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寬,丁相麗
(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大學生主要涉法類型及成因芻議
高繼寬,丁相麗
(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大學生涉世未深,社會閱歷不足,極易卷入違法犯罪案件。大學生涉法類型主要有四種:財產類犯罪、就業誤區(傳銷)導致的犯罪、嚴重的心理問題導致的刑事犯罪以及對正當防衛概念的誤解誤用而產生的違法犯罪行為。發生在大學生身上的違法犯罪行為,都有其深刻的思想認識、社會影響等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有的放矢,采取適當的應對策略,及時對大學生群體加強教育和引導,防止他們深陷違法犯罪的囹圄之災。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違法犯罪
大學生群體,是一群智力、能力和知識水平較高的年輕人,是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精英人才和中堅力量。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正是這樣一批20歲上下的年輕人,自改革開放以來違法犯罪率呈上升趨勢,[1]并且有的大學生犯罪手段極其兇殘,令人發指。是什么原因使他們置法律于不顧,深陷違法犯罪囫圇之途?筆者根據多年工作實踐,對在校大學生常見的違法犯罪類型進行歸納,主要有財產類犯罪、陷入傳銷、心理問題導致的刑事犯罪以及對正當防衛概念的誤解、誤用而產生的違法犯罪行為。
(一)詐騙
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大學生被詐騙。每到九月新生入學,面臨到交納學費的時候,詐騙現象層出不窮。有的騙子利用網絡冒充學生向家長騙學費、生活費;有的騙子利用學生涉世未深、輕易相信他人的心理騙取學生的同情和憐憫,借用手機或是銀行卡等貴重物品,趁學生不備逃之夭夭;有的騙子冒充國家工作人員借口調查某個事件等讓學生暫時切斷與外界聯系,或冒充學校輔導員與家長聯系,謊稱學生因疾病住院急需大額住院費,利用家長的恐慌心理實施詐騙,等等。二是大學生主動參與詐騙。有的大學生明知是騙局,主動參與或是為謀私利主動設局。2013年4月,山東某高校10女同學在勤工儉學活動中,貪圖200元報酬,被騙子利用,參與詐騙某名牌手機的活動,在填寫虛假信息過程中被店員發現,及時制止。
值得注意的是,涉騙案件中,很多非法律專業的學生對詐騙的法律行為和概念不甚了解,參與了詐騙行為卻不認為有什么問題(如上述案例)。刑法第266條規定,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根據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個人詐騙公私財物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的,屬于“數額較大”;個人詐騙公私財物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屬于“數額巨大”。從很多大學生詐騙行為的表象看形似沒事(很多時候是學生自認為如此),實際上只要符合法律規定要件即構成犯罪。
(二)盜竊
發生在大學校園中的盜竊現象屢見不鮮。一是主動實施盜竊行為。有的大學生家境富裕,卻為了尋求刺激偷遍校園;有的大學生實施盜竊是為了滿足虛榮心,看到別的同學條件優越心生嫉妒,但是經濟條件困窘,只好向同學下手。有的參與盜竊卻是為了義氣、親情。2013年2月徐州耿某父子共同參與盜竊電動車一案,父親為了還債實施盜竊,即將大學畢業的兒子感覺老父親維持家庭不易,主動參與望風,最終父子共同入獄。二是大學生被盜竊。生活在校園中的大學生社會閱歷不足,沒有防范意識,非常容易讓“毛賊”得手。有的同學沒有隨手關門的習慣,值錢的貴重物品隨處擺放,極易使他人順手牽羊。還有的同學大大咧咧,銀行卡、存折密碼隨意告知他人,使得“有心人”順利盜竊。
刑法第264條規定,盜竊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秘密竊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或者多次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一般情況下,只要財物已經脫離所有人或者保管人的控制而為盜竊犯所實際控制,就構成盜竊既遂。根據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264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
在學生管理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對這些財產類犯罪現象要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通過召開主題班會、師生座談會等形式,及時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問題所在,有針對性地舉實例,提醒學生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提高警惕,不要輕信他人,避免財產損失。
2013年春,山東某大學一名學生在網絡上發布消息,聲稱求職過程中誤入傳銷組織。傳銷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商品推銷活動,而是以商品推銷為名,以高額回報為誘餌,誘騙急于獲取財富的人加入傳銷組織,通過繳納一定數額的入門費,發展下線,獲取相應的報酬。符合以下三種情況的均屬傳銷:第一,參加組織需繳納入會費(或購買產品);第二,介紹其他人進來就有業績獎金;第三,介紹的人越多級別越高,收入越高分紅越多。
由于受暴利的誘惑和投機取巧,目前社會上存在許多“隱形”傳銷單位,通常是以高回報、多層次提留為誘餌,以低價值的單一系列流行產品為幌子,通過高會費聚集錢財為目標。父母子女之間、夫妻之間、親屬之間、同學之間、朋友之間、鄰里之間都是主要的會員動員和發展對象,會員通過支付2000元以上的入會費以后,所獲僅為價值數百元的產品,其中多為偽劣產品。許多大學生對這樣的“單位”不辨真偽,不明就里,“稀里糊涂”上當受騙,損失慘重,甚至被迫走上盜竊、搶劫等違法犯罪道路。
非法傳銷主要是以灌輸所謂的成功理念進行洗腦為主要手段,利用大學生缺乏社會閱歷,借口增強大學生自信心,提升其適應社會的實踐能力,通過夸張地描繪創業美好前景以及創業樂趣,抓住大學生急功近利的心態,引誘大學生參與其中。大學生急于創業、實現自我價值,有時候會陷入傳銷的誤區。有的大學生被人蒙騙誤入傳銷,通常是借用同學、朋友、親友關系等將人騙到特定地點,控制人身自由。有的人能夠幡然悔悟,有的人卻是將錯就錯。2006年11月廣西玉林媒體透露,部分大學生、有的甚至是中學高級教師或大學教授癡迷傳銷,無法自拔。2010年12月浙江臺州曾發生一起綁架案,報案人聲稱女兒被他人綁架,經過警方偵查發現,其女兒因參加傳銷組織缺少資金,自導自演了一場騙局,試圖從家人處騙取資金。當然,現在有的傳銷組織有所變化,不再通過沒收身份證件等形式限制人身自由,而是描畫一幅創業的美好前景,通過激勵、刺激等方式激發參與者的好勝心,實現斂財目的。
大學生誤入傳銷組織應該怎么辦?如何脫身?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第一,大學生應當認識到求職過程中的風險,求職前要及時將聯系方式、求職地點告知老師、同學,保持信息暢通。第二,盡量不要將自己的證件、通信工具交由他人保管。第三,遇到問題要能夠隨機應變,及時抓住時機報警脫身;如果未有脫身時機,不要盲目處理,避免與非法組織人員產生沖突,要盡最大可能保證人身安全。
當代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受父母悉心呵護和寵愛,在外,可能表現出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一面。社交過程中,缺乏與他人溝通的技巧,不能很好的自我心理調適、平衡心理預期,極可能展現出過分嫉妒、報復、自卑、自閉、攀比的心理。這些心理現象如果得不到適當、適時紓解,進一步發展就會導致心理扭曲,嚴重的會誘發故意傷人、故意傷害、盜竊、綁架等刑事犯罪。
2013年4月,一則“感謝同學不殺之恩”的帖子風靡網絡,引發了社會對大學生違法犯罪問題更深層次的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天之驕子向同校、同班甚至同宿舍的同學同室操戈、屠刀相向?據調查,心理問題是造成大學生違法犯罪問題的主要成因之一。[2]以下幾種情況極易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
(一)感情挫傷。感情失利對大學生的打擊比較明顯,社會上情侶傷害刑事案件屢見報端。2012年3月湖南嘉禾一大學生歐某,僅僅因不滿女朋友提出分手要求,結果竟殘忍地狂砍30多刀致女友死亡。不可否認,很多大學生對感情存在著美好的期望和向往,但當理想和現實發生激烈沖突的時候,就會帶來困擾乃至傷害。
(二)就業壓力。當前社會就業壓力比較大,許多大學生更多是專注學習,了解社會現實少,如果自身職業定位不準確,就業方向不明確,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中極易產生自我否定。在求職、入職過程中,可能把煩躁情緒向別人發泄,產生沖突。有的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認為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為泄私憤,故意傷害甚至殺害工作人員。2005年1月江西某高等學院學生王某,到人才市場應聘受挫,產生了購槍殺人念頭,再加上父母無奈的訴苦和埋怨,因“錢”所困的心理越發扭曲,對一名家鄉老漢扣動了扳機。
(三)心理斷層,人際交往能力差。上大學之前學生都是一門心思放在學習上,社會層面交往少,家長也盡量包攬全部家務,導致大學生缺乏獨立的生活、社交能力,遇到問題,要么自怨自艾,鉆牛角尖;要么意氣用事,用拳頭解決問題;要么通過破壞公私財物泄憤;要么往往是一個人默默地忍受,也不主動找心理輔導老師或者與同學、老師談心去調節自己的心態。這種內心糾結長期累積,往往把一些小的問題轉變成了更大的問題。復旦大學林某投毒殺害舍友,起因是很簡單的日常瑣事,如果能夠用平常心態看待問題,遇到問題及時溝通和解決,與同學交流和互相體諒,調整心態,積極面對生活,彼此相互一笑“泯恩仇”,也就不會出現殘忍的校園投毒案件。
(四)經濟狀況。不可否認,現在有的學生家庭條件優越,一入大學便有名車相伴,有的學生經濟條件則較差,甚至吃飯都成問題。在校園“貧富”差距拉大的情形下,有的學生為了滿足虛榮心,不惜向周圍同學下手,順手牽羊,入室盜竊,甚至盜竊教室、辦公室財物。隨著網絡購物的普及,校園里也出現了許多與網購有關的事件。有的同學網購成癮,為了償還債務不惜鋌而走險,搶劫、盜竊、詐騙他人財物。更有甚者為了戒除網癮,自殺身亡。
應該看到,在學校里,有的大學生各方面表現不錯,學習成績優異,但是不懂得自我控制,不懂得理性的分析問題,更不懂得獲得的成果與付出的代價之間的平衡關系,所以在關鍵時候容易簡單或魯莽行事,甚至產生損害他人人身和財產的行為。究其原因,在大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社會、學校及家長可能忽視了他們的心理轉變。如果期間關注學生品德和行為多一些,發現問題早一些,幫助他們形成一個良好的心態,樹立一個完整的人格,會對其健康成長更有幫助。事實上,回避問題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有些情況下還會強化問題的存在,作為學校管理者,及時傾聽,充分關注,適時了解,伸出援手,適當調節,充分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及時解決。
大學生血氣方剛,年輕氣盛,有時候一語不合就會產生言語沖突,甚至拳腳相向。在這種情形下,有必要正確認識正當防衛。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行為。[3]概念的關鍵點:一是不法侵害“正在進行”,二是行為針對的是不法侵害人,三是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當行為人采取的制止性行為明顯超過了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法侵害人的重大損害時,則為防衛過當。這里需要掌握的關鍵點是何為“必要的限度”,法律是有明確規定的。[4]所以,一個防衛行為的正當與否,關鍵看是否契合這四個關鍵點。
正當防衛是法律賦予公民面對不法侵害時的一種救濟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面對侵害的防衛行為都是合法的、正當的,據統計,不屬于正當防衛的大致有10種行為[5]。2009年南京發生過一起防衛過當承擔刑事責任的案件。當事雙方互毆告一段落后,其中一方趙某乘人不備拿出匕首將對方刺致重傷。在這起案件中趙某就不能以正當防衛作為免責事由,而要承擔故意傷害的責任。
因此,在學生教育過程中,應當讓學生對正當防衛行為的概念有清晰的認識,要了解什么行為是不能做的,什么行為要量力而行,什么行為是法律鼓勵的。在校園內或是日常生活中,遇到不法行為要勇于制止,面對不法侵害要善于保護自己。
財產類犯罪、心理問題導致的犯罪、就業誤區和錯誤的“正當防衛”行為引發的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是當前大學生違法犯罪的主要形式,應當引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足夠重視。
[1]邢增豐.當代大學生違法犯罪的特點、原因與對策研究[EB/OL].2009,北大信息網.
[2]周寶強.大學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預防[J].犯罪研究,2008,(3).
[3]什么是正當防衛[EB/OL].中律網,2008-11-03.
[4]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EB/OL].中律網,2008-03-27.
[5]“正當防衛”的誤區解讀[EB/OL].中顧法律網,2012-03-17.
(責任編輯:滕元良)
本文為2012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文號為魯高工委[2012]22號,編號為J12SY60。
G641
A
1008—6153(2013)05—0057—03
2013-08-07
高繼寬(1972-),男,山東廣播電視大學會計學院書記,副教授。丁相麗(1977-),女,山東廣播電視大學會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