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平
(1.淮陰工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2.上海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上海 200093)
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發展規模已位居世界首位,基本上滿足了社會發展的要求。然而,各界對于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質量的評價卻不容樂觀。統計數據顯示,21.8%的被調查者認為,高校培養的學生完全不符合或基本不符合國家技術發展需要;52.4%的被調查者認為,我國高校培養的工程專業學生質量一般[1]。各項數據表明,急需對我國高等工程教育進行改革。基于此,教育部于2010年提出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旨在通過改革和完善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來培養擁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同時,這項計劃為各高校實現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質量指明了方向。
由于學校、教師、學生、企業等各方面因素的存在[2],地方工科類院校在“卓越計劃”實施過程出現了一些問題,影響了計劃實施效果。本文總結了當前我國地方工科類院校在“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總體思路和具體改進措施,為地方工科類院校有效實施卓越計劃提供決策參考。
根據文獻統計,卓越計劃實施以來存在的主要問題依次在課程設置、師資力量和素質、校企合作方面。
課程體系是實現高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依托,由于理論課教學易于開展和管理,易于考核、投入成本小,長期以來地方工科類院校課程設置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3]。雖然近幾年來加大了實踐環節的比重,但實踐性課程(主要指實驗、實習環節)占的比重仍然偏小,而且由于師資力量的原因,往往實驗背景脫離實際、企業實習流于形式,導致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差、專業技能單一。
教師素質的高低是影響“卓越計劃”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工科類院校的教師不僅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而且要能夠深入實際的業務工作中,將其應用于教學之中。當前地方工科類院校招聘條件對年齡、學歷等有多重限制,使得有企業工作背景的人很難進入到專業教師群體中,而現有專業教師大多在相關專業領域的實踐經驗不足,無相關的企業工程經驗,這種狀況又進一步使得實踐環節脫離實際、流于形式,影響了卓越計劃的實施效果。
目前,校企合作大多是短期合作關系,即使在有校企合作的學校,企業愿意參與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專業也較少,與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并深入合作的意愿并不強烈,這對于地方工科類院校廣泛開展卓越工程師培養工作不利,亟待從各方面提高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加深校企合作程度。
針對上述“卓越計劃”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按照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原則[4],本文提出了從教學環節、師資隊伍建設環節、聯合培養環節著手的改進措施,來逐步提高培養質量,增強“卓越計劃”實施效果。
教學環節是卓越工程師培養中關鍵的環節,可以從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方式改革以及強化實踐教學三個方面進行改進。
1.完善課程體系。在我國高校教學課程體系中,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在一定程度上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提供了保障。專業課程根據專業的不同會有較大的差異,但總體上應增加實踐課程的比例,增加實驗課程設置,加強實驗課程考核,增設企業實踐教學內容,重點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適應能力。
2.改革教學方式。卓越計劃培養標準不僅是使學生掌握相關專業理論、方法、原理,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進行工程實際操作并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卓越工程師培養應以一種更加靈活開放的形式,更加生動地為學生教授工程理論知識。
理論課程可以采用講座課、工程實際案例分析、項目分析、課堂與實驗室相融合等多種教學形式,以更直觀、更生動的方式灌輸理論知識,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實踐教學采用實驗課、練習課、實習課等形式,并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實驗、練習和實習結果進行相互評價,加強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幫助學生鞏固專業理論知識,進而提高學生操作相關專業設備的精準度,加快解決相關問題的效率。
3.加強實踐教學。除加大實踐環節的比重之外,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也很重要,可以按照初級、中級、高級階梯式實踐教學體系來提高實踐環節質量。
在初級實驗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要增加實驗課程的種類,使實驗課程與各門理論課程緊密銜接;另一方面應加強與其他工科院校之間的聯系,爭取實驗室等資源共享,為實驗課程教學環節的順利實施提供充足的資源。
在中級實訓環節中,充分運用校內資源,與校內實訓中心建立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的合作關系,另一方面改革相關課程的考核方式,以校內實訓中心為考核機構,對學生的相關專業技能提出硬性要求,以此激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實訓。
在高級工業企業實習階段,學校要以適應工程實際工作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為目的,要求學生在企業實習階段發現問題并在畢業設計中加以解決,從而使企業實習更有針對性,畢業設計更有實際意義。
4.完善考核環節。嚴格的考核制度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關鍵,因此,地方工科類院校要完善考核環節,豐富考核內容和考核形式。除了采用傳統的閉卷考試形式外,還可采用演講等方式考查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分析能力;采用演示、報告等形式考查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質量評估環節中,企業應起主導作用,邀請企業成員加入學院教學質量考查團,以用人單位的視角評價學生的各項能力。
在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建立起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師資隊伍非常重要,可以從擴大師資規模、調整師資結構、建立相關制度三個方面完善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要使學校師資規模符合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要求。地方工科類院校應通過與其他工科院校聯合、共辦的方式,擴大辦學規模,和更多國外優秀院校建立合作關系,從而增加國內外專業教師的數量。
其次,應調整好各類教師在師資隊伍中所占的比例,特別是提高實踐能力突出的專、兼職教師所占的比例,強調“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同時,要引導教學型教師參加企業實踐活動或應用科研活動,以提高教學型教師的實踐能力,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最后,學校可以試點建立起導師問責制、雙導師制。導師問責制是指導師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學生,并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給予適當幫助,確保學生能夠符合專業發展的要求。雙導師制是指學生在進行畢業設計時,接受學校專業教師和企業實習指導工程師的雙重指導,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畢業設計的質量,而且有助于促進高校與企業、教師與工程師之間的聯系。
采用聯合培養模式,可以有效彌補院校自身師資力量、實驗條件等方面的不足。可以通過校企聯合、校校聯合來提高培養質量。一方面,建立校企聯合會,邀請有合作關系的企業參加,為企業未來實現人才、科研等需求提供便利。同時,建立校企聯合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同申請、研究科研項目,讓高校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在企業得以實踐、轉化。另一方面,與其他工科院校合作,構建較大較強的合作培養院校,吸引更多國內外工科院校與本校建立聯合培養項目,提高學校的國內外交流程度和教學質量。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重大改革項目,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問題,需要地方各高校更新落后的工程教育理念,積極探索卓越工程人才培養的規律和方法,全面提高我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1]李宛蔚.新形勢下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問題及成因[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3):34-36.
[2]羅家莉.更新工程教育理念,培養卓越工程人才[J].北京教育,2011,(9):16-18.
[3]周超.當前高校教學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27(5):58-60.
[4]張泊平,李國慶.地方本科院校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許昌學院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為例[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6):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