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實施教學時要遵循多媒體輔助性原則,防止顛倒主次。教師應通過發現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缺陷,分析出對應的措施,提高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利用效率。
[關鍵詞]多媒體;生成;教學資源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現代教育理念的不斷改革和深化,運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為廣大教師所推崇,逐漸成為一種熱潮。的確,作為一種全新的現代教學手段,它能通過圖文、聲像的綜合作用,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和充足的學習資源,也為教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教學場景,進一步促進師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正因如此,很多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實施教學時容易顛倒主次,忽視了應遵循的多媒體的輔助性原則,把它奉為課堂的主宰,導致在課堂中丟失了很多不該拋棄的東西。
一、 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缺陷
1.捕捉課堂動態生成教學資源。由于學生是帶著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走進數學課堂并通過自己積極主動的探究來構建數學模型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隨時有可能產生學習上的“意外”,教師如能捕捉住它加以開發利用,就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更加生動,有些教師由于受制于課件,對這些鮮活的動態生成教學資源漠然視之,甚至加以呵斥,實在令人嘆息。
2.剝奪學生動手操作的快樂。蘇聯教育學家斯托利亞爾認為:“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從外到內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數學課堂中的動手操作就是聯系兩者之間的重要橋梁,當學生帶著原有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參與動手操作時,思維的火發在碰撞中‘吱吱’燃燒,學生通過比較、分析、綜合、推理深刻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識,體會一份‘思維在手中流動’的特殊快樂。”可是有的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為了體現多媒體“大容量、高效率”的優點,在制作課件時,把本該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改為課件演示,學生只能簡單地說出思路就可以了,這樣并不能使學生真正學到知識。
二、應對措施
1.教師提高處理生成性教學資源能力。對于課堂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教師課前應有預設,并想好對策。預設與生成是辯證的對立統一體,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預設體現對文本的尊重,生成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性和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新課程課堂教學呼喚高水平的預設與精彩的生成。
新課程下的教學預設要求教師在通讀課本、分析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對整個教學系統進行規劃,提出教學活動方案,包括一節課進行過程中的教學結構、教學方式、教學策略、知識來源、板書設計等。也就是為教學活動謀劃藍圖的過程。同時密切關注課堂突發事件的發生,及時調整自己的預設。師生圍繞教材展開真情的對話,相互啟發、相互感染、相互促進,求知的欲望被激發,情感的閘門被打開,思維的火花被點燃,會產生許多“預設”中未想到的問題。如果教師能夠充分利用這些問題,及時調整自己的預設引導學生做深入學習和知識拓展,充分利用有效的生成性資源,可以保證教師教學有一定方向,可以根據教學情境的需要和教學對象的特點,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與評價方案,使教師對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同時又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中突發的生成事件作為新的教學資源(稱生成性教學資源),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預設,并采取合理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預設的補充。實現師生“教”與“學”的雙贏。
2.讓學生參與到動手實踐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也能動手操作,真正參與,感受動手的快樂。
如教師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通過讓學生擺弄學具,比一比、量一量,可強化學生的認識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課前準備好的材料做一個圓柱和一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然后讓學生用倒米的方法找出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要求學生先在圓柱內先裝米,接著把米倒入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中,并觀察可以倒幾次;再在圓錐內裝米,接著把米倒入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中,觀察需幾次才能倒滿。反復實踐,使學生悟出其中的道理。
總之,善于運用多媒體課件,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然而,多媒體僅僅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輔助工具,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仍然要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應客觀合理地將多媒體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學課堂教學,積極探索多媒體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方法,揚長避短,提高課堂效率。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