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學的關鍵是處理好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與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關系,因而必須在教學實踐中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造思維。
[關鍵詞]語文教學;轉變觀念;改進方法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常聽到教師們發出種種抱怨,有的抱怨教材太難,要求太高,難以適應;有的抱怨課程內容太多,課時太少,很難完成任務;有的抱怨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得被動,教學效率無法提高……這些抱怨總結起來,無非是對語文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與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關系認識不清,處理不當。其實,處理好二者的關系的關鍵在于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具體表現為:在態度上,走出兩個“誤區”;在觀念上,實現三個“轉變”;在行為上,突出四個“重視”。 三個“轉變”和四個“重視”的精髓是放手發動學生,讓學生獨立學習,讓學生真正“學會”語文。
一、實現三個“轉變”
1.變“講堂”為“學堂”。目前的小學語文課堂大多充其量只能算“講堂”。在課堂上教師一味津津有味地講解,面面俱到地灌輸;教師累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學生卻聽得無精打采,游離散漫。這樣的課堂,雖鍛煉了教師,學生卻所獲寥寥,教學效率極其低下。分析起來,其癥結在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喪失殆盡,用通俗一點的話說,就是教師心目中根本沒有學生。這種教師一味采取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的位置上,心智處在壓抑狀態中,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無法真正調動起來;語言是靠“習”得,而不是靠“聽”得的。教師的任務是創設各種情景,設計各種活動,讓學生去實踐,從而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要想真正培養學生的能力,就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擺正師生的位置,變“講堂”為“學堂”,只有當學生以主人姿態出現在語文活動中,語文教學才可能卓有成效。
2.變“學會”為“會學”。在語文教學中大多教師注重“結果”的灌輸,忽略了取得結果的“過程”的指導,這種只要求學生學會現成的結論,而輕視方法的學習的教學勢必嚴重制約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展。有則這樣的寓言故事:有兩個人要經過一片幽深的原始森林,出發前上帝拿出一桿獵槍和一塊面包讓他們兩人挑選,其中一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面包,另一人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獵槍,10天后,選擇獵槍的人順利走出了林子,而選擇面包的人卻永遠留在了樹林里。這則寓言告訴我們: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他要求教師“務必啟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讓學生“自為研索,自我解決”,從而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的境地。的確,在教育教學中,我們必須有一個終身教育觀念,落實“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思想,要求學生掌握讀寫聽說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為今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變“慢功”為“快功”。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語文是慢功。于是乎,讀書須咬文嚼字,細細品味,苦求“甚解”,作文須字斟句酌,精思熟慮,數易其稿。殊不知,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里,時代發展一日千里,人們的交往日益頻繁,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工作要高效率,生活快節奏,“快”已成為一種時代精神。如果我們還把“慢”作為語文教學的目標,那么我們會被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拋棄。在新時期,語文教學應實現“快”這一時代目標。“快讀快寫”是新時期開拓型、創造型人才的必備素質。張志公先生說:“我們的下一代需要什么樣的語文能力呢?他們普遍需要的將是歷史書上描寫的智力超常的‘才子’那種‘出口成章’的口頭表達能力,因為他們需要用口頭語言指揮機器干活,處理工作;那種‘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的閱讀能力,因為要讀的東西太多;那種‘下筆千言,倚馬可待’的寫作能力,因為他們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寫出要寫的東西。”這種高層次、高水平的理想境界是時代的要求,我們應當去努力、去奮斗。
二、突出四個“重視”
1.重視誦讀和識記。目前課堂上流行老師“講書”,學生“聽書”。任意到一所學校,聽到的是一片高低不同、腔調各異的講書聲,而學生的瑯瑯讀書聲卻很少聽到。這樣下去,學生獲得的是文章所述說的有關知識,而語感卻盡遭遺棄。這種課堂教學行為嚴重違背了學習語言的規律。其實,能有效地將語言材料化為自己的語言的最佳方法是誦讀和識記,只有多讀多背才能形成較強的語感 。朱熹說:“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耳。”誦讀和識記的確是學習語文的一種好方法,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
2.重視“生活課堂”。在語文教學中,如果一味把學生囿于“45分鐘”這片小天地,必然導致學生視野狹小,知識貧乏,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因而,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語文素質的提高單靠課堂和課本是難以圓滿完成的。劉國正先生說:“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只有建立大語文觀,拓展課堂,由“課堂中心”向“生活中心”轉變,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強調對生活的感受和積累,才能使課堂得到了較大限度地延伸,擴大學生學習語文的領域,從而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古人所說的“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就道出了學習語文的真諦。
3.重視熏陶和感悟。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味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語文學科另一個重要特性——人文性,因而,走上了純語言技術訓練的極端,導致學生精神世界匱乏。實踐證明,失去了人文教育的語文教學是一種畸形的教學,不但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無益,連語言訓練也成了泡影。其實,語文教材包含了豐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教學中,在進行理解和運用語言的教學的同時,教師要挖掘這些內容,引導學生通過這些內容去感悟人類的價值觀念,去體會人類的美好情感。在漸染和感悟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從而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高中新教材大大增加了文學作品的含量,這是與語文新課標把語文學科定性為負載文化的交際工具是相適應的。的確,在語文教學中,文學教育應該有它應有的地位,因為文學教育不但可以進行語言教育,更能進行知識教育、審美教育和品德教育,尤其是能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何進行成功有效的文學教育是廣大教師感到最頭痛最棘手的一個問題。把文學作品肢解為支離破碎的語言訓練材料,進行傳統的文章教育,這顯然不行。其實,文學教育應該緊扣文學的功能和特點,注重熏陶和感悟,把情感培養和靈性啟迪作為文學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自覺走進作品,去觀察、去體悟,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完善學生的人文品質,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形成健全獨立的人格。
4.重視潛能和情商的開發。情商簡稱EQ,是英文Enotiond Quotient的縮寫,它是和智商(IQ)相對并存的一個概念。所謂情商,就是指一個人情緒、情感的水平。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情緒、情感充沛的世界,一個人的情緒、情感的水平表明了他對生活的感受性和自身心靈的受容性如何。“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的行為必然要受情緒、情感的感染,這種“感染”決定著一個人智能的發揮程度,決定著一個人人生的成就。有關方面的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功至多只有20%歸諸IQ,80%則應歸諸EQ。可見,在現代社會中EQ的重要性絕不亞于IQ。可是,目前的語文教學大多只注重智商的培養,忽略了情商的挖掘,嚴重制約了人才潛能的開發。有人說,教育的目的,一以貫之,就是釋放潛能。高中語文新課標也明確提出了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注重情感熏陶,培養會生活、會學習、會做人、會創造的跨世紀人才的教學思想。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必須在開掘 IQ的同時,重視EQ的開掘,注重知、情、意、行的培養。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