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慧
(濟南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022)
政黨認同是政治主體對政黨尤其執政黨的內在認同和情感歸屬,它是任何政黨上臺執政與在位執政的基礎。中國語境下,執政黨認同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礎,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存續和國家穩定發展的必要前提。社會轉型期,伴隨現代性的深入發展,中國共產黨把政黨認同“建立在政績基礎之上的努力產生了可以被稱作政績困境的東西”。[1](p59)突破政績困境,建構新的政黨認同路徑成為擺在中國共產黨面前的迫切任務。軟實力作為影響與號召民眾的能力,成為當下中國共產黨突破政績困境、建構新型政黨認同的路徑選擇。
政黨認同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奧格斯·坎貝爾在1960年提出的,他認為政黨認同是“個體在其所處環境中對重要的群體目標的情感傾向”,就是選民“在心理上對某一政黨的歸屬感或忠誠感”,[2](p121)是選民的一種非理性行為。此后,政黨認同概念和理論引起了學術界的持續關注和研究,其應用范圍不斷拓寬,對其內涵的界定也逐漸趨向理性。經過50多年的發展,政黨認同已成為當下研究大眾政治行為和政黨政治發展的核心理論。
西方競爭性政黨政治背景下,學者們多通過對選民及其在選舉時對政黨的投票來研究政黨認同及其影響要素。西方學者認為,民眾政黨認同的形成最先是家庭社會化的結果,隨著其不斷成長和社會地位與角色等的變化,其他影響民眾政黨認同形成與改變的因素不斷凸顯:以坎貝爾為代表提出的密歇根模式認為,雖然政黨認同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特質,但在競爭較為激烈的政黨選舉中,選民的議題偏好和對候選人的好感等“短期沖擊因素”會使個體的政黨認同發生變化;[3](p31)后來,菲奧里納從理性選擇的視角指出,政黨認同是隨著選民對政黨的執政績效評價和預期而不斷變化的。綜觀西方學者的研究,政黨認同作為選民對政黨的一種相對持久的心理認同和情感歸屬,不是穩定不變的,它伴隨選民對議題、候選人形象以及政黨的執政績效等評價的變化而不斷變遷。
在中國政治學研究中,政黨認同一直被界定為一種較高層次的認同。中國學者王慶兵把政黨認同界定為“選民個體對執政黨體系的總體評價,將政黨認同的轉換歸結于客觀環境以及政黨與公民個體客觀關系的相互作用,而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心理依戀現象”。[4](p21)柴寶勇指出,政黨認同是政治認同的一種,是政治主體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對政黨所產生的一種思想、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是其對政黨作出的一種心理反應和行為表達,包括政黨認知、政黨情感、政黨評價和政黨認同行為四個層次。[5](p64-67)
綜上所述,政黨認同是指政治主體對政黨所產生的一種心理認同和情感歸屬,在政治和社會實踐中具體表現為對政黨組織的信任、政黨價值觀的認同、政黨方針政策的擁護以及對成為政黨成員的向往等。政黨認同是任何一個政黨獲取和維護執政地位的必要前提。一個政黨如果不能獲取政黨認同,“那么,它就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住群眾(對它所持有的)忠誠心,這也就是說,就無法永久地保持住它的成員們緊緊地跟隨它前進”。[6](p264)
“軟實力”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院長約瑟夫·奈提出的。政黨政治時代,將“軟實力”概念從國家層面引入到政黨政治領域,是社會轉型期中國共產黨重塑新型政黨認同的迫切需要。政黨軟實力是相對于硬實力而言的。政黨硬實力主要指黨員數量、組織結構以及所能動員的社會資源等方面所衍生的對民眾的影響力和作用力,而政黨軟實力是一種由政黨文化衍生出的吸引、號召、說服和感染民眾的能力。“政黨文化是政黨認同的重要方面和客體依托,政黨文化的變動性也意味著政黨認同的變動性”。[7](p297)政黨軟實力在政黨認同中的效能發揮是通過一定的資源,即政黨價值觀、綱領政策、民主制度和政黨形象等來獲取和實現的。
政黨價值觀是指政黨在長期的政黨實踐中形成并被黨員一致認可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取向等,它是政黨文化的核心內容。政黨政治時代,政黨認同的獲取離不開先進政黨價值觀的支撐。首先,先進的政黨價值觀對民眾具有吸引功能。“一個政黨能夠吸引一定數量的人群,是因為它的主張引起了這些人的興趣,在思想上產生了共鳴”。[8](p209)政黨認同是一個民眾慢慢接受一個政黨并不斷向其靠攏的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與社會主流價值相一致的先進政黨價值觀是使民眾對其產生心理認同和情感歸屬的價值憑據。其次,先進的政黨價值觀對民眾具有激勵功能。政黨價值觀內含一套以特定的信仰和信念為基礎的價值理想,它對民眾具有很強的激勵功能,民眾在受價值理想的激勵過程中,不斷地強化對政黨價值觀的體認和熟悉,并自然而然地衍生出一種對政黨價值觀的內在認同。再次,政黨價值觀的穩定性決定了政黨認同的相對持久性。政黨價值觀是一套相對穩定的價值取向,立足于這套穩定的價值取向而衍生的心理認同也具有相對持久性。
民主制度是政黨文化在制度層面的主要體現,是政黨軟實力在政治維度的資源構成。健全的民主制度是社會轉型期中國共產黨提高政治公信力和獲取持久認同的長效機制。首先,民主制度的正義價值能夠激發民眾對政黨的內在認同。“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9](p1)如果執政黨能夠在內含公平正義價值的制度規則內執掌國家權力和管理國家社會事務,那么政黨就會在民眾內心演變為正義的維護者和踐行者,從而引發民眾的內心好感和認同。其次,民主制度的參與旨趣為民眾了解和認同執政黨提供了平臺。在健全的民主制度體系內,民眾真正參與到國家事務管理和公共決策制定中去,這為其在參與過程中與政黨結成“命運共同體”、在體驗“人民當家作主”過程中衍生政黨認同提供了廣闊平臺。再次,民主制度是穩定民眾對政黨自愿認同的固化劑。具有穩定性和強制性特點的民主制度為民眾預測政黨行為和展望未來發展態勢提供了固定的框架,降低了任意政令及其不確定性對民眾的沖擊,是政黨穩定民眾對其自愿認同的固化劑。
綱領政策作為政黨文化在行為層的主要體現,是政黨軟實力資源的重要構成。政黨政治時代,綱領政策是一個政黨整合和實現民眾利益的有效載體,也是決定其能否贏得政黨認同的重要因素。政黨認同是民眾對一個政黨逐漸認同和情感歸屬的過程,而這個認同和情感歸屬的產生是以民眾利益的獲取和滿足為前提的,離開一定的利益支撐和滿足,政黨認同將失去最基本的資源保障,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的,“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10](p146)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利益、實現利益最大化是理性人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政治生活的主題。在政黨政治實踐中,民眾會因自身受益于政黨的綱領政策而催生出對政黨的認同和支持,反過來,民眾也會因成為政策惠及的邊緣人或不能共享發展成果而拋棄自己曾經支持和認同的政黨。
政黨形象是政黨文化在物質層的重要體現,是政黨軟實力在道德維度的資源構成,也是吸引民眾對政黨產生好感進而獲取政黨認同的重要方面。首先,優良的黨風是政黨感染和吸引民眾認同的重要力量。“道德畢竟代表了一種社會的或民眾的或民心的價值要求,它從根本上給予政治價值合理性根據”。[11](p106)優良的道德規范和黨風是凝聚人心和感染民眾的巨大力量,是政黨獲取政黨認同的重要資源。其次,黨員尤其是政黨領導人的高素質為獲取政黨認同提供了人格基礎。黨員尤其是政黨領導者的高素質蘊含一種個人魅力,這種魅力能夠轉化為一種對黨員及其所在政黨的向心力和吸引力,從而引發民眾的情感認同和行為支持,正如美國政治學家伊斯頓所分析的,“如果成員認為新的當局者個人是值得信賴的和關心社會的,或者用韋伯的話來說,是應召而來的,那么,當局者的合法性就不可否認”。[12](p365)
當下,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模式造就的政黨認同因經濟本身的短暫性和流變性等局限慢慢陷入困境,加之發展成果并未實現社會共享而引發的一系列矛盾,大大降低了民眾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和認同。新形勢下,不斷優化政黨軟實力資源,大大提升中國共產黨軟實力,成為迫切任務。
新形勢下,培育先進的政黨價值觀,不僅是提升中國共產黨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塑造民眾對中國共產黨價值認同的有效途徑。首先,實現政黨價值觀理想性和現實性的有機統一。政黨的價值理想應該立足現實而面向未來,脫離現實、在短期內無法實現的理想容易造成黨員和民眾的挫敗感,從而削減政黨價值觀的吸引力和號召力。其次,實現政黨價值觀穩定性與靈活性的協調統一。政黨價值觀具有相對穩定的特點,但相對穩定不等于一成不變。換句話說,政黨價值觀必須是靈活的,必須隨著時代變化、社會發展而不斷創新和豐富,這樣才能夠不斷“得到新的團體的忠誠擁護,或者作為外在條件變化的結果而得到舊的團體的忠誠擁護”。[13](p58)再次,實現政黨價值觀階級性和大眾性的有機統一。階級性是政黨的本質屬性,也是政黨價值觀的內在要旨。但作為執政黨,政黨價值觀除了要體現本階級的利益要求之外,還必須整合社會各階級階層的主流價值觀念,必須內含人類所共同追求和創造的文明成果。
社會轉型期,秉持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完善權威的民主制度體系,是中國共產黨獲取政黨認同的必由之路。首先,從內容角度出發,設計健全的黨內外民主制度體系。唯一合法的長期執政地位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一方面應該完善黨員民主權利保障制度、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黨內選舉和監督制度等黨內民主制度體系,另一方面應該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完善國家基本政治制度,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等。其次,從過程角度出發,制定嚴謹完備的制度條文,杜絕制度“缺位”或“乏力”帶來的不良影響;培育民眾的制度意識,把外在的制度條文內化為民眾的自覺行為;樹立科學的制度設計觀,抓好制度的落實和創新,切實發揮制度的實踐效能。再次,從內在價值出發,保證所立制度均為“正義之制度”。對于那些缺乏或背離公平正義原則的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都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第四,從特征視角出發,切實保障制度的權威性、剛性和相對穩定性,大大提升制度執行力,這樣才能堅定民眾對現代政治制度的信仰,才能真正發揮對民眾的規范和制約功效。
社會轉型期,關注民生,制定和落實惠民的綱領政策,是中國共產黨獲取政黨認同的有效手段。首先,轉變政策理念,堅持以民為本。要做到以民為本,中國共產黨必須對國情社情黨情和廣大民眾的意愿進行深刻分析和準確把握,真正把絕大多數民眾的意見和訴求加以綜合,變成中國共產黨的惠民政策,真正做到“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其次,確保綱領政策的公共性。從本質上看,政黨是代表社會中“部分”群體和階層利益的,但一個政黨要想獲得民眾的認同就必須“在派性和整體控制、忠誠于黨和忠誠于國家、黨的利益和普遍的利益之間保持平衡,政黨才能安全地運行在其軌道上”。[14](p98-99)因此,作為執政黨,要想獲取政黨認同,必須自覺地用“整體”代替“部分”,以“公共性”替換“狹隘性”,避免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被少數強勢團體所“綁架”。再次,狠抓政策落實,保證政策切實落到實處。為此,中國共產黨不僅要強化廣大黨員干部貫徹執行黨政方針政策的心理認知和具體行動,還必須保證不同領域和環節的政令暢通,加強對政策部署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將政策部署落實情況作為考核和晉升黨政干部的重要標桿。
社會轉型期,中國共產黨要塑造民眾的道德認同,必須培養和打造一支為政清廉、勤政親民的干部隊伍和具有高尚人格和道德形象的黨員隊伍。首先,在“入口處嚴把質量”,吸收那些在不同工作領域和崗位上道德品質高尚、業務素質過硬、工作能力突出的優秀人才加入中國共產黨。其次,對廣大黨員干部進行黨性黨紀黨風教育。以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抓手,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以道德建設為基礎,引導黨員、干部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再次,定期對黨員、干部開展業務培訓。結合工作崗位的特點,不斷創新學習形式,大力發揮網絡等新型教育手段的作用,對廣大黨員進行領導科學、市場管理、專業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教育,不斷提高廣大黨員干部的業務能力。最后,依托輿論媒體,積極向民眾傳遞務實、勤政、親民的形象與作風。社會轉型期,中國共產黨可以通過電視、報刊、網絡等,公開向民眾傳遞其懲惡反腐的決心,公開展示其解決重大事件的思路和進展,有效傳遞其“為人民服務”的良好形象,這能夠克服傳統“口口相傳”速率不高的弊端,快速贏得民眾的好感與認同。
[1][美]亨廷頓.第三波:20 世紀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聯書店,1998.
[2]Angus Campbell. The American Voter[M].New York:John Willey&Sons,1960.
[3]DAVID KNOKE.Political Network:The Structural Perspectiv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王慶兵.發展中政黨認同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5]柴寶勇.論政黨認同的含義及其要素[J].探索,2009,(1).
[6][德]尤爾根·哈貝馬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M].郭官義,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7]王韶興.政黨政治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
[8]王長江.政黨現代化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9][美]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高兆明.倫理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2][美]戴維斯·伊斯頓.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M].王浦劬,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13][美]道格拉斯·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陳郁,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4][意]G.薩托利.政黨與政黨體制[M].王明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