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介
在本期開始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討論”專題中,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郝曉光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中去認識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哲學》一文中認為,無須回避,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個新中國的立國之本,面臨著話語權受到削弱的危險。馬克思主義理論所闡述的社會基本矛盾并沒有退出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的歷史舞臺,關鍵是要發展馬克思主義,以進一步解釋變化了的世界。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源泉、動力、目的,都在于實踐。正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所給予的理論勇氣,在仔細觀照中國現實的基礎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首當其沖是要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剩余價值學說。
強調政治忠誠并非中國歷史和當代獨有。湖北警官學院思政課部教師、博士徐霞和空軍預警學院科研部教師、博士邵銀波在《論西方傳統政治忠誠觀》一文中提出,西方傳統政治忠誠思想淵源流長,積淀深厚,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思考,對現代西方政治文明和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湖北省工業化快速發展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湖北省工業化快速發展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及對策研究》一文中,長江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管理學博士曾靖提出,湖北在實施“工業興省戰略”中要不斷認識和處理好工業化與糧食安全的關系,在推進工業化快速發展中要確保糧食安全。
在中國地震局教師科研基金項目和中國地震局法制工作項目的成果《突發公共事件預警的法律機制研究——以地震預警為例》一文中,防災科技學院講師、法學碩士李一行認為,突發公共事件預警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是政府實現危機管理科學性和有效性的現實方法。應通過地方先行,及時修法,制定專門規范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的法律等途徑,完善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的法律機制,更好地實現突發公共事件預警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