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通過生動場景,激起學生想說;開放問題,讓學生能說;經歷體驗,讓學生善說;科學評價,讓學生敢說。使他們在參與、交流與合作中能夠順暢高效地展開數學學習活動。
[關鍵詞]小學數學;表達能力;數學思維
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包括培養學生語言的準確性以及發展其思維的嚴密性,培養學生語言的連貫性以促進其思維的層次性,培養學生語言的個體化以體現思維的多樣性。讓學生想說、能說、善說和敢說,從培養學生數學表達能力著手,發展學生數學思維,進而提升學生數學的綜合素養。
一、 生動場景,激起學生“想說”
調動學生的心理狀態,使他們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在這種積極的課堂氛圍中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等表達活動,讓學生產生表達沖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特別是在新課伊始環節,要針對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設計一些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導入形式,如故事、游戲、猜謎、兒歌等,使得單調乏味的數學教學內容平添了眾多樂趣,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他們想說。
如在教學“24時計時法”一課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交流環節,以不同的切入方式,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1) 欣賞小品《不差錢》片段。
交流一:“眼一睜眼一閉,一天就過去了”,“眼一睜”和“眼一閉”分別指一天里的什么時候?
(2) 閱讀補充資料:《古人的時間》,了解日冕、滴漏等古代計時工具。
交流二:只用“日”和“夜”,能確切表示時間嗎?
(3) 觀察鐘面實物。
交流三:鐘表面上都有12個數,但卻要表示一天里的24個小時,這兩者矛盾嗎?
二、 開放問題,讓學生“能說”
讓學生有話可說,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出“好的問題”。所謂“好的問題”,就是要具有挑戰性,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價值。要具有簡約性,不要過于復雜,否則會讓學生失去思考的動力。更要具有開放性,能通過變化衍生出一些相關問題,以變式提煉學生思維;能讓學生找到不同的解題突破口,讓學生的思維多樣化和靈活度得到展現;能進行恰當地延伸,讓學生在步步深入中思維得到不同層次的提升和發展。
比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時,有這樣一題:國慶期間,濠河旅行社組織了35名游客到石林游完,由一名導游帶領。石林入口的價格表上寫著:兒童、成人一律每張30元,團體(40人及以上)享受八折優惠。教師提問:“導游付給售票員1000元,夠嗎?請用數字知識來說明你的觀點?!睂W生們各抒己見,有的用估算法進行判斷,有的用折扣問題的思路進行解答,還有的結合兩種方法來比較。由此筆者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組織小組交流,最后進行全班討論方法的最優化,使得學生的思維得到整體的提升。
三、 經歷體驗,讓學生“善說”
讓學生通過自身參與的數學活動,以其所見、所觸、所感得到的體驗,要比從他人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要深刻鮮明許多。因此,展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引導學生在其中細細體驗,在活動過程中,通過師生之間的反饋交流,對學生的語言表達進行引導和點撥,不但可以為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積累素材,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嚴密性和邏輯性,也有利于學生探索意識的形成和發展。
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的畫圓方法時,在引導學生掌握了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并能熟練運用之后,為了打開學生的思維,鞏固圓的特征,筆者拋出問題:“誰能用粉筆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完美的圓形?”有幾個學生勇敢地進行了嘗試,但是均以失敗告終。此時,教師再予以啟發:“僅依靠粉筆看來不夠,讓我們再找一些工具一起來完成這個任務。”學生通過討論商量,想出了一個好方法:用一根線的兩端分別綁著一支粉筆,其中一支粉筆固定,將線拉直后用另一只粉筆畫圓。通過思考和實踐,學生鞏固了畫圓的兩個要素即定點定長,同時也對圓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 科學評價,讓學生“敢說”
讓學生敢于表達,必須要讓學生丟掉被教師批評、被同伴嘲笑的后顧之憂。建設課堂教學的和諧氛圍,師生之間關系融洽平等,彼此尊重和信任,如此才能帶給學生以安全感,讓他們敢想、敢做、敢說。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表達水平的合理評價,以發展的眼光和期待的心理來處理好每一個交流互動中的細節;要引導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讓他們發現他人的閃光點,有針對性地指出他人發言中的不足,營造出一個讓學生可以自由表達、無拘無束的寬松平臺。
課標中指出: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增強學生的參與、交流、合作意識。發展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使他們在參與、交流與合作中能夠順暢高效地展開數學學習活動。學生在課堂上的語言交流帶來了思維上的碰撞,在爭鳴中鍛煉了勇氣,激活了智慧,發展了能力,數學課堂也因此分外精彩。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