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駱長琴
(鄭州成功財經學院 河南·鞏義)
《基礎會計》是經濟管理類會計專業及其他專業的基礎課程,其理論性、實踐性、技術性和操作性都比較強。基本內容是會計的基礎理論、基本會計核算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其目的在于幫助初學者理解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會計核算方法,培養學生會計業務處理的初步能力,同時也是為學習財務類課程打下基礎。《基礎會計》就好比建房時打“地基”,“地基”打牢固高樓大廈才能夠順利建成。一旦基礎沒有打牢,就會影響到后續專業課程的進一步學習。對初學者來說,這是一個嶄新的知識領域,如何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這門會計入門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備基本的賬務處理能力,同時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各種專業會計和有關管理課程奠定基礎,應是《基礎會計》課程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然而,在傳統的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不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會計知識。
目前在《基礎會計》課程中其內容主要有三大塊,即基本理論、技能訓練和會計核算方法。第一,《基礎會計》對于初學者來說都是全新的領域,其會計名詞、專業術語都比較抽象難懂,特別是基本理論的部分;第二,會計的記賬方法是采用能夠反映資金運動的來龍去脈的復式記賬方法,這種復式記賬的思維與學生們的日常形成的單式記賬思維不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克服單式記賬思維,逐漸形成復式記賬思維。學生在理解復式記賬過程中容易出現畏懼、厭煩的現象;第三,實踐教學環節的薄弱,由于受課時的限制,教師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會計的實踐性,學生卻接觸不到企業實際的業務,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會計的核算方法。對于沒有任何實踐經驗的學生來說,感覺到這門課程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再加上教材的局限性等因素,感覺到這門課程學習起來枯燥乏味,沒有意思,大多數學生對這門課程失去了信心。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及啟發學生們的想象能力與思維能力,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理解和掌握新知識,筆者在《基礎會計》教學中采用趣味化的問題引領式的教學模式。
(一)趣味化的問題引領式《基礎會計》教學模式思路。“會計不難但是入門難”,怎樣讓學生深刻理解會計術語及形成會計思維,讓學生輕松地學習和掌握會計核算方法,這是教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在不影響會計專業理論的科學性與邏輯性的前提下,要采用趣味性強的問題事例和通俗化的語言緩解專業課枯燥的理論講授,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對會計學習產生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趣味化的問題引領式的《基礎會計》的教學模式的基本思路為:提出趣味化的生活性問題→與學生們討論問題→講解問題→解決問題→完善問題。
(二)趣味化的問題引領式《基礎會計》教學模式具體應用。目前,在《基礎會計》課程中其內容主要有三大塊,即基本理論、技能訓練和會計核算方法,其中對初學者最難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就是基本理論部分。筆者選擇基本理論部分中的會計假設、會計要素和會計等式采用問題引領式的教學模式加以說明。
1、會計假設。會計假設即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會計主體假設、持續經營假設、會計分期假設和貨幣計量假設。其中,會計主體假設、會計分期假設和貨幣計量假設學生們都能夠理解和把握,但是對于持續經營假設,學生們往往理解不了。筆者采用問題引領式來進行講授。提出及討論問題:為什么要做持續經營假設?不做這個假設會怎樣?舉個賣電腦的例子,你賣出了100臺電腦,每臺5,000元,共收到了50萬元,減去購進電腦的成本30萬元,還有20萬元的差價,如果你一次共支付了5年的店鋪租金30萬元,那么你是虧了還是賺了呢?討論問題:有的同學回答說虧了。你不得不承認:現金的收入50萬元與支出60萬元對比,的確虧了10萬元,但是你會馬上爭辯:“那30萬是一次支付5年的租金,應該由五年的時間來分攤,那么,每月的租金為5,000元”,沒錯,如果連續經營五年的話,那么你每個月的租金是5,000元,可是,你能保證能經營5年的時間嗎?也許,下個月就因為虧損而倒閉,或者下一年度因為嚴重虧損而破產。這時你會反駁:“如果我能預見很快虧損而倒閉,那么,我還組鋪子干什么?”解決問題:是的,如果假設企業剛成立就倒閉,那么就不會有哪位傻瓜去創辦企業了。投資創辦企業就是希望企業能夠永久的發展下去。因此,你之所以選擇5年的時間來分攤租金就是假設企業預計不會停業、不會破產。完善問題:即企業會計核算方法的選擇是以持續經營為前提的,不以持續經營為前提,企業就沒有辦法來進行核算了。
2、會計要素。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定義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六大會計要素。六要素是學生學習的理論基礎,學生在初學時,六要素的含義很不好理解和掌握,特別是資產和所有者權益這兩個要素。在講資產之前,提出問題:先引入這樣的一段對話:張三說:“我的房子、汽車、現金、存款加起來共有200萬元”,李四應道:“哇,你的東西真不少,有200萬呀!”張三又謙虛的說:“不過我買房貸款了50萬元,買車貸款了20萬元,別人還欠我10萬元”。問:從會計角度說張三這一主體的資產有多少?討論問題:學生們都積極回答說:200萬-50萬-20萬+10萬=140萬。到底多少呢?講解問題:開始講定義,資產是指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講解完定義后,學生們很容易明白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各項財產物資屬于資產,對于債權屬于資產還不是很理解,然后舉例逐條分解債權符合資產的定義。解決問題:學生能夠準確地把握資產的含義了,很容易計算出張三的資產是210萬元。完善問題:把資產簡化為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財產物資、債權及其他權利。
所有者權益對學生來說也是較難理解的要素之一。首先,所有者是指企業的投資者,權益即有權享有的經濟利益。那么,投資者有權享有企業多少的經濟利益呢?提出問題:不妨設想:你投資辦企業沒有負債,那么企業的100萬資產所具有的經濟利益由誰享有呢?討論問題:當然是投資者(所有者),即所有者權益為100萬(等于投入的數量)。如果再借入20萬元,這時你的企業資產總額為120萬元,120萬元的資產所具有的經濟利益由誰享有呢,全部由投資者享有嗎?當然不是,因為企業還需要承擔20萬元的債務,剩下的才是企業所有者來享有,即所有者權益為100萬元(等于投入的數量)。經過一年的經營之后,企業若是賺了20萬元,企業資產達到140萬元,會不會因為賺錢了多償還債務呢,當然不會,企業所有者有權享有企業的經濟利益即120萬元(包括投入的100萬元和賺的20萬元)。如果經過一年的經營之后,企業不是賺了而是虧了20萬元,企業會不會因為企業虧損了而少償還債務呢?當然不會,這時企業所有者有權享有企業的經濟利益為80萬元(包括投入的100萬元和虧了20萬元)。解決問題:即所有者權益在數量上包括投入部分和企業的經營成果(留存收益)。投入部分又包括實收資本和資本公積,留存收益又包括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3、會計等式。六要素之間的恒等關系對初學者來說,也是難點之一。通過一段有趣的對話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趣味化,從而提高他們的注意力,進而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和運用能力。基本會計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在這個會計等式中,負債就是債權人的權益。提出及討論問題:我們來看一段對話:“李四說我向張三借了2萬塊錢,我就有了2萬塊錢的資產,同時也負擔了2萬塊錢的債務。”張三對李四說:“你欠我那2萬塊錢,只是我暫時讓你占用我的資產,我有權向你收回我的資產,這是我的權利。所以,你的負債就是我的權益!”解決問題:由此可見,企業的負債對債權人來說就是債權人的權益,即:資產=權益(資產=債權人權益+所有者權益)。完善問題:資產即具有經濟利益的資源,權益說明資金的來源(即資金有人提供),提供者向企業提供資金后就具有了相應的索償權,這種索償權稱為權益。
那么,六要素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通過淺顯易懂的案例及提出相關問題把六要素之間的關系給串聯起來,提出問題:假設,某個同學畢業后想開辦公司,月初開業,他從父母那里借來了10萬元現金,用現金購進了200臺風扇花了8萬元(即風扇購買成本400元/臺),2萬元當流動資金。第一個月賣出去100臺風扇共賣6萬元,去掉100臺風扇的成本4萬元,用現金支付了1萬元的房租費。支付房費、水電、人工費共計0.5萬元,小賺0.5萬元。討論及解決問題:請問:①月初的資產是多少?(10萬元現金);②月初的負債是多少?(10萬元欠父母的);③這個月的收入是多少?(6萬元);④這個月的費用是多少?(4萬+1萬+0.5萬=5.5萬元);⑤這個月的利潤是多少?(6萬-5.5萬=0.5萬元);⑥月末資產是多少?(10.5萬元,其中現金10萬-現金8萬+風扇8萬+現金6萬-4萬風扇-現金1.5萬=10.5萬);⑦月初的財務狀況怎樣?(資產10萬元=負債10萬元);⑧月末的財務狀況怎樣?(資產10.5萬元=負債10萬元+所有者權益0.5萬元)。會計要素之間的關系,通過生活化、有趣的小故事來把六要素給串聯起來,學生反映很強烈、積極性很高,能夠展開激烈的討論。學生在收獲新知識的同時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度過。
在《基礎會計》教學中采用問題引領式的講授,采用趣味性強的一些生活化問題,能夠啟發學生們的想象能力與思維能力,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們能夠集中注意力去積極思考問題、認真聽課,然后輕松地解決問題。形象的問題事例和通俗化的語言緩解了專業課枯燥的理論講授,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對會計學習產生興趣,進而對會計工作滿懷期待。
[1]陳國輝,遲旭升.基礎會計[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2.
[2]王克美.通俗化在《基礎會計》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2012.23.
[3]費新.《基礎會計》教學中八大難點的講解訣竅[J].會計之友,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