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岳
(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文化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試析大跳在中國古典舞基本功中的內容和作用
曾岳
(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文化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舞蹈是肢體藝術,是在空間和時間中完成的。在中國古典舞藝術中,跳躍動作中的大跳是古典舞訓練的基本語匯和表現手法之一。研究大跳訓練方法的科學性及原則性,對于提高中國古典舞藝術的水平和加強中國古典舞藝術的感染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中國古典舞;大跳基本功訓練;舞蹈藝術感染力
作為中國古典舞表演的主要手段,舞蹈技巧歷來被中國古典舞教育者、表演者與欣賞者關注。中國古典舞跳躍訓練需要風格訓練與能力訓練的相互統一,追求空中舞姿的“閃展騰挪”、“機迅體輕”,在能力訓練的方法上,既借鑒了芭蕾的訓練技法,又吸收了本民族武術的爆發力訓練,逐漸發展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古典舞跳躍能力訓練的方法。
大跳,顧名思義,自然包含該類動作在空中展開的大幅度、大舞姿和最大值的空間占有高度。準確地講,所謂大跳,是指在大幅度、大舞姿空中展開舞姿,并最大值地占有空間高度同時,使舞姿、動態在空間有明顯位移軌跡的一類跳躍動作。大跳運行在空中明顯的位移軌跡,既包含了大跳動作自身的動作特點,如:凌空躍、拉腿蹦子等,也包含了完成大跳動作時所必須有的動作運行路線。大跳是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跳躍教材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跳動作的舞姿多樣豐富性、技術技巧的高超性、民族風格特點的濃郁性和每一個大跳動作用力方法的特性,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舞跳躍的特色。大跳動作形態可以劃分為三類。
(一)技術技巧動作訓練
如:凌空躍、吸撩腿大跳、劈腿跳、剪式變身跳、前后燕式跳、大躍步、元寶跳、紫金冠跳、擺腿擰身跳、白鶴展翅跳等。對于所列的大跳技術技巧動作,加以分析,就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大跳所具有的特點。它們呈現出明顯的在空中的身體位移軌跡,或表現出清晰的運行路線上連續而流暢的位移。我們需要強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讓學生清晰地明白和掌握大跳的特殊性外,更重要的是完成好大跳的本質,準確、舒展地在空中展開大幅度的舞姿。因為這是教學訓練的根本所在,還應把身法韻律的連接融入在動作訓練中,這是教學訓練的要義。
(二)復合型跳躍技巧動作訓練
所謂復合型跳躍技巧動作是指由兩個不同結構的動作相連接或兩個不同類型的舞姿相融而疊加在一起的技術動作。復合型跳躍技巧動作呈現出的特點是在空中兩個舞姿的交織、疊加呈現。以復合型跳躍技巧動作的獨特性來看,它的根本特點是,當一個舞姿型跳躍動作在空中展開時,在空中以無地面反作用力支撐和無身體其它支點依托的情況下,運用人體自身的肌肉收縮和氣息提升所積聚的力量進行第二次發力,從而在空中進行第二個舞姿的變換和完成。這一用力特點,我們稱之為空中的第二次發力。其根本特點是用力方法,而這一用力方法是由人體自身運用肌肉收縮和氣息的控制、提升而成。復合型跳躍技巧動作,包含凌空躍紫金冠、吸撩腿跳紫金冠、剪式變身橫叉跳、剪式變身紫金冠、旁換旁展身跳、云門大卷等。對于復合型跳躍技巧動作,需要在教學中強調這一類技巧動作目前處于建設、發展與定型成熟階段。因此,相對的不完善是可以理解與允許的。同時,這一類技巧動作的發展方向是技巧的高超性和民族風格濃郁性之間的結合。同樣,對于復合型跳躍技巧動作的具體界定和分析還可以并且應該繼續深入。這些都需要我們的教學實踐來豐富。
(三)跳躍類技巧動作訓練
在教材系統中,跳躍類技巧動作包含有兩大部分內容:一部分主要是指傳統的技巧教材。它包含了飛腳、擺簾等技巧動作,另一部分是指技巧動作之間的連接,如飛腳——蹁腿——旋子等。這一類技巧連接動作較為豐富,呈現出的規律也有四類:一是跳躍類技巧動作中同類別的連接,如拉腿蹦子連接飛腳。二是跳躍類技巧動作與翻騰類技巧動作的連接,如飛腳經蹁腳連接旋子或側空翻等。三是跳躍類技巧動作與旋轉類技巧動作的連接,如飛腳連接空中轉。四是跳躍類技巧動作自身的線性連接和圓圈連接,如斜線上的串飛腳、圓圈上的拉腿蹦子等。對于跳躍類技巧的連接需要指出的是,這一類技巧的連接一定要在單一技巧質量較高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兩個或以上的技巧連接。其中,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技術技巧有機地組接起來,訓練的是學生上一個技術動作與下一個技術動作之間的銜接能力,這是教學訓練的重點與難點。所以,對方法的強調和掌握就成為教學、訓練的重點。
(一)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的重要性
基本功是一名舞蹈演員必須具備的基礎和根本的技術能力。而舞蹈技術能力是指舞蹈藝術方面比較熟練的技巧。熟練的舞蹈技巧是舞蹈藝術家在長期的舞蹈實踐中所積累起來的有關舞蹈技術的知識和經驗。就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而言,技術技能就是表演中國古典舞所需要具備的各種基本技巧,它主要包括“跳、轉、翻、控”四個方面的技術,可以說是所有人體動作類技藝者所追求的技術能力,它體現出“基訓”課程對“跳得高、轉得多、翻得快、控得穩”的技巧技術能力的追求。我們看到這種“高、多、快、穩”能力的獲得,除了勤學苦練之外,還需要更多的運動力學、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等科學知識的支撐,因而,中國古典舞基訓的技能發展首先是指對訓練方法科學性的探求。
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所涉及的跳躍,從人體運動上看,它自然要遵循人體運動的規律。同時,中國古典舞基本功中的跳躍,又和體育運動中的跳躍有著特性上的區分。中國古典舞基本功的跳躍,是按照審美的原則來設計和要求的,它既包含了人體運動對跳躍的一般原理和要求,更蘊含美的原則和民族的風格特性要求。所以,中國古典舞基本功中的跳躍要求跳得高、落得輕,只在技術層面上的一個方面,其根本是藝術化地為表現情感、塑造形象服務。
(二)跳躍訓練在中國古典舞訓練中的重要性
在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中,“跳躍”動作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跳躍”動作是舞蹈情緒情感進入高潮的語匯,當舞蹈作品進入高潮或情緒激昂時就需要用大幅度的跳躍來抒發舞者難以言表的激動情緒;另一方面從訓練的角度來講,跳躍的訓練對于開發舞者全面的身體素質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手段。因此跳躍類的技術技巧是中國古典舞平時課堂訓練的重點,同樣也是難點。在中國古典舞訓練中,跳躍類動作常常形成民族風格的舞姿,造型極為豐富。因此在訓練過程中強化彈跳能力的同時,也要強調空中具有民族風格的舞姿和造型的變化。
(一)舞蹈教師要把握好訓練中各個環節的協調
中國古典舞基訓課在最初的設置后并沒有統一的訓練要求和訓練程序,因而不同的地區就會有教員們“自創”的訓練體系,因而在古典舞基訓課上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課進入80年代以來,呈現出了新的面貌。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的素質訓練更趨向全面性;另一方面由于“身韻”的融入,基本功的訓練中民族特色得到進一步加強。隨著“以我為主”教學原則的強化,民族的特色、民族的風格、民族的技術在訓練中占了主導地位,致使課堂的訓練素材有所調整,訓練順序有所改變,訓練方法有所改進。至此,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課初步建立了科學化、系統化的訓練教材和訓練方法,這為其教學體系化的建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0年代初,北京舞蹈學院培養的我國第一批以中國古典舞為專業的大學本科生進行了專業課的結業考試,向舞蹈界做了一個匯報,他們新的教學方式得到了許多觀摩者的肯定;后來,北京舞蹈學院又為中國鐵道部文工團代培中專訓練班,在六年專業學習結束的畢業匯報中,整體水平有了質的提高并得到同行專家的高度認可。探究其原因,是因為任課教師在教材組織上真正把握住了繼承與發展的脈搏,將專屬于“中國民族風格特征的審美意識”與課堂中的“功能性訓練”有機結合,使中國古典舞的風格神韻不露痕跡地融入了具有相當高難度的跳、轉、翻的技術技巧組合之中。在訓練方法上,在保證其柔韌度、爆發力、穩定性及技術技巧的功能訓練的基礎上,將節奏、動律、體態完全融入到組合的連接、舞姿、步伐的訓練之中,使得整堂畢業課與以往的基訓課有了明顯的變化。
(二)舞蹈教師要注意自身素質的提高
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舞蹈教師是教育方針的執行者,是教學方案的實施者,是舞蹈知識的傳播者,是舞蹈技能的訓練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舞蹈教學整個過程的效果,也完全掌握在舞蹈教師手中。因此,舞蹈教師更應該注重自身素質修養的全面提高。首先,舞蹈教師要具有崇高的理想,要為社會主義祖國培養全面發展的舞蹈人才。其次,舞蹈教師的才能應當是全面的:應具有舞蹈演員的表演才能、舞蹈編導的創造才能、舞蹈理論家的思辨能力以及具備普通教師的教學能力。最后,舞蹈教師要有一個優美的體態。要堅持練功,保持較好的體型和體力,保持身體應有的舞蹈所需要的協調。
(責任編輯:張希宇)
G834
A
1008—6153(2013)03—0139—02
2013-04-23
曾岳(1987-),女,山東濟南人,大學學歷,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文化藝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