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阿信
“阿福童”的貴州故事
文_阿信
2012年3月,我的好友王勝來貴州鳳崗推廣新教育。談話間,王勝慢條斯理地告訴我他們正在推廣的阿福童項目。
看我沒有聽明白,加了一句:“說白了,就是培養經濟公民!”
我很感興趣,他又給我詳細介紹了阿福童的核心理念:認識自我并探索自我,權利和責任,儲蓄和消費,創業……
這個項目觸痛了我的內心。因為這幾項核心理念正是我在自己以往的教育中所缺乏的。雖然畢業于所謂的名牌大學,但我經常捫心自問,深感一生的遺憾就是沒有盡早地認清自我、缺乏長遠的眼光和經營意識。我人生大部分的不自由和傷痛都來源于此。
我有時也去貴州鄉村,深知那里的孩子們初中還沒畢業就有很多人要背上背包外出打工,即使考上大學又能怎么樣?我問過幾個大學畢業后,被社會折磨了幾個月后的孩子:“你現在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回答差不多:“大學里面學的東西完全沒有用!”
我想,貴州的孩子接受了阿福童教育,即使他進入社會之初,還是不得不當苦力,打短工,進富士康,但阿福童公益課程教給他的權利、責任、計劃、自我意識、團隊意識和創業精神,一定有助于他們中的有些人自主創業,過有計劃、有步驟、有盼望的人生。
于是我決定在貴州協助王勝先生推廣阿福童。
推廣阿福童的第一步是開展本地教師培訓。由王勝創建的上海百特教育公益基金提供資金,我則負責召集30人左右有興趣從事阿福童的教師和志愿者。我給我認識的一些學校校長打電話,介紹課程。校長都說好,但大多數對自己學校教師的培訓不熱心。這不讓我覺得意外。協助心平基金會在貴州開展捐贈圖書活動的過程中,我已經明白你不要以為你是贈送優質精美的圖書給學校,校長就一定歡迎。未必。因為校長不需要。這不是他的政績。
在這個工作的過程中,我學習一個功課,就是耐心地尋找那些有需要的學校和校長。
2012年5月26日,阿福童在貴陽第一次培訓。來自威寧、盤縣、丹寨、都勻、羅甸、貴陽等地的36名老師和志愿者參加了培訓。
這個課程真實地踐行了王雄的理念:“我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自信和勇氣,敢于獨立思考”。
期間,參加過5月26號培訓的孫方紅打電話給我,說她從支教的羅甸回貴陽了。由于走了一段泥路,她的褲腳、鞋子上沾滿了泥巴。孫老師有40多歲。聊天的時候,她告訴我,她本來是貴陽一個國有企業的中層管理干部,去年一個好朋友突然去世了。她突然覺得要馬上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她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支教。辭職后,沒有教師資格證的她來到貴州羅甸的董王鄉,常住那里教孩子們讀書。
臨走,我告訴孫老師,今年夏天阿福童計劃在揚州做教師培訓,邀請她參加。孫老師一口答應。
2012年6月1日,孫方紅、漆國靜、蒲璐美三個女孩在貴陽正式成立起蒲公英支教營。漆國靜把自己的家貢獻出來做辦公室,自帶汽車當司機,在辦公室,我還看到剛從大學畢業沒有幾年的甕安女孩蒲璐美。小美在大學時就開始做公益,在這個利欲熏心的時代,她深深地愛上了公益。于是,大學一畢業就跟著漆國靜干上了公益。三個女孩子都是身兼數職,為了公益無怨無悔的在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