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學科在學生的情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每篇課文的作者都是以文字為載體來表達自己對人生與世界的看法,用自己的情感來影響著后人。高中語文教育更應該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培養自我教育和構造自我情感,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心靈凈化;心理源泉;情感航標語文教學是以知識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以感受、體驗文章作者情感、人生觀、世界觀為基礎的心理情感過程。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根據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全方位地對高中學生進行心理情感教育。讓一篇篇優美的詩文成為學生心靈凈化的搖籃,成為學生心理情感的支柱,成為學生青春年華的航標。真正地做到“教學就是以情感為中心的發展學生人格的過程”。
一、熱情引導,核心聚焦,優美散文成為學生心靈凈化的搖籃
語文教育是作用于人的心靈乃至生命的活動,是塑造靈魂、發展智慧的過程。因而,語文教育只能用文章作者的心靈去感動學生的心靈,用文章作者的生命去點燃學生的生命,用文章作者的靈魂去喚醒學生的靈魂。文章作者用情來表達各自的視界,學生用心來感悟身邊的世界。在這心與心的交流中,學生敞開心扉,展示彼此的生活,馳騁廣袤的思緒,沐浴心靈的陽光。用自己的心理去感知生命的律動,感悟生命的意義。
語文教學應該從學生的心理出發來滌蕩學生的心靈。如《蘭亭集序》中: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讓學生領略這優美寧靜的環境,通過自己的心理活動走進這個能“暢敘幽情”的“世外桃源”。
二、全情投入,用心交流,激情詩篇成為學生人性美育的導師
詩文中詩意的言說、情感的語言把遙遠的過去與燦爛的現實融合,把陌生的世界與內在的認識溝通,滲入每個高中新生的心理,沐浴每個新生的思想,使之心靈得到釋然。經過學生與詩文在內心深處的情感交流,這樣激情蕩漾、魅力四射的詩文不僅永存于學生的腦海,而且讓他們從心底運用富有情感的語言、詩意的言說,來表達自己的疑問、好奇、困惑、焦慮,表現自己的歡喜、快樂、興奮、欣慰。
《再別康橋》以其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語言美、結構美使無數讀者為之折服。教師可引導學生來體味詩中的“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斕”,調動學生的思緒,用心感知作者告別母校的依依不舍感情。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寫篇告別初中生活的作文,進一步體驗這種感情。
三、真情體驗,傾心觸摸,勵志經典塑造學生青春年華的航標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指導學生體驗生命的歷程,獲得生命的意義。心理情感這一紐帶應貫穿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的心理情感隨著教學內容的起伏而推進、延續。讓學生的心理情感與課文作者的情感去交流,讓學生學著去“思”,并在“思”的追問中,拆掉歷史與現實之間的籬笆。每篇課文作者其實就是一個“引導者”,觸發學生心理情感,走向歷史,回歸現實,體味別人的“風風雨雨”,找到自己人生的航標,堅強的走好未來的路。
《游褒禪山記》這篇游記不是重寫景狀物、鋪陳點染,而是屬于借端說理、載道見志,以其所表現出的深邃的思想、高遠的志趣、堅毅的品格給后人以有益的啟示。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心理活動,假設情景的體驗來理解王文公的“悔”,“悔”不是沒有“極游夫之樂”,而是“未盡吾志,隨之以怠”。從而使每個學生能認識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做到“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在自己的求學旅程中做到“深思而慎取之”。
教師還可通過語文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心理活動,培育學生的情感世界,塑造學生青春年華的航標。又如《赤壁賦》,蘇軾告訴人們,自己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并能在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的對待生活。
當代高中生的生活中,高中生不僅面對著無限的“誘惑”,而且普遍存在情感蒼白。這些都要求我們每個語文教育工作者通過課文優美文字、作者豐富情感來引導每個學生積極體驗情感的價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中學生的心理情感教育,使他們在自我思考、自我決斷、自我展示中不斷獲得心理情感體驗,激發潛能,樹立起堅定的自我信念。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