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化學“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這一節內容是初中化學教學難點中的難點,教材對知識呈現存在一些值得商榷地方。在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本節課的重難點,從多角度簡化學生的認知結構中的難度,使學生能從實驗中很容易架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實驗整合;認知架構;思維簡化
在初三化學的教學中,教師每次講到溶液這一章中課題2溶解度這一節,都感到這一課題是最難處理的,學生很難理解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以及他們之間轉換。對溶液的結晶方法也較難理解。 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一節內容成為化學的教學難點?
一、問題歸因
(一)從兩個探究實驗分析,實驗探究時間長,特別是氯化鈉的溶解,用時長,在實際教學中,操作性差。課本的實驗結論也沒有很好跟溶液概念中的是否繼續溶解溶質很好銜接好,只是說20mL水能否溶解多少溶質。
(二)從思維的邏輯性角度,一是邏輯性強,概念多,而且抽象;二是實驗多,學生對實驗目的不知所措,形成的干擾大;三是再分析實驗過程中,課本沒有圖示,對實驗過程不能很好再現,在分析過程中,邏輯思維過程的分析不能很好跟實驗結合,顯得抽象。
(三)實驗本身也存在不足。在實驗中,當再加入水,剩余的氯化鈉固體繼續溶解,溶液又從飽和變成不飽和。雖然,從表述沒有錯誤,但學生會誤以為實驗中加了水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飽和溶液。表述值得商榷。因課本未很好地對溶液中沒有未溶解的溶質的溶液是否飽和進行討論,思維產生跳躍。
二、討論與改進
針對以上不足,筆者對課本的探究實驗作了如下處理,針對兩個實驗中對論證大部分固體溶質能不能無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由于兩個實驗都能論證,筆者對實驗作了如下改進,把兩個實驗濃縮成一個硝酸鉀實驗。并增加了對結晶后的溶液加水來論證增加溶劑的量,可將未溶解物質溶解這一環節。
(一)改進教材內容。在室溫下,向盛有20mL水的燒杯中加入5g硝酸鉀,攪拌;等溶解后,再加5g硝酸鉀,攪拌,觀察現象。當燒杯中硝酸鉀固體有剩余而不再繼續溶解時,加熱燒杯一段時間。然后再加入5g硝酸鉀,攪拌,觀察現象。待溶液冷卻后,又有什么現象發生?再加15mL水,攪拌,觀察又有什么變化?
(二)討論分析。(1)討論在此實驗中哪些溶液不能繼續溶解硝酸鉀 ?哪些溶液能繼續溶解硝酸鉀?要使溶液中未溶解的硝酸鉀繼續溶解,有哪些方法?由上述內容歸納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概念。(2)討論上述溶液哪些是飽和溶液?哪些不是飽和溶液?如不能判斷,如何判斷到底是飽和溶液還是不飽和溶液?
(三)方法歸納。對教材作上述處理后,通過對實驗的改進,對探究實驗中常見氯化鈉的溶解進行了刪減,因氯化鈉溶解用時較長,并且我們生活經驗豐富,筆者只在硝酸結晶后增加一個實驗環節,即加水,晶體溶解來說明改變溶劑量可以使未溶解的溶質溶解。通過實驗的整合,提高了實驗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節省了課堂時間,能在課堂上給重難點突破留出更多分析思考和訓練時間。同時使實驗可視化程度增加,有利用對實驗進行分析,形成概念。通過兩個討論,很好地突破重難點,形成概念。同時,通過對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判斷討論,結合實驗,通過對溶液④和溶液⑥討論,對溶液中沒有未溶解的固體判斷其是否飽和,可通過加溶質,看其是否能繼續溶解溶質來判斷是否飽和。這樣,突破思維死角,從而為轉換的講析掃清了障礙,使學生能從實驗探究中很自然歸納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轉換的常用方法。
在邏輯上,通過實驗探究,先從實驗中得出大多數固體溶質不能無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并從實驗中歸納出對能否繼續溶解的影響因素:一是溫度,二是溶劑的量。從而歸納出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準確概念。接著對所得溶液的是否飽和的判斷,學會了對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判斷方法,很自然地歸納出兩種溶液的相互轉化的方法及得到一種結晶方法。再結合海水曬鹽,使兩種溶液的轉換方法和結晶方法作了總的歸納。
通過對上述教材處理,使知識由淺而深,環環相扣,思維一脈相承,中間沒有跳躍。因此,降低了思維的梯度,從而降低了本節課的學習難度。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