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蘭
(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 重慶 400044)
機制(mechanism)原指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按照系統論的觀點,機器要實現良好的運轉,需要具備幾個環節:要素、結構、功能和環境關聯性,其中,要素是基礎,結構是關鍵,功能轉化是核心,環境關聯性則是重要的條件。近年來,通識教育理念逐漸為教育界所接受和重視,幾乎所有高校都會規定學生必須修讀一定學分的通識類選修課方能畢業,但將通識教育付諸實踐時,所有高校在課程設置上則面臨著一個共性的問題:如何看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的關系。石書臣(2011)歸納了三種主要觀點:一是包含論,即通識教育課程包含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通識教育課程的組成部分。二是平行論,即把通識教育狹義地理解為文化素質教育,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文化素質教育課同時開設,分別管理。三是一體論,即把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融為一體,統一管理,確定科學的內容比例。在筆者看來,鑒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關系的分歧迄今未有定論,在處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的關系時,既不能以通識教育課程取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把思想政治理論課通識化;也不能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取代通識教育課程,忽視通識教育課程建設,而應著力構建高校思政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的良性互動機制,這有利于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資源,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諸多功能的有機融合和協調;有利于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與建設,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有利于改善高校通識教育面臨的課程體系龐雜、課程建設缺乏制度保障、師資和教材缺乏等困境。為此,筆者從要素、結構、功能和環境關聯性四個方面,討論如何實現高校思政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良性互動機制的構建。
無論是思政理論課還是通識教育課程,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必須具備的教學要素包括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介體和教育環體四個要素。教育主體根據社會期望、教學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影響教育客體,是該課程的承擔者、發動者、實施者,具有主動性。教育客體是該課程的接受者和受動者,雖是受動者,但同時具有客體性與主體性。客體性表現為教育客體在教育過程中往往受到教育主體的影響而發生思想轉變,而主體性則表現為教育客體可以主動地、選擇性地接受主體傳達的思想。教育介體是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相互聯系、相互轉化、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或環節,主要包括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其根本特點是中介性。教育環體是指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通識教育課程有關的、影響教育客體的外部因素,是課程接受者得以進行的不可缺少的條件。高校思政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的良性互動機制的構建,基礎是實現教學要素的互動互通。
教育主體的互通。從思想政治理論課角度講,要樹立“大思政”觀念,一方面,要著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通識素養。教育者必先接受教育,教人通識者必先具備通識素養;另一方面,要積極吸收承擔通識教育課程和哲學社會科學專業課程的教師,通過舉辦思想政治理論課熱點問題講座、文化素質講座、思政課改革試點班等方式,請他們參與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或相關內容。同時,有些高校也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開出一些通識教育的相關課程作為全校的選修課,或者以講座形式講授通識教育的相關內容。
教育客體的互動。亞瑟·萊文(Arthur Levine)曾指出“通識教育是指大學本科課程中全校共同性的、內容有一定寬度的部分。它通常包括對若干學科領域有關課程的學習,試圖為一所學校中的全體學生提供一種應當共有的本科訓練”。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全校公共政治課,與通識教育課程一樣,都是面向所有大學生開設的課程,是對大學生實施“共同教育”的課程,而不是教會學生某個方面的專業知識或一技之長的以“致用”為目標的課程,也不是為某一專業或部分專業學生開設的課程。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通識教育課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
教育介體的互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在育人目標上的一致性,以及在內容上特別是人文教育方面的契合性,為通識教育課程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相互配合與交流提供了基礎和前提。通過一定的教學形式,實現兩者的互連互通具有現實的可行性。
教育環體互動。教育環體對教育客體具有滲透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需要健康的育人環境作為前提。實踐證明,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識教育的有效措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的教育環體具有互通性,應該完善校園文化設施,營造健康高雅、文明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學生提高素質和健康成長提供優化的教育環體。
高校思政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的良性互動需要一定的教學形式作為有效的載體。探尋這一教學形式,使其既符合相應課程教學的內在規律,又能做到兩類課程互連互通、雙向流動,這是構建高校思政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良性互動機制的關鍵。
要實現高校思政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的結構優化,第一,可以進行課程設置上的互通。比如,既可以把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相關內容納入通識教育課程的講座課堂,也可將通識教育課程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課程環節。第二,進行課程內容上的互通。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通識教育課雖然課程設置有別,但都涉及大量的人文社會科學內容,必然有一定的契合性。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引入通識教育課的相關內容,可以進一步豐富和充實其教學內容,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通識教育課中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相關內容,可以保證通識教育課的正確方向。第三,進行教學方法的互通。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通識教育課程在性質、功能、內容等方面雖有不同,但在教學方法方面其成功經驗是可以相互借鑒的。通識教育課程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借鑒作用的教學方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滲透性。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比較注重從正面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有明確的政治方向,而通識教育課程則側重培養大學生的人格魅力,注重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學生的情操,完善學生人格。二是靈活性。從教材和教學內容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中央統一教學大綱和教材,對教學內容有高度統一的要求,并且都是“原理”、“概論”、“綱要”、“基礎”課,概括性、抽象性、概念化的內容比較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從總體上還沒有突破相對單一的課堂講授的教學模式。而通識教育則強調采取深度經典閱讀、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方法,考試形式更加靈活,學生選修課程的自由度也比較大,凸顯大學教育對教學內容的更高層次的要求。三是互動性。從教學組織方式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普遍采取的還是大班“講授”式、“灌輸”式教學,不利于開展教與學之間的有效互動,相對忽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成長發展,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缺少自主選擇的空間。通識教育則強調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參與和自我成長。思想政治理論課對通識教育課程的借鑒作用主要體現在正面導向上,即通識教育課程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統領文化素質教育,突出文化素質教育的育德功能,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確保通識教育課程的健康發展。
傳統教育思想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會的統治階級或政治集團為了實現其政治目標和任務而進行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所以,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全部任務僅僅為“傳道”,即向人們灌輸社會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規范,不重視培養人們的能力和個性,這也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簡單說教”、“硬性育人”現象的普遍存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認識,在實踐中和理論上正逐步趨向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了新變化和新發展,正如有學者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該有政治社會化、知識涵養和綜合方法論熏陶的功能(邱柏生,2005)。現代社會要求綜合開發人的精神潛能和智力潛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適時調整、自我更新,適應并推動社會發展的需要。
通識教育課程與專業課程相比,其功能主要體現在使不同學科的知識能夠融會貫通方面。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維護大學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樹立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哲學思維、強化歷史意識、了解多元文化,培養學生慎思明辨的能力,提升學生想象力、表現力、溝通和交流能力。從總體上看,其主要功能是智育功能,也有一定的德育功能,培養的人應是“健全”公民和“完整”的人格。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在性質和功能方面雖各有側重,但兩者均具有德育和智育的功能。鑒于我國高等教育課程設置的實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主要體現德育功能和導向功能,通識教育課程應主要發揮智育功能和貫通功能,按照二者的相對功能定位進行課程設計,二者相互配合、互為補充,更有利于實現高等教育培養大學生全面素質的目標。
高校思政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良性互動機制的構建,是由兩者現實的條件所決定的。一方面,大學本科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討論事實上面臨著兩個現實的前提:一是大學本科階段的學習時間不可能無限制地延長,這限制本科課程的容量;二是新學科、新知識和各種能力要求層出不窮,要求增設課程或增加教學內容的壓力很大。“人生有涯,而知無涯”成為通識教育在實踐中難行的根本原因。另外,通識教育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哪些知識,我們想得并不清楚,這使現實的高校通識教育的發展面臨課程體系龐雜、課程內容貧乏、師資和教材成了根本性的瓶頸,以致理想高漲,成效卻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明確的政治立場和教學制度安排,有明確的學科歸屬和課時要求,有一支專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教學隊伍,是每個大學生的必修內容。但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際教學狀況看,卻存在著課程內容滯后,所學的內容與中學階段部分重復;過于強調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的針對性不夠;教學方法傾向正面引導和灌輸既成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對于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科學道德、生態道德、心理健康等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強調不夠等問題。要從根本上改善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而通識教育又缺乏制度保障的缺陷,需要改變高校思政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各自為政、獨立運轉的狀況,實現兩者資源的雙向流動。以上狀況的改變,環境關聯性的互動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高校思政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的良性互動涉及課程設置、課程資源整合、教學機構配合、師資力量調配等多種因素,如何協調各種資源的使用、配置等權力與利益關系涉及多方博弈。首先,需要學校整體布局、全面規劃;其次,需要相關人員與部門精誠合作;最后,需要的政策配套必不可少。只有創造這樣的文化環境,才能為高校思政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的良性互動機制的構建提供保障。
以上四個環節的互動,共同影響著高校思政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的良性互動機制的構建。這就好比一臺運轉的機器,每個零部件都正常運轉,才能保障整個機器的正常運轉。當每個環節都充分發揮其特點及作用時,才能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才能保證教學整體效果達到最佳。
[1]石書臣.高校思政理論課與通識教育課程的關系探討[J].中國高等教育,2011(5).
[2]張彧.運用需要理論優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四要素的探討[J].西南農業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3]呂立志.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初探[J].江蘇高教,2009(5).
[4]常紹舜.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系統論思考[J].系統科學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