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指導小學生寫記敘文,不僅要求學生“言之有物”,內容具體充實,而且要“言之有序”,根據主題的要求把散亂的材料條理化,以求布局得體,層次分明,首尾一貫神完氣足。這樣文章的思想內容才能表達的自然流暢,才能給人以形式上的美感。
[關鍵詞]總譜;列提綱;剖析范文
古人說:“袖手于前,始能疾書于后。”寫文章前,要指導學生認真思考,教育學生寫前心中有一個“總譜”,有一個總體設計。文章必須全局在胸,在審清題意,確定主題后,選用哪些材料來表達主題,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怎樣過渡,如何銜接,要不要穿插有關內容,采用什么方法收尾,等等,都要打好草稿,建立一個框架。看起來思考要花費一些時間,但心中有了文章的骨架,有了“總譜”,下筆就不會云里霧里,不著邊際,或無話可說。
指導小學生編寫作文提綱,有助于他們理清思路,組織材料,劃分段落,形成比較完整的構思。編寫文章的指導重點在于指導學生正確地劃分層次段落。讓學生進行一定數量不同類型范文的篇章結構的剖析,這對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問題很有好處。
有些學生習作的大段落比較清晰,段落里若干層次卻顛倒糾纏,表述不清。針對這種情況,學生要懂得按一定的順序組織句群。比如,排列句子可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總之,必須有一定的序。教師可引導學生剖析范文的某些段落的層次關系,理解它們的條理性。如《草原》這篇文章,字里行間浸潤這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惜別的動人情,那純樸人情的蒙古族同胞們,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的發展的先后順序進行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的場面和草原聯歡的場面和依依惜別的情景。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簡明有力,涵義深刻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綜合指導。
一、 結合范文的分析,向學生介紹常見的過渡方法
1.用一個關聯詞語或轉折詞語過渡。如用“總之”“因此”或“可是”“不過”“相反”等詞語過渡。這些詞語往往放在下一段的開頭。
2.用一個句子過渡,如《記金華的雙龍洞》,本文是按游覽的先后順序敘述,景色推移,過渡自然。第三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每兩個自然段連接都有句子過渡,如第三段的結尾“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里流出來的”,與第四段開頭“在洞口抬頭望”,緊密相接;第四段結尾“這是外洞”,與第五段開頭“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銜接;第五段的結尾“這就到了內洞”,與第六段開頭“內洞一團漆黑,什么也看不見”銜接起來,過渡自然,緊密。
3.用段落過渡,承上啟下。如課文《蝙蝠與雷達》開頭三個段落,作者是怎樣闡明飛機是怎樣在漆黑的夜里能安全飛行的呢?原來人們是從蝙蝠的身上得到的啟示。第二自然段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銜接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橋梁作用。
二、向學生介紹前后照應的方法
教材中的《十六前的回憶》一文,有多處前后照應。開頭“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與結尾“媽,昨天是4月28日。”相照應;“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里還不見回來”與后面“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幾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相照應;“父親不慌不忙地從抽屜里取出一把閃亮的小手槍”與后面的“他們奪下了父親的手槍”相照應。課文《夜鶯的歌聲》在這方面也很突出,該第二自然段中“夜鶯的歌聲打破夏日的沉寂”,在中間部分寫道“小孩有時侯學夜鶯唱,有時候學杜鵑叫”,又寫道“只有游擊隊員才知道這鳥叫的意思”,最后一自然段寫道“從孩子的嘴里飛出宛轉的夜鶯的歌聲”,前后照應的方法應用得恰到好處。
三、 進行縫合的訓練
教師可給學生若干記事記人的材料,要求學生連綴成文章。要引導學生在敘述時注意伏筆和照應,上下文應注意銜接和過渡。
四、 修改作文
作文是修改起來的,重點放在過渡和照應上。
結構是組織材料的形式,主題是文章的內容,形式是為內容而服務的。因此,在指導學生組織材料,安排結構時,千萬不能為結構而結構,一定要服以主題的需要,有力地表現主題。
責任編輯 周正旺