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階段,計算教學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為了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教師應注重培養小學生的計算興趣,使其養成好的習慣,計算教學的方法和練習要形式多樣并進行定期檢查與總結,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與進步。
[關鍵詞]興趣;小學數學;計算能力
大多數學生都認為計算教學是一個內容相對枯燥、沒有趣味、缺乏挑戰性的學科。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應減少單純的技能性訓練,避免繁雜計算和程式化地敘述“算理”。所以,在新形勢下,應轉變過去計算題靠“練”的單一的思想,而應在培養學生的計算習慣上下工夫。
一、 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做不好計算題,往往是學生思想不重視,態度不認真造成的。久而久之,一看計算題就覺得很乏味。
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可以引用故事傳達,例如:一個小剃頭匠在學習剃頭時,為了練習刀功,每次都拿一個大冬瓜進行練習,這個小剃頭匠每當收工時,總是順勢把刀插在冬瓜上,然后離開,時間長了他就養成一個壞習慣。一天他正式給第一個顧客剃完頭,又順勢把刀往客人的頭上扔去,當他意識到那不是冬瓜時,已經晚了。聽完故事以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思考,并借機告訴學生:養成好的習慣很重要。養成好的習慣是習慣,養成不好的習慣也會是習慣。
培養學生認真、細致、格式規范的良好書寫習慣。認真書寫對提高計算正確率大有幫助。
二、巧妙設計計算教學方法
在進行“萬以內數的豎式計算”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總結了以下幾句順口溜,讓學生記在腦中:抄題手口,加減進退又;橫式得數有,重新再算又。學生熟記之后,筆者把這句順口溜的使用方法具體到一道題目中,按照這四句話來進行計算。“抄題手口”意思就是抄題的時候,左手指著題目中的每一個數和運算符號,右手寫,眼睛看題目,嘴讀題目。感知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事物的個別屬性在頭腦中的反映。而小學生感知事物比較籠統,不夠具體,往往只能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現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間的聯系,因而對事物的感知缺乏整體性。因此,教師可將手、腦、眼、嘴,多種器官調動起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人為切斷抄錯題的源頭。
“加減進退又”,“加減”是讓學生注意:一是讓學生看看堅式的抄寫中的“加”“減”運算符號是否抄反了;再者,就是提醒學生在進行豎式計算時,不能把“加”當“減”算,或“減”當“加”算。
“橫式得數有”,就是要在豎式計算完畢后,馬上把豎式計算所得到的得數寫到橫式上。在心理學上,定勢思維是思維的一種“慣性”,是一定心理活動所形成的固有的準備狀態。這種準備狀態可以決定同類后繼活動的某種趨勢。學生的思維定勢有其積極的一面,但其負作用常使學生按“常規”計算,而產生“累積性”錯誤。這句順口溜,會助學生一臂之力,減少橫式得數遺漏的機會。
“重新再算又”要求學生對題進行檢查。一是提醒學生檢查本題要不要求驗算,如果要求的話,就要進行驗算;如果不,那就在要演草紙上進行驗算或重新再算。
三、寓教于樂,訓練形式多樣化
實踐證明:學生常常在實際操作時會忘掉教師說的一切。所以我們要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強化訓練,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寓教于樂,要講究訓練形式的多樣化。如用游戲、競賽等方式訓練,自編計算題等。這種練習主要的目的是熟練運用這種方法,通過積累讓這種方法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習慣中去,成為一種自覺的學習習慣。
四、定期檢查與總結,不斷提高與進步
為了使學生的這種好習慣不斷保持并發展下去。除了教師在課堂上經常進行檢查小結外,還可以利用“演草紙”和“錯題本”進行檢查總結,使學生在計算能力上不斷提高與進步。
1.每一次日常的小測驗,與作業,都要求學生將“演草紙”上交,要求學生演草紙上的列式必須書寫工整,數位對齊。并按照演草紙上的字跡、內容進行評分。讓學生明白,這也是學習成績的一部分,引起學生思想上的重視。
2.學生準備一本“錯題本”,平時作業中的一些錯題,記錄在自己的“錯題本”上,并寫出產生錯誤的原因和糾正的方法,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經常這樣做可以吸取平時的教訓,在以后的學習中避免或減少錯誤的產生。
好的計算行為習慣對于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使計算教學一改以往的紛繁與復雜,少而精,使計算教學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在新課程改革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