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山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湖北 十堰 442002)
社會化是一個涵蓋內容非常廣泛的概念。《辭海》對社會化有兩種解釋,一是“教化”,即個體通過交互活動和學習技能而適應社會規范和行為方式,成為社會一員的過程,這是從“生物人”到“社會人”的變化過程;另一種解釋是“普遍化”。本文中所指的大學生的社會化技能指的是第一種,即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社會化是人類特有的行為,只有在人類社會中才能實現。這種社會化從時間的跨度上可能是人一生的行為。每個人必須經過社會化才能使自身的行為符合社會普遍的行為規范,從而正常開展社會交往與現代化的生產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化意義非常重大,關系到個人的健康成長與社會的和諧穩定。
社會化的程度取決于社會化技能的高低。社會化技能主要指個體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與他人交往和協調的能力、調控和改變社會成員之間關系的能力,以及有效從事各種社會活動的能力之總和。主要包括社會化語言技能(表達、交流、溝通)、社會化行為技能(組織、協調、合作)、社會化思維技能(觀察、適變、創新)。這些技能大都屬于非智力因素,完全可以而且也一定是在具體的實踐中才能得到鍛煉和提升。
大學生作為社會中一個特殊而重要的群體,他們是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是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是民族的希望和未來。處于轉型社會時期的大學生普遍存在社會化意識不夠、社會化技能不高的狀況。
社會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為目標,以獲得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要宗旨、面向社會、接觸群眾、聯系實際的一種教育活動形式或學習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環節,也是素質教育、能力培養的重要形式。
社會化貫穿于人的整個生命歷程,是每個人必須面對和經歷的。大學生社會化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成長成才與健康發展,甚至關系到他們一生的命運。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大學生,通過實踐過程提高其溝通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隊合作意識。這正好滿足了社會化技能中對社會化語言、行為、思維技能的客體要求。換言之,在整個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大學生會因為所處的社會環境無形的使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即自身的社會化技能得到提高。因此,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社會化技能的提高與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相一致,大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提高綜合能力與社會化技能培養中對學生社會化語言、行為、思維技能的提升,具有內在統一性和目標一致性。
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與其能力的培養和社會化技能的培養存在緊密聯系。社會實踐有利于大學生親身參與、觀察、了解和適應社會,從而使其心態健康成長,能夠分辨、轉變、扮演、適應各種社會角色;社會實踐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協調共事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應變創新能力等;社會實踐有利于大學生理性思考、主動創新,從而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主動合理規劃人生,尋找到社會與自身發展的最佳結合點。因此,社會實踐活動能夠為大學生提升社會化技能提供廣闊的平臺,能夠促進大學生提升大學生自身的社會化技能。社會應優化大學生實踐環境,高校應創造條件大力支持學生參與實踐,以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實現大學生社會化技能的快速提升。
社會化語言技能涵蓋語言表達、交流、溝通三個層面的內容。語言表達是社會化語言技能的基礎和核心,離開了語言表達,語言交流與語言溝通就無從談起。語言表達是一個人思想觀點、學識理念等的直接體現,是表達思想、交流感情、傳播信息最為重要的渠道。從表達形式上講,語言表達可以分為口頭語言表達和書面語言表達等形式。書面語言表達需要訓練時間較長,大學生經過十多年的讀書學習,書面語言表達能力已基本具備。但限于中國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方式,學生的口頭表達技能普遍缺乏,與人交流、溝通存在一定的障礙。本文中主要針對社會實踐對于口頭語言技能的培養展開。
口頭語言表達因其運用的廣泛性、靈活性、隨機性和針對性而更具魅力。在不同的場合、面向不同的對象、因為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表達內容、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在社會實踐的策劃組織中,實踐學生從選題、組建團隊、聯系實踐地點、團隊溝通、實踐過程組織等方面,都必須以表達為基礎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尋求理解、支持和幫助。在交往對象和交往范圍上,經歷了由陌生到熟悉、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符合社會化過程中人的心理轉變順序。這個過程首先從自己熟悉的人員開始做說服拉攏工作,從而組建實踐團隊;然后以團隊為基礎逐漸擴大到本院系和學校層面上爭取資源,再到與校外實踐單位進行聯系溝通。這種過程使實踐學生從簡單的環境逐漸轉為相對復雜和非常復雜的環境,其表達、交流、溝通的難度逐漸增大,范圍逐漸擴大,自信心逐漸增強。這種方式對于大學生社會化語言技能的培養是全方位立體式的,符合人們的認知和接受規律。
社會實踐過程中大學生遭遇不理解不配合是經常現象,實踐的過程就是與社會不斷碰撞和融合的過程。社會實踐的環境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為了完成任務,學生必須嘗試主動去向陌生人表達意愿、進行雙向的交流和溝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身首先會選擇一種自己所認為的有效表達方式去表達自己的觀點,進而與別人進行交流,在不斷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又會從中總結出與人交流最為有效的方法,整個過程就是學生去進行不斷嘗試的過程。這種不斷“試錯”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提高的過程對人的印象最為深刻,也是培養社會化語言技能最為有效的方式。
當代大學生生活于改革開放后物質高度發達的時代,成長于“6+1”的家庭環境,在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年代學習生活,存在語言表達意愿依賴化、交流方式虛擬化、溝通方式強硬化等特點。因此,高校應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提升其社會化語言技能。在條件和政策保障方面,設立大學生社會實踐專項經費,做到專款專用;將社會實踐列入教學計劃,使社會實踐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并對實踐時間和實踐效果作相應的要求,達不到者不能畢業;加大對優秀實踐成果的表彰宣傳,營造良好的實踐氛圍;注重實踐方式的設計選擇,在實踐前采取答辯確立團隊經費支持力度,在實踐結束后采取答辯方式評比優秀團隊等形式,促使大學生社會化語言技能的提高。
社會化行為技能包括組織、協調、合作三個方面的內容。組織是根據組織目標調動、整合資源(人、財、物)的過程;協調就是正確處理組織內外各種關系,為組織正常運轉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合作就是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為達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方式。
人類由于受到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種種限制,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就必須建立組織,進行相互協調和合作,從而能夠以更高的效率、更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社會實踐團隊是一個臨時性組織,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就以實踐團隊事先設定的目標為基礎開展工作,其職能包括:根據實踐目標進行分工,明確工作職責,制定工作方案,并且根據實踐過程中各種情況的變化,適時調整分工整合資源。
在進行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問題或者突發事件,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主動思考解決辦法;當團隊意見不一致時,需要在交流溝通的基礎上,進行相互的協調,從而達成妥協方案,形成合作意識。
在這個充分競爭又充分合作的時代,讓學生具備社會化行為技能是其早日成材、成棟梁之材的基礎和保障。整個社會實踐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每一項工作都不是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的,分工合作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隊員都必須去思考做什么、如何做,在形成一致意見后,團隊就要做出相應的任務分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協調合作能力會得到最好的鍛煉,比起大學課堂上單純的案例分析和講解,學生會在真槍實彈中得到最好的教育,這種效果在大學課堂里是無法實現的。
社會實踐選題對于社會化行為技能的培養至關重要。不同的選題,其重點難點不同,對象不同,實踐方式不同,實踐效果不同,對于社會化行為技能的培養自然不同。因此,高校應制定政策,鼓勵大學生以團隊形式開展實踐,加強組織、協調、合作能力的培養;在實踐選題上,引導學生注重與社會熱點相結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社會民生相結合,增強實踐的科學性和培養能力的針對性。
在現代社會,創新已經成為了一種主流。社會實踐能夠培養學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和觀察社會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結合實踐開展創新創業的意識和能力。但社會化思維技能的培養得益于社會實踐過程的總結與反思,得益于社會實踐成果的提煉和升華。如果說社會實踐對于大學生社會化語言和行為技能的培養具有自發性、無形性的話,那么社會實踐對于大學生思維技能的培養則具有外在性和有形性。因為,思維是人由外到內的過程,需要借助外力促使其內化和提高。因此,加強社會實踐的指導,對于提高大學生社會化思維技能具有重要意義。
指導教師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應注重指導大學生觀察與思考社會現象,帶領學生認真分析社會現象產生的原因、思考所學專業與社會工作的結合、思考自身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從而指導大學生主動調整自身的學習重點,主動承擔創新職責;在社會實踐后,應注重指導學生總結提煉實踐成果,以研究報告或論文的形式將實踐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層面,并積極將理論成果向相關單位反饋,從而對社會發展和工作推動發揮更大的作用。
高校應加強社會實踐指導教師的選配工作。建立健全社會實踐指導教師庫,將那些有熱情有干勁、有專業知識、理論基礎和社會閱歷的骨干教師充實到指導教師隊伍中去;建立健全社會實踐指導工作保障制度,對于指導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教師給予一定的工作量;建立指導教師評先激勵機制,對于那些指導學生社會實踐成果顯著的教師,在職稱評聘、先進評選等方面優先給予考慮,從而使教師指導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進入良性循環。
社會實踐對于大學生了解社會、認知社會、服務社會,培養洞察能力、創新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增強吃苦耐勞、艱苦奮斗意識、自強不息精神等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已經得到社會的廣泛共識,也是當代大學生實現“四個統一”要求的有效載體。
當前,高校越來越重視社會實踐工作,社會實踐的地位正日益突出。但社會實踐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大學生社會化技能的培養非一日之功,兩者的融合更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社會實踐工作中,要與社會化技能培養的三個層面緊密結合,從運行機制、過程控制、保障措施等方面共同發力,使大學生愿意參與社會實踐,教師樂于指導社會實踐,學生從實踐中受益,使社會實踐成為提升大學生社會化技能最為重要和最為有效的渠道。
[1]王愛華.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能力培養的作用[J].常熟高專學報,2004(11).
[2]吉曉琳.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重要性[J].《世紀橋》.2011(1).
[3]張群,張建榮.從社會實踐看大學生能力培養[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2008(2).
[4]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見.中青聯發[2005]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