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翔蘭 王貴芝
(空軍工程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51)
當今世界,國際戰略格局紛繁復雜,情報作為獲取先機的重要手段,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創新培養軍事情報人才,加強信息化條件下的人才隊伍建設,對打贏新形勢下的高新技術戰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情報界有句俗語:三年入門,五年出師。可見經驗積累對情報工作的重要性。以電子對抗情報人才培養為例,如何能熟練掌握雷達、通信、光電等專業知識,如何能從復雜電磁環境中捕捉信號,如何判明信號特征,如何能從信號的細微差別中分析判斷目標載體特性,如何科學預測載體的下一步行動等等,這些能力的獲得,都需要大量的實踐錘煉和經驗積累。如此可見,培養一個出色的情報人員,是靠一分一秒長時間堆積,磨練出來的。
崗位流動大一是由于情報人才需求量大。我國地緣遼闊,周邊國家林立,地緣政治又處于U型包圍,斗爭激烈,各種情報需求較大,加之,信息時代,軍兵種較多,陸、海、空、天、電等都需要專業的情報知識,而情報人員培養周期較長的特點,導致人才缺口較大,一定條件下只能優先滿足重要方向,重要領域的人才需求,因此崗位流動較大;二是由于部分情報人員意志不堅,無法適應情報崗位環境苦,條件差的特點,主動調離原崗位,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員流失。
如今的情報工作雖然遠離了戰爭年代的槍林彈雨,但隱蔽戰線的斗爭更加激烈、更加殘酷。其崗位的特殊性,決定了情報人員大多工作在邊疆戈壁,大漠雪原,荒涼小島,異國他鄉等惡劣的環境下。他們除了錘煉本領外,還要忍受孤獨、寂寞和誘惑,即便有成績也因工作的特殊性而鮮為人知,這也是大多數年輕人放棄的根本原因。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是軍隊人才隊伍建設的前提,因此,營造栓心留人的氛圍,是推進情報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關鍵是從外因觸動內因,以更多的關心、鼓勵、信任、尊重和獎勵,充分調動情報人員與崗位同呼吸共命運的積極性,體現其價值,激發其潛能。方法上,一是適當傾斜政策,加大物質獎勵。針對情報人員“十年一劍”的艱苦奮斗,可在晉職晉銜、家屬隨軍就業、分房等方面給予適當政策傾斜與照顧,同時以豐富的物質獎勵彌補獲得成績不宜廣泛表揚和宣傳的局限性,將關心和獎勵落到實處;二是以充分的鼓勵、信任,激發情報人員的熱情和工作的積極性。在培養時要放開手腳,有意識地“出難題”,迫使其做“文章”;大膽“壓擔子”,促使其早脫“雛形”;敢于“放單飛”,培養其敢于“唱主角”的魄力和獨擋一面的能力。
情報的保障支援深層次的影響著現代戰爭的進程。海灣戰爭中,聯軍有50多顆衛星,數百架偵察飛機,數百個偵聽站用于情報的搜集,數萬人從事情報的搜集、分析、整編等工作。情報的重要性意味著在人員培養上要高標準、嚴要求,以期培養出尖端精英式人才隊伍。具體方法,一是培養內容要從新。以培養適應高技術條件下聯合作戰需要的情報人才為目的,以情報獲取、分析等的新知識、新手段、新工具的掌握和運用為導向,遵循“實戰”訓練的基本規律,努力探索培養高素質情報人才的途徑。其根本出發點是,突出“新知識、新技能”兩個重點,主要解決三個問題,即:突出高技術條件下專業性情報知識的學習,解決情報人員知識舊的問題;突出新的情報獲取手段、工具等的學習,解決情報人員重經驗、輕技術的問題;突出聯合作戰形勢下的情報保障訓練,解決高強度下,情報人員綜合情報保障水平層次低、保障不及時等問題;二是培養過程要從長。既然情報人才培養周期較長,我們就必須樹立人才的長期培養意識,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既要有長遠計劃,又要有短期安排;既要有階段性,又要有連續性,努力使培養工作制度化,經常化,系統化。當然,強調人才培養要從長,并不是說要不慌不忙地去培養,要注意把長期培養與抓緊培養很好地統一起來,盡可能的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三是培養要求要從嚴。首先制訂目標要嚴。對情報人才的培養,一定要本著長計劃、短安排的原則,把每個時期的培養任務和要達到的目標明確下來,使每個人學有方向、學有目標。其次檢查考評要嚴。應盡快完善考核標準,定期對情報人員的能力、業績進行考試,“獎勤罰懶”,解決“干多干少、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為大批優秀情報人才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環境。
一是以經典情報案例驅動培養,注重培養情報人員在案例中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案例培養法是通過對大量中外成功和失敗案例的分析,引出相關的情報分析點,通過情報人員在已具有情報基礎上指出案例成功失敗的真正原因,極大的增強人員學習創新的自信心。以案例貫穿在實踐環節注重培養情報人員的自主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綜合判斷能力等。二是實現多兵種聯合培養模式。實現多兵種聯合培養是培養模式的延伸與補充,是提高情報人員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以情報工作中的目標整編為例:空軍以空軍基地整編為主項,海軍以海軍基地整編為主項,二炮以導彈陣地整編為主項。如集中三個軍種情報人員,共同探討整編內容、整編方式、整編要求等方面的共性與個性,將有利于取長補短,激發工作靈感。通過這樣的聯合培養模式,能夠提高情報人員的學習興趣,豐富他們的立體整編經驗,激發他們對情報工作的深層次思考,繼而提高培養其創新能力。
對情報人員而言,情報工作專業性強、工程量大、時效性高,單靠個人智慧和力量很難在短時間內順利完成;對單位而言,過多的依靠個別人才,管理必將屈從于人才,容易陷入重視人才但又必須遷就人才的兩難境地。因此,依靠集體的力量培養人才,依靠集體的魅力吸引人才,是情報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面。團結不是簡單的匯集,只有追求目標一致,發力點才能聚集。因此,一要形成梯次配備的年齡和職務結構。情報隊伍始終處在不斷變化、新老交替的過程中,要保持人才生長的動態平衡和良好循環,必須堅持職務梯次配備,年齡老中青結合。二要形成有層次的情報知識結構。既要發揮老同志經驗豐富,情報定位精準的優勢,又要鼓勵新同志善于嘗試新手段、新方法的熱情。三要形成專長互補的能力結構。每個情報部門都要做到專業特長人員相對齊全匹配,并根據各層次工作的特點,保持適當的比例。
構建系統化、模塊化、網絡化的情報人才培養儲備體系,是應對情報人員成長周期長、崗位流動大,人才易流失的重要法寶。培養儲備體系系統化,要求情報部門與院校緊密聯系與溝通,將部門未來若干年發展所需的各專業、各層次人才數量及需掌握的各項技能形成培訓模塊清單,采取定向培訓與崗位鍛煉相結合的方式,形成各領域的培養路徑,改變先通才、后專才;先育人、后用人,學、用脫節的現狀,加快實用型人才的補充和成長;培養儲備內容模塊化是指根據各個層次的情報人員現狀,有目標、有針對性的建立并完善人才晉級(提高能力)再培訓模塊,使情報人才學有場所,學有內容,處在不斷鞏固與提高的過程中,減緩被時代淘汰的危險;培養儲備體系網絡化要求建立情報人才信息庫,全程跟蹤、記錄培養成才過程,實施評估和結果反饋制度,為人才的后續培養、調配使用提供準確信息,在此基礎上逐步推行情報人才發展計劃管理制度。情報人才的體系構建從人才的培養源頭——院校抓起,改變先招生后分配的原則,從需求出發,從頂端設計,在培養數量、培養內容、培養方式等方面都要求院校與情報部門緊密聯系和溝通,逐步建立起適應我國國情,適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情報人才培養儲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