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抒望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集中人民群眾的無窮智慧,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中的偉大作用,這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原動力,是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也是一種執政能力,是一條寶貴的成功經驗。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進一步弄清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在改革開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對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正如十八大報告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要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堅持依法治國這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好保障人民權益,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
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是改革開放成功的一條寶貴經驗
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實踐和認識的主體,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是廣大人民群眾自己的實踐,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經驗,反映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方向,對思想認識、社會生活和實際工作有深刻的示范作用。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對社會主義實踐和認識的每一次突破和進展,無不來自群眾的創造和推動。同時,人民群眾的實踐又是檢驗我們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面對十年“文革”造成的危難局面,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人民群眾的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徹底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做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吹響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在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解放思想的根本任務是不斷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并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這一歷史進程,把許多前所未有的嶄新課題推到中國共產黨人面前,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我們要突破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理解,突破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只能立足國情,立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在艱辛探索中開拓前進。如果沒有人民的積極探索和大膽創造,許多改革的實踐就不可能產生,許多改革的思想就不可能形成。我們黨提出的改革開放、一國兩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一系列思想理論觀點和重大決策,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都不是憑空產生出來的,都是在總結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凝結著廣大人民群眾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正如鄧小平所說:“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8頁),“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82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新時期我們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的偉大典范,彪炳史冊。同樣,若沒有個體私營創業者的創新沖動,哪有非公有經濟的大規模發展?所以,十八大報告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首要的一條,就是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任務,要依靠人民群眾去完成;解決新情況、新問題的實踐經驗,要依靠人民群眾去創造;各種艱難險阻,包括突發性的自然災害,要依靠人民群眾去克服戰勝;各種社會矛盾,包括涉及群眾利益調整的矛盾,也需要依靠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和承受才能解決。如果沒有這一切,就沒有我們改革和建設事業的成功和發展;如果離開了人民群眾,我們將會一籌莫展,一事無成。
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是中國特色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總設計師鄧小平尊重實踐、尊重群眾,時刻關心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敏銳地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他以驚人的洞察力和膽略,善于發現總結并熱情鼓勵支持人民群眾的經驗和創造。其理論不僅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肯定了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體地位和決定作用,而且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的絕對所有權,實現了歷史發展動因和歸宿的有機統一。在他看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億萬中國人民群眾用自己的偉大實踐創造自己的輝煌未來。“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列寧全集》第26卷第269頁),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結論,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結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首先,必須堅定依靠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念。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來辦。正如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講的那樣:“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4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業,除了緊緊地依靠群眾,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之外,別無良法。其次,要相信群眾中間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力,能夠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方法和措施來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我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一條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這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的好作風中“最根本的一條”(《鄧小平文選》第2 卷第230頁)。我們堅持走群眾路線,首先必須相信群眾,如果我們連群眾自己能夠解放自己都不相信,就難以做到正確地貫徹群眾路線,還談何尊重。第三,要創造條件,放手讓群眾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不要用一些清規戒律來束縛群眾的創造力。對一些短時期還看不準的事物,不要急于下結論,也不要搞無所謂的爭論,看一段再說。要支持在探索中前進,并且堅持對的,改正錯的。第四,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的出發點和歸宿都要體現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提高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都要聚焦于、服務于、滿足于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判斷我們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最高準繩,努力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是一種執政能力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并不等于領導者無所作為,相反,領導者的歷史責任就在于支持群眾的創造,參與到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去,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及時發現、總結、概括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新鮮經驗,使之上升為理論和政策,同時來宣傳、動員、指導人民群眾從事新的實踐,從而推動歷史向前發展。善于總結群眾的經驗,是正確決策的基礎。任何一個領導者,不管具有多么超常的經驗和智慧,單憑個人的能力是難以對重大問題作出符合實際的正確的決策的。必須依靠集體智慧,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也就是說,在決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善于從群眾中吸取智慧和力量,總結群眾的發明和創造,吸收借鑒一切成功的經驗和有效的辦法,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為自己開辟認識之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廣東考察時所指出的那樣: “我們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在決策上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不是一個抽象的詞句,而是現代領導者領導藝術和領導方法的集中體現,是現代領導行為的唯一選擇。衡量一個領導者的成熟程度取決于他集中群眾的智慧,正確反映人民群眾呼聲和意愿的程度,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程度。領導者成長的規律表明,那些投身于實踐并同群眾保持密切聯系,善于發現總結群眾經驗的領導者,大都成長進步較快。應該指出,現在有些領導者缺少社會實踐的鍛煉,群眾觀點淡漠,同群眾感情疏遠,對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機勃勃的創造知之甚少,或者對群眾中已經創造出的一些很有價值的經驗視而不見,引不起重視,結果成了群眾的尾巴,耽誤了事業。這樣的領導者是難以擔當重任的。領導干部講政治,就是要尊重群眾,尊重實踐,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不動搖。總之,我們的一切智慧和經驗,歸根到底都是來自于人民群眾的實踐。尊重群眾的實踐,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我們廣大黨員干部開拓創新的基本途徑,是一種永遠需要不斷培養和提高的執政能力。
四、新形勢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的基本要求
首先,必須著力改進黨的作風。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確保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的必然要求。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惡劣作風,其內在根源是追求高居于人民之上當官做老爺的剝削階級腐朽思想,是蔑視群眾、崇尚自我的唯心史觀。懂得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國家的主人,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公仆,才能在工作中擺正個人的位置,恭恭敬敬地向群眾學習,勤勤懇懇地為人民服務。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奪取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勝利,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大興求真務實之風,虛心向群眾學習,深入了解群眾的意愿,廣泛集中群眾的智慧,切實使各項決策和工作從實際和群眾的要求出發,而不是從本本出發,或者從自己的腦袋出發。其次,必須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雙百”方針,形成鼓勵創新、鼓勵探索的良好環境,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的重要條件。貫徹“雙百”方針,關鍵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和而不同,努力營造生動活潑、求真務實的氛圍,使思想、文化、學術的發展道路更為廣闊。第三,必須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堅定不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的根本保證。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改革就是為了保證讓人民群眾享有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民主權力,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確保權力行使的過程成為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的過程,真正實現人民群眾當家做主。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權利只有得到切實保障,蘊藏其中的創造活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大對政治體制改革作出的部署,堅持從國情出發,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準確把握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意愿,認真總結和科學運用自己的成功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煥發廣大人民群眾勇于創新的積極性,使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充分釋放、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者單位:中共臨沂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