松賽大做文章,建設宜居、宜游、休閑、度假、旅游的城市基地,把生態宜居的北方湖城建成北京的“后花園”。
首都經濟圈的高科技產業和技術孵化園區的建設,需要有大批高素質人才作為運行保障。衡水市獨特的教育資源,使之具有豐富的優質人才儲備,可以有效承接首都經濟的產業轉移。可以在衡水建設高科技技術園區,配合優惠的財政和稅收政策,吸引北京高科技企業前來落戶,相信大批經過京津高等教育的衡水優秀人才會隨之回到家鄉發展,促進衡水產業更快向高科技、新能源方向發展,為家鄉經濟的騰飛出一份力。
綜上所述,物流產業不僅,還幫助其他產業,所以衡水市首先要發展物流產業,以此為切入點,帶動衡水其他產業更快融入首都經濟圈。
[1]衡水市統計局2012年統計公告.
[2]河北省經濟年鑒2011年.
[3]中國衡水政務網 http://www.hengshui.gov.cn/.
[4]環首都網 http://www.hsdnews.cn/.
[5]關于加快河北省環首都經濟圈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http://www.hsdnews.cn/2011 -10/18/content_23920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