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中,教師應依據文本自身特點、學生心理特點等,鼓勵學生把閱讀積累和生活經驗激活成語言文字在筆下流淌。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填補空白;拓展延伸,續寫結尾;想象意境,變換文體;另辟蹊徑,表達感受。
[關鍵詞]閱讀; 練筆;習作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可見,閱讀和寫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師應精心備好每一節閱讀教學課,并依據單元閱讀要求、文本自身特點、學生心理特點等,努力捕捉閱讀教學中的“練筆”點,鼓勵學生把閱讀積累和生活經驗激活成語言文字在筆下流淌。這樣一種以閱讀帶動寫作的模式,既能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使學生“有話可寫”,還能有效降低習作難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發揮想象,填補空白——讓學生“一吐為快”
有些課文語言深沉,耐人尋味,使人讀后有一種余音繚繞之感。這種“余音”正是作者沒有言盡,情感表達最為強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學中,教師應把這種“余音”挖掘出來,讓學生試著揣測出作者沒有言盡的話,把課文中情節跳躍的空白處補上,使文章內容更具體、完整。
如,人教版六年級課文《老人與海鷗》一課,文章質樸的語言、深沉的情感以及那人鳥和諧相處的畫面深深打動了每一個學生。尤其是“海鷗悼念老人”部分最為感人——海鷗不會說話,卻通人性;老人已經離去,但他的心不曾離開。于是筆者激情引導學生:“海鷗撲扇著翅膀,向遺像撲去,此時如果海鷗會說話,海鷗會說些什么?海鷗有手,他們會做些什么?遺像中的老人默默地注視著海鷗,注視著與他朝夕相伴多年的兒女們,它會想對他的兒女們說些什么呢?”讀著感人肺腑的課文,聽到熱情洋溢的導語,學生內心的激情被點燃,他們展開想象。思索了一陣后,筆者讓學生把自己想說的話訴諸于筆端。這時的練筆,正順應了學生的閱讀需求及情感需求,此時的他們有滿腹的話滿腔的情急需表達。這樣的空白補充練筆,滿足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實現了閱讀空白的召喚,是課堂練筆的有效手段。
二、拓展延伸,續寫結尾——讓學生“順勢而為”
有些課文在精彩之處戛然而止,言已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讓學生延伸情節,補充結局,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對深化了對原文理解。
例如,人教版六年級《凡卡》一課,課文最后的結尾“……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耷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課文的結局溫馨美好,能引起讀者美好的遐想,但是,凡卡的夢想能實現嗎?教師這時可抓住時機,要求學生大膽展開想象,續寫故事的結尾。通過練筆,他們再一次感受到:在那樣的社會制度下,窮人的命運是悲慘的。通過對文章結尾的補寫,延伸了課文的內涵,充實了文本,圓滿了學生在文本中的情感體驗。
三、想象意境,變換文體——讓學生“妙筆生花”
唐詩宋詞短小精悍,字字珠璣。錘煉的語句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一首好詩一闋好詞本身就是一幅優美的圖畫,一段精彩的敘述。讓學生將這些流傳千古的經典詩歌進行改寫,也是一種很好的練筆方式。
教學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時,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讓學生將這闕詞改編成一篇優美生動的短文。學生們興趣盎然,個個妙筆生花,用優美的語言再現了一千多年前的那幕溫馨畫面。這樣的練筆,既加深了學生對詩意詞義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既可以達到傳統教學的目的,又可以解決語言培養的目標。
四、另辟蹊徑,表達感受——讓學生“豪言壯語”
新課標指出:“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語文教學中,教師大膽創新,另辟蹊徑,尋找文章練筆點,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發展學生思維,還能培養學生的習作能力。
在教學完《最后一頭戰象》后,筆者要求同學們為戰象嘎羧立一塊碑,并寫上碑文。有一位同學深情寫道:“你是一頭英勇無畏的戰象。二十六年前,你浴血搏殺,保家衛國;二十六年后,你重披戰甲,從容面對死亡。你的豪情感天地,你的忠心泣鬼神,你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英雄!”這樣的豪言壯語,顯示出學生對文章情感的準確把握,也訓練了學生精準的語言表達。
教學中緊扣教材,巧設練筆, 能讓學生擦出思想與靈感的火花,最大程度降低習作難度,激發學生習作熱情。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