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蓮
(湖北美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湖北是紅色的熱土,在這塊土地上曾經演繹了許多紅色的激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湖北既是中國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和大革命運動的中心,又是中國革命武裝奪取政權的重要策源地,中國工農紅軍的主要誕生地和中國革命勝利的主要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形成了波瀾壯闊的紅色革命文化?!岸摺贝罅T工、武昌農講所、“八七”會議、黃麻起義、鄂豫皖和湘鄂贛根據地、八路軍辦事處、新四軍辦事處、新四軍五師司令部、中原突圍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革命活動的舊址舊跡,都構成了湖北紅色資源的主要內容。深度挖掘這些資源,加速發展紅色產業,對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推進湖北文化強省及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和現實意義。
湖北留下了許多千古傳唱的紅色故事,可歌可泣的紅色遺跡,永垂不朽的紅色精神,形成了數量多、分布廣泛;品質高、主題鮮明;多樣化、互補性強的紅色資源特色。湖北的紅色歷史幾乎貫穿了中國革命的全過程。辛亥革命在武昌打響第一槍,掀開了中國歷史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頁;大革命時期曾一度成為全國革命的中心;八七會議開始了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中共長江局曾是國民黨統治區的抗日運動中心;京漢鐵路大罷工,把中國工運第一次高潮推向頂點;中原突圍開始了中國共產黨從局部自衛戰爭向全國解放戰爭的轉變;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開始了解放戰爭從戰略防御向戰略進攻的轉變,成為奪取全國勝利的偉大轉折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幾乎覆蓋了湖北全省,革命歷史遺址、烈士陵園、會議舊址、博物館、名人故居等多種紅色資源遍及全省各地。此外,湖北除擁有與其他地區相似的紅色山區生態文化之外,還特別擁有以河湖港汊為背景的獨特的湘鄂西紅色文化,成為發展紅色產業的特色和資源優勢。
1911年,湖北革命黨人首揭義旗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一舉傾覆了清王朝統治,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構筑了史無前例的首義文化內涵。作為“首義之區”的武漢,首義遺蹤處處,紀念設施種種,紅樓成為紅土地上最為深刻的記憶。樓前的同心廣場,寓意“兩岸一心,和平統一”。當年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拜黃興為將的“拜將臺”紀念牌,與起義門、楚望臺舊址、首義碑林、《首義烽火》大型雕塑遙相呼應,向人們展示著武昌首義精神的歷史場景,并與洪山施洋烈士陵園、長春觀、寶通寺等共同構筑了頗具特色的“城市名片”。“首義文化”是武漢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荊楚文化的延伸和傳承。“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惟楚有才,深固難徙”的荊楚文化基因,熔鑄了武昌首義志士的人格品質,創造了劃時代的歷史壯舉?!案覟樘煜孪取笔鞘琢x文化的核心,也是辛亥革命的特色。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首義精神是歷史留給湖北人的寶貴財富,它所具有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深遠。它不僅屬于湖北,更應該成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共同珍視的文化遺產。
大別山是湖北紅色資源的富集地,也是湖北紅色旅游開發的重拳,已被列為全國十大紅色旅游景區。武漢——麻城——紅安——(新縣——信陽)是全國30條旅游精品線路之一;紅安烈士陵園、麻城烈士陵園、羅田勝利烈士陵園、英山烈士陵園是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大別山是中共早期建黨活動的重要區域,黨的“一大”13名代表中就有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3位大別山人。這里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在這里組建了紅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革命武裝力量,數十萬大別山子弟踴躍參加了中國革命。在工農紅軍隊列中,曾經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黃安人;每4名英烈就有一人來自黃安;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44萬大別山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和王樹聲、韓先楚、陳再道、陳錫聯、秦基偉等200多名開國將帥,創造了“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的將軍文化,以及特有的“紅安精神”,這些“紅色之星”光照千秋,其豐功偉績永垂不朽??谷諔馉帟r期,李先念在這里率新五師縱橫馳騁,組織了著名的中原突圍;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在這里贏得了高山鋪戰斗的重大勝利,為共和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里留存的遺跡遺址舉不勝數,是湖北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和共有的精神財富。
大別山區人杰地靈、名人薈萃。其中,政治名人:董必武、陳潭秋、李先念、林育南、張浩、包惠僧、徐壽輝;軍事名人:王樹聲、韓先楚、陳再道、陳錫聯、秦基偉;科教名人:畢升、李時珍、龐安時、萬密齋、李四光、熊十力、王亞南、彭桓武;文化名人:黃侃、聞一多、胡風、馮文炳、葉君鍵、余三勝、王葆心、余叔巖、熊兆政、周濯街、劉醒龍;還有宗教名人:僧粲、道信、弘忍、慧能、來果、本煥、游玄德;客籍名人:鮑照、杜牧、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李白、辛棄疾、李贄、吳承恩、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馮夢龍等。名人文化資源及其所產生的名人效應,構筑了大別山獨具特色的名人文化,形成了政治、軍事、科教、民俗、宗教等多種元素疊加的文化內涵,與革命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共同構成了大別山區經濟發展的可整合優勢,其拓展開發的前景廣闊。
與此同時,大別山脈縱貫湖北十個縣市區,處于中國四大主體旅游客源市場的交接點,長江水運與多條高速公路、鐵路主干線、國際航空港口等交通網絡縱橫交錯,這種承東啟西、南北對接的區位優勢,也為紅色資源的開發及紅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荊楚大地歷經蹉跎歲月,留下了輝煌燦爛的史前文化、博大精深的荊楚文化、地域鮮明的巴楚文化以及生機勃發的近現代文化,還有風景獨秀的山川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奠定了湖北文化資源整合及其產業化發展的雄厚基礎。
楚先民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進取精神、“撫有蠻夷,以屬華夏”、“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開拓精神著名于世,特別提倡融匯南北,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使長江文化與中原文化相互交融,鳳文化與龍文化的相互補充,形成了南北兼容、東西合璧、絢麗多姿的湖北文化特色。從上古先民的容納三苗文化遺傳,匯聚中原文化、吳越文化以及巴文化,到先秦、秦漢的儒道相安,再到吸納佛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以及近代西方文化的引進,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湖北文化都表現出了不拘束、不狹隘和多樣化的特征。與此同時,深厚執著的愛國主義情懷一直猶如一根紅線貫穿于湖北文化發展的始終。[1](p203)從憂國憂民的屈原,卞和獻玉、昭君出塞、木蘭從軍,到現代愛國詩人聞一多,激情燃燒的紅色歲月,再到頑強拼博的抗洪精神,都無不體現著湖北人民忠貞不渝的愛國主義情懷,這些必將成為湖北文化強省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及可以整合開發的資源優勢。
湖北紅色文化資源尚處在淺層次的開發階段,其利用效率較低。具體表現為:
第一,管理體制不順。紅色資源開發涉及到多個文化部門和單位,管理體制問題嚴重制約了紅色資源的市場開發。當前,盡管文化體制改革在不斷深化,但管理行政部門條塊分割,各相關部門又缺乏相互制約及協調的機制,使紅色資源產業化缺乏應有的活力與動力。例如一個風景區同時屬于城建、宗教、文物、林業、水利等多個部門管理,各部門各司其政甚至相互掣肘,必然增加市場化開發的難度。
第二,開發資金不足。紅色資源開發利用是一項系統的文化工程,涉及景區景點建設,旅游公路建設,通信電力建設,垃圾及污水處理,宣傳促銷等公共服務的多角度,它們都需要巨額資金。而紅色資源多處于邊遠落后地區,如果基礎設施配套嚴重不足,難以滿足開發利用的需要,開發商的積極性也不會很高。就目前說來,各級財政紅色資源開發的專項經費較低甚至缺失,也制約了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再加上,投融資的體制機制嚴重滯后,國有資本在紅色文化行業中布局過于分散,也是造成紅色資源產品轉化率很低的重要原因。
第三,特色經營觀念不強。在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的今天,特色與創新就是生命力。由于資金不足,紅色文化開發處于低標準、低水平的淺層開發狀態,特色經營的理念不夠強。具體表現為紅色產品開發的同質化、單一化、程式化,直接影響了現有紅色產品的震撼力,難以形成購買力和消費力,同時也會增加開發成本,直接影響了開發者與經營者的積極性,造成產業價值鏈的嚴重缺失。
第四,宣傳促銷力度不夠。當前湖北正值文化發展黃金期,同時也是矛盾凸顯期,利益訴求更為復雜,宣傳工作必須先行。對紅色文化產品的戶外廣告、網絡及媒體的宣傳力度較弱,整體投入不足,特色不鮮明、創意效果不力,難以實現紅色文化產品的價值轉化。
第五,復合型管理人才缺乏?,F階段紅色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既懂經營又善管理的復合型專業人才不多,不能有效地駕馭紅色資源的深度開發與拓展利用,直接制約了紅色文化產品的市場化及其產業化,間接地造成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缺乏系統的規劃和個性化設計。
第六,資源整合利用不多。部分紅色革命老區,除擁有紅色文化資源外,同時還有綠色(風光)、古色(建筑)、通俗的民間文化資源以及其他綜合資源,這就需要加強多種資源的優勢整合。但目前,普遍存在著對不同地點的紅色文化資源整合不夠、對同一主題的不同紅色文化要素忽視整合、對紅色資源與其他顏色資源的整合不重視等,使紅色資源的開發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利用整合不足等一系列問題。
第七,部分資源破壞性開發甚至被濫用。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擅自拆除或改建紅色文化遺址,導致嚴重的建設性破壞。首先,一些現代建筑群包圍了紅色遺址,使其成為一座孤島。其次,由于人們對紅色文物價值的認識不夠、對紅色文物修復保護的法定程序不了解、對文物修復保護的關鍵技術還沒有掌握,也導致部分建筑不能按原貌修復,甚至面目全非。同時,有些開發商不惜以犧牲紅色資源為代價,一味追逐經濟效益,或將紅色元素進行不當的商業化或藝術化處理,致使被濫用等現象時有發生,都使本身就很脆弱的紅色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人為破壞或者自然損壞。[2](p126)
在建設先進文化的歷史背景下,紅色文化產業應該作為主流產業、優勢產業,成就中部崛起的跨越式發展。這就需要政府給予政策性扶持,強化紅色文化產業的引領作用。
首先,通過精心策劃,圍繞紅色辦產業,引導湖北文化的發展走向。按照中央“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鞏固提高、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總體要求,針對當前紅色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整體部署,制定切實可行的大政方針。特別是要加大紅色資源開發的財政資金投入,加強用地、稅收、信貸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優先支持革命老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紅色產業成為文化強省的重要支撐點和著力點。
其次,通過設立紅色文化建設專項資金,加大對紅色文化企業的扶持,特別要支持紅色旅游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服務能力的創新提升,對于重大紅色主題創作、非物質紅色文化保護、紅色文化人才建設,將其列入省市各級財政年度預算,由文化強省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以項目形式組織申報。并且制定“紅色文化產業發展扶持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用好“紅色文化產業扶持資金”,重點扶持有潛力的紅色文化中小企業。對重大的紅色文化建設項目,由文化強?。ㄊ校┙ㄔO領導小組直接調度,在項目立項、政策扶持、銀行信貸、土地使用、配套服務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鼓勵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降低信貸門檻,創新文化金融產品,加大對紅色文化企業的金融支持;并鼓勵、扶持、引導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和境外資本進入政策允許的紅色文化領域。
首先,將紅色文化品牌培育作為文化建設的龍頭工程。政府應該出臺制度,突出紅色文化創意產業策劃工作,大手筆、高起點、高水平充分挖掘和發揮紅色資源的優勢。重點加強紅色文化產品項目庫建設,組織具有影響力的創意策劃大師和文化名人,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響的紅色文化品牌。通過紅色資源的優勢分析,以具有原創性和獨特性的紅色資源發掘,作為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重點發展對象。具體要求湖北省各文化部門應該科學地確立本系統的 “紅色元素”重點扶持對象,制訂與之相配套的實施方案,形成擁有自身特點的紅色文化發展工程,確保未來紅色文化產業發展處于一個相對高的起點。
其次,推行政府協調下的跨領域、跨行業、跨地區合作模式。特別要加強對紅色文化、荊楚文化、三國文化、巴土文化等特色文化的研究,整合優勢,重點打造一批紅色融合多元文化的復合工程。通過聚焦于紅色文化與紅色品牌,遵循“共贏”的市場法則,極大限度地調動、吸收、整合省內外、行業內外的人才、資金、技術等資源,廣泛吸納全社會各界的力量,從制度上破除垂直封閉式的行政管理方式,實行政府協調下的跨領域、跨行業、跨地區合作模式。
其三,組建大型紅色文化集團,打造紅色文化產業“航母”。通過加快實施重大紅色文化產業項目帶動工程,做大做強一批國有企業和紅色企業集團,大力扶持一批民營企業投資開發紅色文化,建設一批紅色文化產業孵化園區,以及各具特色的紅色文化產業基地,重點建設大別山紅色文化產業園、紅安影視基地、紅色數字出版基地、紅色遺址保護區等紅色文化產業“航母”。
如果只重視紅色文化資源的個案開發,勢必影響紅色文化資源的立體開發,不能形成整體的利用效果;如果忽視了各種資源的綜合開發,勢必造成資源的浪費和生態失衡,以至于影響紅色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同一性質或同一主題的紅色資源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
其次,通過找準紅色資源進入市場的最佳視角,成為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切入點,也是實現紅色文化價值轉換的關鍵環節。借助市場細分,明確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積極找尋紅色文化要素的市場定位。再通過培育市場,催生紅色文化產品新的目標群體,積極引導紅色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形成紅色品牌的生產理念和消費意識,提升全社會對紅色主題的認知度,打造強勢的紅色文化市場沖擊力和可持續張力。
再次,紅色資源是有限的,但紅色文化產業的創意是無限的。對于湖北的紅色資源富礦,我們不能拘泥于原始簡陋的資源本身,必須調動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新力和創造力。通過對紅色元素的提煉與組合,對紅色題材的深化與拓展,將現代元素灌注到紅色文化資源的發掘之中,將相關紅色資源有機聚合形成一個新產品;或者對耳熟能詳的紅色故事及其相關文化資源進行再創造構成新產品,或者在新構故事中,融進紅色元素賦予文化產品的紅色意蘊,使紅色內涵在諸多領域獲得更多、更深、更高、更廣的開發。[3](p2)特別需要突出湖北紅色資源的特色優勢,加強與歷史人文、山水生態等多種元素的整合效應,打造一批反映湖北特色以及時代精神的文化產品,以紅帶綠,彰顯紅色搖籃中的綠色生態與古色風貌,自然風光與歷史風貌的綜合效應,使紅色產品系列成為湖北的文化名片。
當前,互聯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在帶來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給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基于數字化信息具有無損復制和良好的傳播性,以及便于保存管理、使用、檢索和查詢等優點,可以將珍貴的紅色文物,經過數字攝影與計算機圖像處理,實現相關圖像信息的完整存儲和再現,有利于紅色文化遺產的最大限度保護。因此,打造紅色互聯網業是推動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
首先,利用互聯網可以為眾多“草根”原創提供廣闊的舞臺,使之成為紅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源地和試驗場,并成為紅色創意產品有效的營銷路徑。無疑紅色網絡視頻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板塊。通過網絡視頻形成一種極具影響力的大眾娛樂形式,以紅色文化價值為依托,以紅色傳奇故事為題材,以高新科技為載體,塑造典型的紅色英雄形象,打造最具湖北元素、最具湖北特色的紅色創意影視,在湖北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心中樹立英雄偶像和精神力量,使紅色視頻成為和諧社會的精神家園。其次,加快培育紅色動漫基地、紅色數字出版基地、紅色數字傳媒以及紅色移動通訊服務等新興紅色文化產業,利用湖北紅色資源富集和通訊發達的優勢,加快紅色文化與經濟、科技、旅游、教育等各領域的深度融合,不斷催生新型紅色文化業態,拓展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空間。
在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下,科學規劃,嚴格程序,及時維護與整治,嚴禁紅色文物毀損甚至破壞性開采。加強各級紅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建設,建立健全紅色文化建檔制度。盡快建立具體情形下的紅色文物遺產保護體系,將革命文物、文獻、紀念性建筑等“紅色文化遺存”強化保護;對重大戰役、重大事件以及民間留存的紅色文物進行局部性保護。對采用現代科技手段設計的景觀景點,要求強化其真實性和完整性,提高紅色文化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其次,加強紅色文化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使紅色文化創意人獲得對創意成果的所有權、支配權,承認發明、創造的榮譽以及成就和價值,并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商業財產。通過規范產權交易、產業運作,使紅色創意產品推向市場獲得商業價值。
加快實施《湖北省宣傳思想文化人才培養五年規劃》,在重要輿論部門、文化企業等領導班子中,要充實一批思想素質好、業務能力強、懂文化、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重點抓好中青年紅色文化研究人才、紅色產業特殊人才的培養,著力造就一批紅色文化名人、名家以及企業領軍人物。通過人才強省,推動文化強省,促進紅色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
[1]李銀安.王海濤,荊楚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綜論[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12).
[2]湖北文化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從文化大省到文化特色強省[J].江漢論壇,2003,(5).
[3]孫和平.四川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