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何時學生也愛穿?
學生校服問題由來已久,而且問題多多。比如,尺寸肥大、款式過時、做工粗糙、顏色單一、不分男女等等。學生不滿意自己的校服,幾成普遍現象。據一項調查顯示,80%的中學生穿校服不是自愿,而是出于學校要求;對于校服,學生們能不穿就不穿。
近八成學生不愛穿自己的校服,這怎么說都是一件說不過去的事情。青春年少的學生,天然有著對青春和美的追求,對個性和自我意識的張揚,可是,我們的校服不僅不能滿足學生的這些需求,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抑制和束縛——這樣的校服怎么能讓學生喜歡呢?
反觀日本的校服,對學生來說那不僅是學校的標志,更是時髦的象征。他們的校服設計有著強烈時代意識,能夠隨著流行的變化,不斷汲取時尚元素,對校服加以改進。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日本校服形成了一種符合本國文化的獨特品質:男生校服陽剛帥氣,女生校服嫻雅可愛。以至于許多女學生畢業后,仍然喜歡三五成群地穿著校服外出。
不妨設想一下,假如中日兩國的學生穿著各自的校服相遇,那么尷尬和不堪的是誰?失去尊嚴和自信的又會是誰?相信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盡管我們也口口聲聲說“以人為本”、“為了學生的一切”云云,但從對待校服這個細節來看,我們實際做的其實還遠遠不夠,至少沒有充分尊重與呵護學生愛美的天性。
我們的校服問題,其實折射出教育的某種傾向或弊端。一直以來,我們教育的最大旨歸就是在追求分數和升學率,與這些指標無關的,往往都不在被關注、被重視之列。更重要的是,對于諸多“外在美”的表現形式,我們傳統的教育觀念總是有意無意地排斥、輕慢。在這種語境下,校服的尷尬遭際便自然而然,不可避免。
可是,千萬不要忘了,校服既然加諸學生,便當然成為教育的一部分。一方面,校服是校園文化或辦學品質的一個載體,我們的教育服務到底怎樣,對“人”的尊重與成全有多少,一定程度上經由校服就得以直觀體現;另一方面,校服與一個人的內心期待有關,一件好的校服,可以激發學生對學校、對生活、對自身以及他人的悅納和熱愛。
從這個意義上講,關注校服不止是關注學生的穿著,更是對人的心靈的體察與關切,對人的精神成長的呵護與成全。不知什么時候,我們的校服設計也能做到得宜、時尚、美觀,讓天性愛美的莘莘學子,不再為校服所困,甚至羞于穿著校服;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歡,都愿意穿、愛穿,并且深深珍視,像珍視自己美好的年華。
子瑜 安徽蚌埠
讀者信箱: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將您關于教育的每一點想法發送至the_educator@126.com。
讀者QQ群:12779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