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斐
(天津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天津 300191)
專業技術人員群體的收入及來源辨析
李少斐
(天津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天津 300191)
隨著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力資本載體與人力資本所有權主體日益趨于結合,生產主體對生產條件的占有關系、生產主體的勞動形式、內涵和外延均發生了重大變化,使擁有較多核心生產要素的新社會階層中的專業技術人員群體獲得高收入成為必然。他們的收入是由人力資本和多種制度因素一起決定的,其收入來源主要是勞動報酬和人力資本投入所得。
新社會階層;專業技術人員群體;人力資本;生產要素;收入來源
隨著新興產業、新興部門在我國的大批出現,就業于電子信息、金融理財、中介服務、律師、保險、文化創意、生物生命工程、軟件開發等產業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人越來越多,他們絕大多數屬于高學歷、高科技、高層次等“三高”人員,是社會的知識精英、技術精英。從階層屬性看,他們可以歸到新社會階層里(thenew socialstratum)。他們的收入水平普遍較高,根據CSDN2011年初在網上發起“2011年軟件行業技術人員薪資大調查”顯示,北京、上海、深圳的專業技術人員群體收入水平為月薪5 000~10 000元左右,已經成為較高收入群體。與此相應,專業技術人員群體的收入來源、正當性一再被人質疑,他們的收入是否勞動所得?他們的收入里含不含人力資本投入所得?他們的收入是否合乎社會主義分配原則?這些都是不得不嚴肅面對的問題,需要加以深入研究。
當前生產要素的形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加多樣化了,生產要素不僅有物質形態的,更多的是有了精神或知識形態的。生產過程中除了傳統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如,土地、勞動、貨幣資本等外,勞動主體的技術專利、健康、智力才能、精神等也成了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核心生產要素。價值的唯一源泉是人類勞動,但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并不只是勞動,價值創造和財富創造也不是一回事,財富是由勞動、資本、土地、技術等多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同時,社會各階層占有生產要素情況差異很大,生產要素的階層分布已隨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出現了新變化,即,傳統意義上的無產階級或工人階級較多地占有勞動力資本,而新社會階層中專業技術人員群體較多地占有非實物形態資本,即知識形態的經濟資源,從而成為擁有更多人力資本的載體階層。換句話說,當前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隨著科技的發展,有了自主獲得和支配智力成果的權利、條件和機會,人力資本載體與人力資本所有權主體趨于結合,這是生產要素所有制關系方面出現的一個新變化,意味著勞動者自主擁有生產要素所有權成為必然。在我們傳統所有制觀念中,所有制被狹義地理解為物質生產資料所有制,其實,“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包括勞動力所有權體系和生產資料所有權體系兩方面的內容,但后人把馬克思的所有制理論等同于生產資料所有制理論,直接造成了對馬克思公有制權力體系理論的誤讀:將公有制等同于生產資料公有制,否認勞動者的勞動力所有權”[1],現在必須正本清源,承認“在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發展的條件下,與生產資料系統中的知識性生產資料越來越居主導地位的傾向相適應,在生產資料系統所有制關系中也必然出現知識性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越來越占主導地位的傾向。”[2]我們知道,儲存在勞動主體頭腦中的知識、智力、技術和管理經驗,不僅其使用權掌握在勞動主體手中,其他人無法從外部強制剝奪,而且勞動主體作為人力資本承載者,在一定程度上還享有其所有權,可自由支配自己占有的人力資本,也就說,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不可分的特性,使人力資本載體與人力資本所有權主體趨于結合。這樣,勞動主體與勞動對象的關系有了新的發展,勞動主體對生產條件的占有關系發生了新的變化。在專業技術人群那里,盡管他們也受雇于一定的組織,但與工業社會的雇員已有絕大的不同,他們是擁有人力資本的生產主體,他們對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占有與《共產黨宣言》所說的“以剝削別人勞動為基礎”的資產階級占有制完全不是一回事,而是屬于“以生產者自己的勞動為基礎”的“一般的所有制”。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深化,技術、資金等要素越來越深地影響到生產和分配,使用價值的分配原則,是“依賴于生產方式”的,生產要素所有制關系這種新變化必然要體現在收入分配方面。因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黨的十五大根據所有制關系或所有權結構的新變化及人力資本在整個資本結構中地位和比重不斷提高、且已經直接“參與到經濟活動的全過程中去”[3]的實際情況,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確定為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原則。而現階段的客觀條件也只能采用這樣的收入分配原則。因為實行馬克思等量勞動領取等量消費品的分配原則是有特定前提條件的,就是市場關系的消亡,這樣的前提條件在我國至今還遠遠沒有具備。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帶著舊社會痕跡的社會,通行的依然是商品交換的原則,“現今實行的按勞分配實際上不是也不可能是馬克思設想的那種原則”。[4]我們既然“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進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得讓生產要素所有者獲得相應的收入,讓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參與財富分配,即在經濟上讓其要素所有權得以實現。這樣,人們的收入水平就是由人力資本和多種制度因素一起決定了。
此外,人力資本所有者參與剩余價值分配是人力資本的資本本性使然。資本的本性是增殖,資本的生命在于運動,這就要求“人力資本和實物資本在平等協作的基礎上共享企業剩余”,[5]擁有企業的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也就是說,市場中的企業實質上是勞動力、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三者的特別合約,即為張五常所主張的“分成式合約”,是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合作博弈的結果。事實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力資本從計劃配置機制向市場化配置機制轉變后,人力資本所有權與收益權就統一起來了,人力資本所有者在市場中獲得資本收益權利完全是正當合法的。2005年3月中國上海浦東新區頒布了《人力資本出資試行辦法》,其中規定只要有技術、技能、經驗,同樣可以入股,參與企業的利潤分配。表明以知識為基礎的人類智力勞動成果,已被產權化、商品化和資本化,知識、信息、技術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比貨幣資本、實物資本更為重要的一種資本。
當代科技革命正迅猛地改變著各種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實際地位和作用,使掌握現代科技知識和經營管理知識的勞動者在財富創造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識致富、信息致富、技術致富正在變成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成為人們迅速致富的新途徑。因此,隨著科學技術密集型生產力、高科技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新社會階層的收入還將有大幅增長。所以,必須從分配制度層面上,正確對待新社會階層獲得高收入的現實性和合理性。
高級復雜智力勞動報酬是專業技術人群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勞動的自然形式總是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社會化和現代化而不斷豐富發展的。目前,社會的勞動結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勞動的內涵和外延進一步加深和擴大,勞動可分為直接操作勞動、科學技術勞動和經營管理勞動等,而且科技工作和經營管理工作已成為勞動的重要形式。
經典作家使用過“物化勞動”、“死勞動”或“過去的勞動”概念,啟示我們除了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外還有科技勞動、創業勞動、經營管理勞動、教育藝術勞動和第三產業的服務勞動等。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經濟增長速度和質量主要取決于知識和發明創造等智能、智慧因素,商品價值的創造由以體力勞動為主轉變為以腦力勞動為主,精神生產部門的腦力勞動將成為主要勞動方式,日漸成為社會經濟中占支配地位的勞動形式。
從總體上看,新社會階層中的專業技術群體主要從事電子信息、金融理財、中介服務、律師、保險、文化創意、生物生命工程、軟件開發等產業并參與經營、決策、指揮和管理等勞動,如,民營科技企業的科技管理人員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所從事的科技創新、生產管理,中介組織從業人員所作的正確決策等,他們的這種勞動無疑是一種創造價值的“組合勞動”[6],屬于“社會總勞動”的有機組成部分。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第十四章中指出“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鄧小平講得更直白:“不論腦力勞動,體力勞動,都是勞動。從事腦力勞動的人也是勞動者”,而且他們的勞動具有強度大、對象廣、壓力重等特點,屬于數倍于簡單勞動的復雜勞動和高級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大于簡單勞動創造的價值。我們應與時俱進,承認和尊重除體力勞動以外的其他智力勞動,對“組合勞動”在價值的創造中的不可或缺作用進行再認識。過去我們誤以為只有活勞動才創造價值,認為創造價值的勞動主要指生產過程中的生產性勞動,只有生產工人和農民的勞動才能創造價值,生產工人和農民才是勞動者,實際上,創造價值的勞動不僅包括工人農民的生產性勞動,而且包括創業人員、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專業人士和企業主的管理勞動和創造性勞動,而且后者屬于高級復雜勞動,其創造的價值更大。新社會階層作為“總體工人”的成員,他們的技術勞動和管理勞動收入顯然是按勞分配的一個必然結果,彰顯了勞動力要素的分配權。
人力資本及其他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獲得的非勞動收入是專業技術人群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所掌控的資產、擁有的聰明才智,已經成為進一步創造價值并獲得收益的重要源泉。新社會階層成員大多就業于新興產業和高科技領域,年輕化、知識化特征明顯,是人力資本的占有主體,他們有的是通過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獲得收入,有的通過財產要素獲得的股金分紅、利息等,有的通過技術要素獲得的技術股份分紅、專利出售收入等,有的通過股權激勵方式取得的股份分紅等,有的獲得實物出租收入、保險收益等。還有一些擁有知識、信息、技術專長的專家和風險資本結合起來,創辦科技密集型企業、高科技企業,獲得高額收入,還有些掌握特殊知識、信息、技術的專業人才受企業股東的聘請,走上企業經營管理崗位,成為經營管理階層,甚至一些文化素質高、技術熟練的工人也獲得了穩定豐厚的報酬,成為工人中的富有階層。由此可以看出,新社會階層的財富中有很大一塊是通過他們擁有的知識、技術等人力資本要素參與分配所獲得的非勞動收入,這也是他們擁有較多的社會財富的一個重要原因。
合法的、合理范圍內的其他收入是專業技術人群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三。不同的社會基本經濟制度下,按生產要素分配有不同的性質和作用。資本主義社會,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剝削收入與雇傭勞動相關,剝削是生產資料所有者與勞動者之間的一種經濟關系,生產資料所有者憑借所掌握的生產資料,無償地占有勞動者剩余勞動所生產的產品,剝削是非正當的和應予譴責的。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作為生產要素的知識和智力為勞動者占有,很難被少數人壟斷,生產要素實現了基本平等占有,與此同時,“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由于管理革命和資本革命的發生,催生了現代企業制度和風險投資資本,由此引發資本剝削關系中的核心關系——資本與勞動的原有雇傭關系開始發生多角度、多層次的變革,從而使得原有意義上的資本剝削收入發生部分質變。并且,這種變革由于社會主義制度因素和初級階段政策因素的加入,還會發生某種程度的放大”,[7]在今天,按生產要素分配,實質上是按產權分配,不僅有利于維護產權主體的利益,而且還有利于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生產要素的濫用和浪費,從而使資本的來源、占有、使用及收益分配都取得了社會資本的性質和存在形式。因此,按生產要素分配就不能看成是剝削。盡管專業技術人群的收入中包含了一定的非勞動所得,他們的一部分收入有剩余價值的屬性,但大多在合法的、合理的范圍內。在正常情況下,國家通過法律和政策,通過稅收等手段,對高收入加以調節,可以促使他們將稅后的大部分利潤用于擴大再生產,把凝固的個人資本變成流動的社會資本。
總之,盡管新社會階層中專業技術人群收入來源與其創業精神、社會資本網絡、營利機會的把握等因素有很大關系,甚至也與時運機會等密切相關,但畢竟不能遮蔽他們的高級復雜智能勞動和人力資本因素在其收入獲取中的至關重要作用,不能得出新社會階層的專業技術人員較高收入是無償占有其他勞動階級剩余價值的結論。盡管新社會階層專業技術人群的較高收入,客觀上也造成了收入分配差別的擴大,但收入差別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產要素的分配決定的,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既然生產的要素是這樣分配的,那么自然而然地就要產生消費資料的現在這樣的分配。”[8]所以,專業技術人群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是合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原則的,“都應該得到保護”。承認勞動者個體的能力差別以及由不同勞動貢獻而形成的收入差別。
[1]張春敏.馬克思公有制權利體系理論及其誤讀[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5(4).
[2]葉險明.論當代資本主義與當代社會主義的同一性——關于當代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及其與當代社會主義關系研究的方法論[J].新視野,2006(2).
[3]陳丹鳳.智力資本化勢在必行[N].組織人事報,2003-05-19.
[4]晏智杰.“按勞分配”評議[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
[5]呂天奇.人力資本與現代企業產權激勵制度創新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6]史正富.勞動、價值和企業所有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現代拓展[J].經濟研究,2002(2).
[7]蔣宏賓.關于資本與剝削的若干基本理論問題[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2(4).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F244.1
A
1004-2768(2013)01-0012-03
2012-10-30
李少斐(1965-),男,陜西韓城人,法學博士,天津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黨的建設。
X 校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