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
(濱州市鐵路局,山東濱州256603)
濱州鐵路科學發展研究
張巖
(濱州市鐵路局,山東濱州256603)
“綠色鐵路”是一種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交通運輸理念,其核心內涵是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以實現新興城市鐵路設計、修建、運營和管理的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的。濱州的自然和社會生態環境決定了濱州鐵路科學發展的方向應是建設“綠色鐵路”,即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重點,強化生態保護,重視自然恢復、集安全、生態環境與景觀一體的綠色鐵路建設理念與技術體系,切實解決工程建設中突出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綠色鐵路;濱州鐵路;科學發展
“綠色鐵路”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包括鐵路建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地質災害防治,以及鐵路運營、維護中的污染控制治理等諸多方面。
綠色鐵路是以環境價值為尺度,運用各種綠色技術,在確保鐵路運輸的安全、快捷、高效的條件下,不斷減小鐵路及配套設施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具有良好的經濟效果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鐵路。它包括了鐵路及配套設施如車輛、站場等從“勘測選線——施工建設——運營維護——報廢回收”的所有環節。
具體地說,綠色鐵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持續發展。綠色鐵路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經濟的發展是擺脫貧困、獲得環境改善和社會進步的基礎。二是社會不斷進步。綠色鐵路建設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質量為目標,與社會的進步相適應。三是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綠色鐵路建設要以自然資產為基礎,與資源的承載能力相協調,保持資源的持續利用。四是生態環境保持和改善。綠色鐵路中“綠色”兩字即意味著保護、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五是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總之,綠色鐵路建設要求以環境價值為尺度,在鐵路建設中運用綠色技術,通過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減少和消除因為鐵路建設這種人類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的破壞和不良影響,避免人類活動對外部環境的過度索取,保護好對于人類發展更有價值和長遠利益的自然環境,同時加快鐵路建設的現代化、智能化、人性化進程,從而提高鐵路運輸的競爭能力。
濱州是兵圣孫子的故里,地處魯北平原黃河三角洲腹地,,全境處于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范圍之內,屬于新興城市。濱州依河傍海,既是京津唐和山東半島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又是環渤海經濟圈與黃河經濟帶的交會點,在區域經濟發展上,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濱州鐵路科學發展的方向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重點,強化生態保護,重視自然恢復、集安全、生態環境與景觀一體的綠色鐵路建設理念與技術體系、切實解決工程建設中突出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主要包括:路基、路塹邊坡防護運用生物技術達到綠色全覆蓋;綠色屏障與鐵道兩側的防護林形成一條悠長的綠街。同時采用多項國內外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在土質路堤坡面噴播植草,增強路基邊坡防護功能,最終達到綠色通道工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一)濱州鐵路從鐵路設計、施工、運營過程中應用了綠色鐵路技術
綠色鐵路指標體系的關鍵問題,主要集中在綠色鐵路各項指標的具體量化和指標體系的建立。在綠色鐵路指標的選擇上濱州重點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
設計階段:對通過不利工程地質條件的線路合理選擇;對不利地質條件的工程修復設計;設計線路對沿線自然保護區的避讓和減少擾動;對沿線生態脆弱地區水土保護方案合理設計等。
施工階段:施工階段產生廢物的有效控制,如河道棄渣的妥善處理,施工廢水的處理和合理排放等;施工階段產生的噪聲和揚塵控制,如降低施工噪聲對附近居民的干擾,通過合理措施減少施工揚塵等;通過生物修復控制沿線水土流失,如林草覆蓋率、擾動土地治理率的大小等。
運營階段:運營階段三廢的有效控制,如列車運營產生垃圾的回收和集中處置、沿線站場生活廢水的生化處理等;運營階段噪聲、振動和電磁控制,如在沿線環境敏感點是否設置吸聲式聲屏障、城鎮周邊鐵路建設噪聲控制、是否采用無縫鋼軌等;機車車輛控制,如是否采用密閉式車輛衛生間減少排泄物的沿線排放,推廣電氣化高速列車節約能源減少有害物質排放,使用饋電弓與絕緣器減少電磁輻射等。
(二)濱州生態環境和諧宜居條件優越
走近濱州,從整潔的路面、精美的廣告牌、綠色的草坪,到市民臉上洋溢的笑容,無處不體現著濱州人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素質在提高。在市區,圍繞“四環五海、生態濱州”目標定位,不斷完善城市功能,彰顯生態特色;在農村,圍繞“糧豐林茂·北國江南”目標定位,突出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現代農業,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在全力打造兩個品牌過程中,濱州注重挖掘城市文化底蘊和弘揚“孫子文化”、“黃河文化”及“老渤海精神”;著力突出“黃河水都”和“北方綠城”名片的塑造,使濱州凝聚了發展合力,提升了城鄉居民人文素質,并實現濱州外在形象與精神內質的有機統一,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統一。相信假以時日,濱州必將成為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宜居城市、生態城市、和諧城市、新興城市。
(三)濱州區域位置屬于“沿渤海鹽堿灘涂生態科技產業帶”及“沿黃河科技產業加工帶”
濱州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渤海灣畔,是渤海經濟區與黃海經濟帶的結合部,是我國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之一。區域內人均占有耕地1.92畝,高于山東省人均占有耕地的1.5倍;石油天然氣極為豐富,為勝利油田的主要產區之一;沿海灘涂面積廣闊,宜鹽面積9.6萬公頃,是山東省第二大產鹽基地和國家重要漁場之一;沿海海岸線東西長238.9km,有大小海島近500個,海岸帶貝殼開采量達1600萬噸,是生產水泥、貝瓷等產品的主要原料;海洋產物資源極為豐富,有浮游生物、浮游植物、淡水魚類等近千科數千種。優越的區位資源、豐富的物資,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吸引區內經濟和社會全面快速發展,“四區六縣”全為國家糧棉大縣,名優特產品如無棣金絲小棗、陽信鴨梨、沾化冬棗享譽國內外,出口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區內已建立起蔬菜水果、海鮮和糧棉農副產品等多家專業批發市場,形成一批溝通全國,連接產、供、銷,具有較強帶動功能的龍頭市場和集散中心。在工業方面,已形成了以化工、輕紡、機械、化肥、建材、食品為主體的門類齊全的協調發展的工業體系,進出口貿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同時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科學技術等方面都得到協調發展。
(四)濱州鐵路在新建濱港一期工程中已經應用了綠色鐵路技術
濱港鐵路一期工程(小營——沾化)主線開通運營,在施工中鐵路建設總指揮部采取各種措施,提出修一條“綠色環保鐵路”的目標。始終把保持水土和環境保護貫穿在鐵路設計、施工等全程中。針對可能出現的水土流失、噪聲污染、大氣污染、固體物質污染、電磁輻射污染、文物古跡保護等情況,在施工前的方案中就設計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在施工合同、施工組織設計、優質樣板工程評比、創優規劃等各種管理辦法中,把環保和水土保持工作作為重要考核內容進行細化,要求各施工單位堅持主體工程和環境保護設施同標準、同步驟。總指揮部對各工地各單位的實施情況進行跟蹤監督,并定期組織環保檢查。各施工單位不僅在正式施工中按照設計要求進行環保項目施工,而且在臨時工程中也按照正式工程的要求去做,平坡面、撒草籽、完全排除了可能引起水土流失的隱患,正朝著綠色通道科學發展的目標邁進。
總之,“綠色鐵路”是一種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交通運輸理念,它的范疇包括鐵路建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地質災害防治,以及鐵路運營、維護中的污染控制治理等諸多方面。濱州的自然和社會生態環境決定了濱州鐵路科學發展的方向應是建設“綠色鐵路”,即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重點,強化生態保護,重視自然恢復、集安全、生態環境與景觀一體的綠色鐵路建設理念與技術體系,切實解決工程建設中突出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責任編輯:王友才)
X322
A
1008—6153(2013)04—0094—02
2013-06-19
張巖(1976-),男,山東濟南人,研究生學歷,濱州市鐵路局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