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音樂史上作曲家創作的作品,運用的體裁都與該時期的時代背景緊密結合。從宏觀角度而言,時代背景與音樂作品體現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而從中觀角度而言,音樂體裁與音樂要素也反應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關鍵詞]節奏;旋律;和聲;織體
一切事物都是部分或者是要素構成的整體。整體不是由諸多部分和要素疊加之和,整體構成的是一種完全不同于部分的東西。部分的性質是整體賦予的,所以部分在整體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部分是相對獨立的部分個體,但是這些個體全都是在整體體系中的個體,即有個性的個體建立在共性整體的基礎上。所以部分和整體的關系非常的復雜,而且整體和部分的作用都是不可取代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其實就是森林與樹木、身體和手的關系。
亞里士多德曾說整體大于部分的總和。這個似乎神秘而又有著辯證主義的命題反映了歷史學家卡萊爾“唯有在整體中,部分才能得到真正的確認”的論證。下面筆者以門德爾松的鋼琴小品《春之歌》為例進行闡述。
一、宏觀——背景介紹
(一)時代背景
政治上,19世紀戰爭幾乎遍布了歐洲所有國家。法國大革命戰爭拉開了歐洲革命的序幕,社會結構面臨著轉型。貴族特權被取消,資產階級取得了統治權力,中產階級崛起,無產階級不斷壯大。
經濟上,19世紀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得經濟得到飛速的發展。人類經歷了兩次工業革命的洗禮,所有的這些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城市人口的增加都為19世紀歐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文化上,面對18世紀啟蒙運動追求民主自由思潮的幻滅以及19世紀連綿不斷的戰爭導致19世紀浪漫主義思潮的誕生。19世紀時一個追求自由和個性的時代,所以文學思潮風起云涌。
(二)作者的成長背景
門德爾松于1809年出生于德國漢堡的一個猶太家庭。祖父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父親是銀行家,母親是具有文化修養和鋼琴造詣的教師。門德爾松在這樣一個有著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濃厚的文化學習氛圍的家庭中成長。
門德爾松3歲就隨父母搬遷至德國柏林生活,5歲開始接受正規和系統的教育。9歲開始登臺進行鋼琴演奏,10歲進行音樂創作。在文學泰斗歌德的幫助和影響下,他的進步更是日新月異。20歲開始了他的旅行演出生涯,他的足跡遍布了歐洲許多城市,當然豐富的旅行生活也為優秀作品的構思提供了基礎。
二、中觀——體裁選擇
(一)鋼琴小品的選擇
19世紀歐洲知識分子面對社會現狀只能在內心深處尋找到一份心靈的凈土。恩格斯曾說只有在用恰當的方式把精神內容表現于聲音及其復雜組合這種感性因素時,音樂才能把自己提升為真正的藝術。他們不想借助文字的魅力而依賴音樂形式來表達內心的情感,所以必須尋找一種短小而且細膩的音樂體裁。 科技進步和經濟騰飛改善了民眾的生活水平,改進了鋼琴制造技術。這無疑為鋼琴的演奏以及創作提供了基礎。所以,鋼琴小品無疑成為了大家思想和內心情感的承載體。
(二)無詞歌的選擇
無詞歌是按照歌曲體裁和形式特點寫成的一種小型器樂曲,常具有一個歌唱性的旋律,然后配以抒情歌唱性的伴奏音型。無詞歌的首創者門德爾松從20歲開始了旅行演出的生涯。他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寫書信回家,而書信的內容是通過樂譜的形式展現各地區不同的景色或情感。門德爾松認為音樂的情感不需要用文字來表述,而需要人們用心去感受音樂。所以門德爾松創作的很多無詞歌作品都是沒有標題的。“音樂日記” 正是門德爾松情感表達的最好載體。
三、微觀——音樂要素分析
(一)曲式結構分析
該曲是一首單三部曲式,共有90個小節。
(二)旋律分析
第一部分第一樂句(1-8)采用級進和跳進結合進行展開。動力性的節奏推動音樂向前發展給人一種清新溫和的感覺,仿佛在春天里伴隨著和煦的陽光和縷縷清風,看到了萬物生機勃勃、生氣盎然的景象。第二樂句是對第一樂句的變化模仿,第一樂節相同,后面開始發生變化。音樂結束在主和弦上,非常的清新自然,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第二部分樂句采用下行旋律線條和級進、跳進結合的方式展開,與第一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25小節至30小節感覺像一絲清風吹過身旁,但是31小節至35小節緊接著又迎來了一股清風。然而音樂并沒有停止,36至39小節又連綿不斷地展開, 40至43小節又展開一次。音樂就在這樣連續不斷中牽動著聽者的心,感受到了春天清風拂面神清氣爽的味道。中間通過四十六分音符連續不斷地發展使音樂鏈接到了第三部分的反復。最終的結束部分也是采用主題材料展開,結束的前四小節跳進音階式的進行攜人進入美好的畫卷,主和弦上結束全曲。
(三)織體分析
該曲織體比較單一,全曲基本上保持同一個織體形態。主要織體為一個八度音和連續三個音組成的前倚音進入到基本音(一個單音)組成的織體形態。第二部分除48和49小節的休止以及最后結尾部分采用的幾個和弦基本都是統一的織體形態。中間聲部一直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感覺如涓涓細流般連綿不斷。
(四)調性和聲分析
該曲的主調為A大調,第一部分在主調A大調上展開。第二部分27小節處開始轉到主調的屬調E大調, 35小節時由于#e的出現而游離至#f調,但是很快又轉入到大調。剛到主和弦上又由于#a的出現進入到b小調,接著又轉至關系大調D大調,最后才回到主調A大調上的。第三部分回歸主調。
第一部分特色和聲是第七小節處通過一個重屬三四和弦進入到屬和弦然后連接到主和弦進入到第二樂句,最后第一部分在主和弦上結束。第二部分21小節的時候出現了屬四六和弦,當然這是為音樂的下行進行做的鋪墊。從23小節開始不斷地出現重屬和復屬和弦的離調進行,并且不斷出現大小調的交替發展。第三部分在58小節處出現重屬五六和弦最后解決到屬并結束于主和弦。
整體和部分相輔相成互不可缺,部分的作用和影響就算再大也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的作用也不能得到彰顯。音樂是社會中的音樂,必然受到社會大背景的影響。如果西方音樂史上各個時期都是西方音樂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子集。那么該時期中出現的作曲家、作品、體裁……都是這個時期內的一個部分。如果作曲家是一個整體,那么作曲家創作的體裁和作品必然是他的一部分。作品中出現的任何一個音樂要素,曲式結構、和聲調式調性、主題、旋律、節奏、織體等等都屬于作品整體中的一個部分。雖然整體和部分的關系非常復雜和微妙,但是我們必須時刻銘記只有在整體中部分才能得到更好的確認。
參考文獻
[1]林康義.系統中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J].哲學研究.1982,(02).
[2]陽作華.“整體”與“部分”在唯物辯證法范疇體現中的地位[J]. 哲學研究.1984,(1).
[3]錢至美.論門德爾松《無詞歌》的音樂與演奏特色及其教學意義[D].上海音樂學院,2009.
[4]保羅·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樂[M].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藍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