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鵬/編譯
●在評判科學研究的影響力的時候,評估者必須考慮1)特定評估方法的效果——并且2)公開他們的評價方法。
科學那么多,而時間則少的可憐。置身于浩如煙海的研究文章、數據集和其他成果中的時候,經濟窘迫的研究贊助方和雇主需要一個捷徑來鑒別和獎勵那些重要的工作。他們的選擇多種多樣:研究的影響力現在被看作是一個多維度的事情。
《自然》在這期的專刊中,探討了一些對研究影響力進行追蹤的傳統方式和新興方式。并指出,要由相關機構和經費贊助者來選擇他們的偏好,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評估方案需要考慮到兩個重要的因素。
第一,意識到特定評價手段具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影響。比如,如果研究成果發表在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期刊——《細胞》,《自然》和《科學》——其中之一上,那么這個研究就是特別重要的。對于上述觀點的過分強調會讓科學家雄心勃勃地思考他們的研究目標,這可能是一個有益的嘗試。但是這也有可能會導致科學家們在發表重大成果方面面對過大的壓力,比如導致為發表而發表的問題。
下面這種觀念可能是錯誤的,即發表在一個引用率較高的期刊(根據其影響因子來測度)上的某個研究成果就一定是重要的。因為《自然》已經多次強調了這樣一個狀況,即同一期刊上的兩篇文章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引用記錄。最好把目光聚焦于某一文章的引用量、訪問量和下載量方面——并且還要意識到這些評價方法在不同的學科中是不同的。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強調科學研究對經濟的影響力可能會促使科學家思考去證明納稅人對他們的研究工作進行資助的正當性,但是也存在著一種風險,即導致他們對毫無意義的專利以及考慮不周的衍生公司的分心。
第二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評價人員要明確說明他們所采用的方法。公開性是獲取信任的關鍵要素之一。評價人員應該發布如何對評價進行計分的范本,以及闡明為何如此計分的原因;如有可能,最好的做法應該是發布全部數據。否則研究人員可能有正當理由對這種做法感到懷疑。
當科學家們抨擊這些評價手段的時候,他們的論據有時候是基于不相關的術語之間的混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討論擴展成了對影響因子濫用的抨擊,而不是對可能的評價范圍的考慮。期刊引用率的評價方法獲得了具有誤導性的地位,因為期刊的名字碰巧包括了文字的影響力——可以進行大范圍辯論的語義協同性。
當評價人員沒有注意到我們上述兩個因素的時候,反對影響力評價的聲音是最強烈的。在這些例子中,評價人員盲目地選擇評價方法,而沒有對其負面效果進行充分考慮,或者他們對評價的方法論不是遮遮掩掩就是反復無常。如果評價人員想獲得科學家對其工作的接受——而不是鄙視,他們最好注意到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